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合肥凭什么做中国的科学中心?

2019-11-27

关注


     授权转载自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作者:Coollabs蛋蛋姐


196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全体师生,落魄地逃离了北京。

35000箱的仪器和书籍,510节火车皮的师生家属,是中科大的全部家当。从此以后,他们的余生再无北方。

师生们坐在远去的火车上,看着熙熙攘攘的北京火车站消失在天际,也许会想起自己11年前成立的那一天。

中科大的校区,是从解放军政治学院、解放军工程兵设计院拨来的,由中央党校打电话催办的。

中科大的书、设备、工人、干部......是从中国科学院的各院部和研究所调来的。

中科大的1600名新生是从全国各省市优先录取的,招生简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印出。

华罗庚在各地做学术报告时宣传中科大,严济慈在中科大亲自登台讲课,陈景润在中科大辅导学生论文。

1958年9月20日,郭沫若,既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也是中科大的第一任校长,正式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

郭沫若亲手写下了校歌《永恒的东风》: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那时踌躇满志的师生们还不知道,世间没有什么永恒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建校11年后,“文革”的风暴降临了。知识,变成了最见不得光的东西。

中科大正常的招生、教研等工作全部被叫停,1961级的学生,因为毕业被延期,硬是在校又待了1年半。

工作组、军宣队入驻校园,一天天不上课,搞起了揭发会、批斗会、大字报、大辩论......

一纸《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飘来,中科大甚至连北京都不能呆了,要在偏远的大三线寻找落脚点。

她来到了湖北,湖北聊表歉意,“沙市已经有中科院五七干校了,没有合适的地方给你们了。”

她来到江西,江西直接无情拒绝了她的请求。

她又来到河南南阳,他们说,”南阳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1次、2次、3次,中科大一连遭到了3次拒绝。这所科学界的掌上明珠,尝到了被嫌弃的滋味。


中科大走向无尽黑暗时,却接到了中央的调令——去安徽安庆。

原来,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中科大时,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站了出来:

“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当时的安庆,能提供的只是市委党校的一栋3层小楼,平常出门就是人挤人,就连生活最基本的吃喝也无法维持。李德生拍板,又在省会合肥市给他们腾出了地方。

1969年12月,中科大师生正式搬迁。光是仪器、图书和档案等设备材料,就装了35000箱,货运装车70多次,运货量有865吨。家属有470多户,职工、学生的客运有20多批,约6000人次,火车皮用了510多节。


这场搬迁总共耗费了77万元,历时11个月,直到1970年10月,中科大才算正式在合肥安家落户。

盘点一下家产,已是遍体鳞伤:大半的图书被毁坏、三分之二的仪器设备受损,就连教师都走了一大半,剩下的老师还不到100人,教授、副教授,只有21人留了下来。

为了迎接中科大,合肥把原先合肥师范学院的位置,让给了中科大作校址。

尽管校舍面积还不到6万平方米,也已经是穷得叮当响的合肥,能拿得出手的最好条件了。

在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就算是1949年由县变成市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穷酸样。

一个省会城市,只有2条街道,人口还不到5万,连自家省内的芜湖市、安庆市都比不过。

现代工业是不可能有的,3家小酒厂、1个铁器社、1座小发电厂......20多家这样的小作坊,成了当时合肥最大的产业。

如果合肥人生病了,只能去仅有的1所医院看病,12个床位、13间屋子,2名医生、10名其他工作人员,是这家独苗医院,仅有的财产。

就连城市发展时最重要的交通,合肥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有一次省委书记要去北京开会了,好不容易能试试合肥的机场了,结果当天下了雨,简陋的机场跑道根本没法让飞机滑行。

省委书记没办法,改乘了火车,这就算了,火车还需要从安徽省蚌埠市中转1次,才能到北京。 

就算是现在提起合肥,还是会有很多人懵逼三连问,“合肥?在哪?是什么地方?”

这座城市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还没有许嵩的一首《庐州月》有名,即使这首歌,唱的就是“合肥的月亮”。

到了1972年,在终于缓过了一口气之后,中科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回家。

中科大尝试给周总理写信,申请回北京,总理看了,没有表态。

1978年,中科大终于等来了 “拨乱反正”,这下她应该能名正言顺回家了吧。

中科大再次上书,可结果却如石沉大海。

那一年,不太甘心的中科大,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地点在北京,就在中科大原来建校的地方。(后来这个研究生院变成了中科院所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小名国科大。)

图:《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京成立》

是不是有了北京的研究生院,中科大回家的路就能更顺畅一点呢?

到了1985年,中科大怀抱着巨大的希望,再次争取回京。

这一次,她还是没能成功。

她得到的答复是:既然原址已经被研究生院占据了,北京也找不到足够的地方来办学了。
如果北京不行,那南京、上海也值得一试啊。但中科大申请的结果,通通都是失败。 

1次、2次、3次,中科大又经历了3次失败,和当年搬离北京时的落魄如出一辙。

在她失败时,合肥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做事。

合肥没有北京的政治资源,也没有上海的时髦生活,他能提供的其实很有限。

80年代,全市的电力供应都紧张。但科大师生说,做科研,不能没有稳定电力供应。

合肥说,好办。

于是中科大成了优先级最高的供电单位,比合肥市政府更高。

南方的冬天湿冷,让来自北京的师生怀念暖气。有时候课上到一半,老师们会带着同学们一起跺脚取暖。

合肥说,好办。

政府硬是挤出了资金,给中科大的教室和学生宿舍楼里,都装上了暖气。直到三十多年后,合肥的主城区和3个开发区才享受到了集中供暖。

中科大也因此成为南方第一所供暖的高校。

当时中科大的学生们没觉得有什么稀奇,只有在对外高校交流时才发现:“咦,原来你们学校没有暖气啊?”

一片暖气也许没什么。但那是这座城市的诺言:我有的,你一定有;你想要的,我一定给。

80年代的中国,所有城市都很穷,但不是所有城市都像合肥一样有耐心,愿意和科大一起成长。

1978年3月,中科大成功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4岁,年龄最小的才11岁。

入校时12岁的张亚勤,在地图上费尽心思寻找合肥,那时地图用圈标明城市大小:北京有三个圈,家乡太原有两个圈,而合肥只有一个圈。

但是入学之后,他却在写给母亲的信里感叹:“合肥很小,科大却很大。”

这里的精英满地走,天才贱如狗。

1981级骆利群,38岁时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2级卢征天,旅美时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现任中国科大教授;

1984级杜江峰,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1987级庄小威,34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1996级尹希,未满32岁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打破华人记录;

1998级陈宇翱,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这些天才们,大多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离北京太远,离纽约太近。这是一位科大校友对母校的评价。

科大学子,心气高傲,眼睛里只有国际一流水平。既然离一线城市太远,那就干脆直接出国好了。


在科大背后的合肥,也因为中科大的崛起,陷入了争议。

现在在知乎上随手一查,遍地写满了“合肥不配”、“中科大应该搬迁”的话语。


在中科大上学的学生, 对于合肥的怨言也是积了一肚子。

他们吐槽合肥交通不便利,站牌迷惑性强。


合肥地理位置比不过北上广,同出一门的中科院大学也会对中科大形成威胁。


合肥也没有一个马爸爸。


如果合肥这座城市有一张能反驳的嘴,也许他会说话。

但他也说不了什么。谁让合肥确实不是一线城市呢?

合肥没有时间悲伤。它能做的,只是像每一个迷茫的后进生一样,把欠缺的功课一点一点补齐。

哪怕成不了状元,能做一点是一点吧。

交通不好,补机场、补地铁、补高铁。

现在,从合肥坐高铁到北京四个小时,上海两个小时,南京一个小时不到。

六年前,合肥建起了一座新机场;三年前,合肥有了第一条地铁。

为了照顾中科大的精密仪器,合肥地铁全部绕行中科大。但是中科大的每一个校区,都有专门的校车在等待学子们,公交车也直达不同校门。

2015年,合肥为便利往返于中科大本部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之间的师生,开通了102路公交线。

因为中科大的外籍人员很多,合肥便将102路的语音播报,发展为中英双语。

这也是合肥,唯一一条双语报站的公交线。

就业不好,补就业。

中专及以上学历直接落户合肥,落户之后就能享受合肥3年的租房补贴。除了这些,安徽省政府还给中科大的教职工建了一个住宅小区——科大花园。

2017年,合肥更是迎来了8位归国的哈佛博士,他们没有一个人生在安徽或长在安徽,他们来的理由只有一个——中科大。

这背后,是合肥的20亿科研投资目标经费不够,补经费。
在未来5年将投入超过20亿元,新引进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
合肥近年来经济增长不少,但是依然没法和北上广看齐;但是他给中科大的经费,比北京市给北大的经费还要多。

2017年时,安徽省给中科大的科研经费是25亿。自家的亲儿子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呢,加起来还不够中科大的零头。

现在AI界的独角兽公司科大讯飞,是由合肥市市长牵线融资的。他直接给3家本地企业安利科大讯飞的技术,帮它拿下了3000万的投资。

图:《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尾声

在离合肥市区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远窥绿树成荫,近看清新幽静。


这里不是某个度假村,而是中科院在合肥设立的物质科学研究院,又名“科学岛”

这里有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还有“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样的科研环境,走遍全世界都找不到。

其实,这个岛就是整个合肥的缩影。

合肥对自己的定位一直很清楚:他成不了北上广,只能做一个科学岛——让科研人能够专心科研,不用操心其他;既可以靠近城市谋求发展,又可以闹中取静潜心科研。

五十年来,中科大也已经习惯了合肥的怀抱。一座城市,一所大学,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合肥离不开中科大。

现在的合肥,是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另外三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中科大带给合肥的礼物,是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这些高新产业。合肥的GDP也从2001年的363.4亿元,上涨到了2017年的7191亿元。经过10多年的努力,合肥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102户猛增至1189户。

五十年来对科学的敬重,让合肥不再是一个中部省份的寒酸县城。

中科大也离不开合肥。


北京已经是回不去的故乡,上海南京是陌生的异乡,只有合肥愿意给中科大所有想要的。

就像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外界认为科大在合肥是一种地缘劣势,但反过来看也是一种地缘优势。
因为合肥有“放得下一张安静书桌”的科教氛围。
中科大去年的毕业生中,有42.7%的本科生、21.8%硕士生、34.9%博士生,选择留在了安徽。

我很希望,这一所大学和这一座城,能将这相互成就的浪漫故事,一直书写下去。

明年是中科大正式在合肥安家落户的第50个年头,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去中科大看一看,那里的3月樱花,不输任何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____________

中国大学教育  ID:cncollege

关注高等教育发展 / 关心大学教师成长 / 关怀大学生成才

大学,有大学问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