国际教育网

繁体

洋博士与土博士

2019-11-18

关注

当前学界的青年学者可大致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在海外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年轻学者(俗称洋博士),另一类是在中国内地在读博士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土博士)。洋博士可能看不起土博士:土博士英语普遍较差,了解西方理论常要通过阅读中文译著(而非英文原著),并且土博士缺少完整的研究方法训练,憋(“鳖”)在内地何以放眼全球?土博士也未必看得上洋博士:“洋货”还是“水货”常常真假难辨,喝一肚子“洋墨水”未必就是真有学问,是“骡子”是“马”真的拉出去溜溜。在这个学位的鄙视链中,不管是谁处在链条的高端,在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东西方学术对话和理论交锋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他们都需要面对英文(SSCI)写作和发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洋博士


能够在海外名校读取博士学位是很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大家也自然而然地认为洋博士既可以选择在海外谋发展,也可以选择衣锦还乡回内地。然而,洋博士在江湖上不再像以前那么吃得开。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面对海外人才市场竞争接近炽热化以及内地高校工业化量产土博士的恶劣坏境,洋博士也常有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借用曹雪芹的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学子们拜入海外仙山,想着有朝一日定会像师兄师姐们那样学业有成、飞黄腾达,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才过度竞争,市场江河日下,洋博士的相对劣势日益显现。


混迹中文学术江湖,洋博士与京城各大门派的弟子相比在中文发表方面明显居于劣势。笔者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讨论:为何洋博士对战土博士没有半点胜算。“天时”指代中文发表道路上的机遇和伯乐。京城弟子大多得“天时”,因为他们拜师名门,其师门在学术江湖深耕多年,大多掌握优质期刊资源;洋博士虽能拜入海外大佬门下,但因大佬们未踏足中原武林,对于弟子的中文发表大都爱莫能助。“地利”是指中文发表道路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土博士每日浸泡在中文文献中,书山卷海,任我翱翔;而洋博士在英文文献中苦苦挣扎,对于经典文献难有透彻之悟,故常常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人和”指代的是中文发表的个人能力和人脉关系。土博士踏入师门,师徒情深,师傅悉心点拨,弟子功力日渐精进;洋博士远赴重洋,中文写作日渐生疏,更因无暇闯荡中原武林,难以建立人脉,故此无人看顾。在中文学术武林中,土博士得“天时” 、享“地利” 、通“人和”,洋博士只能望洋兴叹:纵然进入英美名校,万分荣耀,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难悔当初。


混迹英文学术江湖,洋博士与“武学同僚们”(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年轻学者)相比更是自惭形秽。洋博士身怀蹩脚英文,每天读文献都苦大仇深,虽苦心钻研,却只得一知半解;同僚们身轻如燕、通读文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里指已成名的学者)。在英文学术写作方面,洋博士步步维艰,每日挑灯夜战,经年累月方能成文,然而却是错字百出、漏洞连篇;同僚们大步流星,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不出四年,硕果连连。笔者在伦敦留学期间有切实的感受,身边的同僚们大都能兼顾教书和写作,在毕业时能够发表在本学科最顶级的英文期刊上,论文成书的也多在顶级大学出版社(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能够达到同僚们的平均水平,得益于导师的恩宠;恩师如师如父、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方才有我的今日。洋博士撇家舍业,在异国他乡打拼,需付出数倍艰辛,经历无数磨难、挫败、疼苦与挣扎,才有可能出版高质量的英文学术成果。笔者借用苏轼的名句来描写洋博士的心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对博士来说,毕业是一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图/网络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洋博士处境艰难,可以总结为:前有豺狼,后有追兵,进退路穷,腹背受敌。想必很多看官读到这里可能会心灰意冷,感叹命途多舛,有的看官或许勃然大怒,要怒砸我这个说书人的招牌。或悲或喜、或哀或怒,以上所言多有不敬,还请各位看官海涵。接下来,我们聊一些随您心意的,就是洋博士在英文学术发表上的相对优势,我们从对比的角度来讨论两点。


第一,与土博士相比,混迹英文学术江湖的洋博士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灵魂。学术的自由是思想上的自由、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在西方学术武林,学术自由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那里没有那么多的禁书禁言,年轻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研究题目,既可以塑造高深的理论,也可以鞭辟入里地分析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且在公共领域大胆放言。


第二,与西方学术同僚相比,洋博士在研究中国问题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差异,西方学术“同僚”想要研究中国首先需要熟练掌握中文,然而中文比英文复杂的多、难学的多;语言功底打好以后,还需要了解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让西方学者头疼的事情。而洋博士们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才出国留学,因此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此外,洋博士可以有效利用语言优势和关系资源获得丰富且扎实的田野材料,帮助其顺利完成博士论文。


洋博士大都接受过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备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思维,若能攻克英文学术写作难关,必然能在英文学术江湖中立足,跨文化、跨语言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心细的看官可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洋博士研究的话题与中国社会无关,只与英美社会有关,那么这类洋博士在学术江湖中相对优势是什么?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笔者来试着回答。这类洋博士若混迹中原武林,他们可以为中原武林同道带来新的功法和招式(知识);若是闯荡国际学术江湖,他们的相对优势需要看官们自己观察和发现,总之我们要坚信业道酬精、天道酬勤。


▲ 业道酬精、天道酬勤。图/网络



洋博士


上文讲了洋博士混迹中英文学术江湖的优势和劣势,我们接下来讲英文学术发表与土博士有何干系。英文SSCI学术期刊与中文南大核心CSSCI期刊相比有显著的不同,言而简之,英文期刊看中的是文章的质量,中文期刊除了看文章质量,似乎更看重尘世间的“权、钱、情”。大多数中文期刊尚未建立完善的盲审制度,再加上中国人情社会所固有的“官本位、钱本位”思想,许多中文期刊充斥着大量的人情稿和关系稿,中文学术发表成了权力和金钱的游戏。对于中文期刊编辑来讲,领导打招呼的,不敢不发;主编推荐的,不能不发;亲朋好友的,不好意思不发;花重金买版面的,没理由不发。但是问题是,初入江湖的年轻学者不仅是学术写作经验不足,而且是“要关系,没关系”、“要钱,没钱”。与大多数中文学术期刊不同的是,进入到SSCI系列的英文学术期刊绝大多数建立了双盲审稿制度,是否接受取决于外审专家对于文章质量和理论贡献的评判。换句话说,SSCI英文期刊审稿相对公正,学术发表机会相对平等,更无需拼钱、拼关系和论资排辈。在英文的发表世界里,刚刚学术起步的年轻学者以独立作者发表在本学科顶级SSCI期刊上是蛮常见的事情,而这类事情如果放在中文权威期刊上则是“不成体统”的。在国际的学术舞台上,发表“重质不重量”,尤其是对于那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学者,在本学科顶级SSCI期刊上发表寥寥数篇文章或者在顶级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专著,就可以奠定其江湖地位,优秀的年轻学者可以很快在国际学术江湖中崭露头角,这在强调著作等身、论资排辈的中原学术武林中并不多见的。

▲ 中文学术发表难以避免权力和金钱的游戏。图/网络


SSCI期刊发表已经被内地高校广泛认可,在当下的考核制度下,一篇SSCI论文的分量高于一篇普通的CSSCI(南大核心)期刊论文的分量。甚至有很多高校将SSCI一区的文章等同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或者《政治学研究》。混迹中原学术武林的各位看官肯定知道,发表中文权威期刊难度极大、接受率奇低(常常低于2%,甚至低于1%);但是,您或许不知SSCI一区的期刊并非都是高不可及。我们举例说明,北美社会学顶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AJS)和《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SR)的接受率大约在5-6%;有三本关于中国研究的期刊长期雄踞SSCI区域研究(Area Study)的一区:《The China Quarterly》(CQ,接受率约为10%)《The China Journal》(CJ,接受率约为2%)《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JCC,接受率在10-20%之间)。因笔者是犯罪学出身,没有社会学背景,所以尚未尝试过AJS和ASR,但是笔者的多位同事曾向笔者分享他们AJS和ASR的投稿和发表经验,笔者颇为受益。笔者有多次投稿国际犯罪学顶级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BJC)和中国研究顶级期刊的经历,就战绩来讲,胜负参半。对于敢于尝试的土博士来讲,AJS、ASR或许遥不可及, CQ、CJ有些难以驾驭,但是JCC大可放手一试。总的来讲,英文的学术世界在体制外为土博士们提供了一块新天新地,这里没有“权钱情”的烟雾缭绕,有的是碧水蓝天、相对公平的生存法则。因此,年轻的土博士们只要英文学术写作的功法修炼得当,“土鸡”就能够变“凤凰”。

学术修炼


学术修炼,也可以简单地分为内功基础和武功招式。内功基础指的是学者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理论功底的扎实程度和学术思辨能力所达到的境界。武学招式主要是指学术写作的能力以及学术发表的技巧和经验。


混迹学术武林靠的是真功夫。“拜师学艺”阶段(即博士学习的几年)是一位学者的成长的最为关键一环。一位年轻学者日后能否在学术江湖中站稳脚跟、开宗立派,很大程度上取决位于他(她)“学成下山”时的武学造诣和道行深浅。攻读博士阶段,学生们可以远离世俗尘埃,专心武学修行。在这期间,年轻学者若能习得“上乘武功”,日后必能在学术江湖中扬名立万;而若只习得“下乘武功”,在江湖中日夜辛劳在所难免。年轻学者“学成下山”,常被妻子(丈夫)、孩子、票子、房子、车子日日牵绊,在激烈的学术武林中求生计、谋发展,于是无心、更无条件闭关修炼。这样造就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基于博士论文所形成期刊发表和专著常常成为学者们学术造诣的顶峰之作,而能否再创辉煌,在人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学术修炼和武功一样,要有真功夫。图/《龙珠》动画

      

由于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需求方对于求职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读博士阶段,内功基础和武学招式变得同等重要。内功基础就是理论功底,判断一位学者的学术道路能否走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她)是否对于理论持续保持兴趣。对于一类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直接移植某个西方经典理论常常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需要将不同领域的学术文献和理论框架做合理的拼接,然后将中国的“本土条件”(local conditions)注入其中。这就牵扯到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问题,博士学生需要三到四年完成博士论文,他们一方面通过研究问题来定位相关文献以获得有价值的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文献来打磨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由于博士学习时间有限,博士学生往往没有办法筑造各学科分支的“知识墙”,因此,如何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打通文献的“奇经八脉”是大多数文科博士学生所要做的必修课。


有些年轻博士侧重内功修炼,对于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全方位的把握和理解,但却疏于武学招式上的训练,毕业时缺少高质量的学术发表,使其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优秀的年轻博士生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常常会遇到英文学术写作这块“绊脚石”,因为思维越复杂、理论功底越深奥,越需要与之可以匹配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然而,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既是写作技巧的训练,更是学术思维能力的锤炼。借用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英文学术写作道路漫长而艰难,年轻学者需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不遗余力地努力和追求。



作者:王鹏,来源:文心雕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____________

中国大学教育  ID:cncollege

关注高等教育发展 / 关心大学教师成长 / 关怀大学生成才

大学,有大学问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