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毛主席酷爱读书的精神对教师有哪些启发?
王营
今年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22个世界读书日,全国各地媒体又一次热议读书。这使我不禁想起新中国的缔造者伟人毛泽东读书的一些事情。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对读书的热爱,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假如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放一天假,他们会如何度过?”他分析说,没有工作的一天,毛泽东会在床上看书,周恩来会邀请文艺界的朋友来家里聚会,邓小平则跟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毛主席在延安时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讲这句话是希望领导干部们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毛主席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975年他82岁时,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毛主席毕生酷爱读书的经历中,我们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
无疑,做为教师,无论是教文科的,还是教理科的,无论是教小学的,还是教中学、大学的,都应该视读书为人生第一需要,把读书做为自己从事专业活动的第一选择。作为知识分子,教师不读书或者读书甚少,则难以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也很难胜任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读书,应该像毛主席所奉行的那样,首先做到“博”。毛主席当年居住在中南海颐年堂里面的一个院子,叫菊香书屋。他逝世后,保存在菊香书屋里的书,有9万多册。不能说所有的藏书他都读过,但这些书是他进城后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他批注和圈画的痕迹,而毛主席读而未藏的书籍,或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就不知几何了。总的说来,毛主席的阅读范围,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
过去人们常说:“教师应该是杂家”,就是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博学多识。教师不仅要读本专业的书,更要读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书。教理科的老师不妨读一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教文科的教师也可以读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准。因此,教师读书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收博取,吸取人类一切有益的科学文化遗产,居高临下,为我所用。
其次要到“精”。“精”和“博”看起来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博”的目的是为了“精”。只有做到做到了“博”,才能真正做到“精”,进而把书中所讲的道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做到“精”,就要像毛主席那样,对于精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用心读,真正读懂、读透。毛主席曾对人说,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在五十年代初,他对人说,《红楼梦》他已经至少读了5遍,此后他还读过,还让人从北京图书馆手抄过一部胡适收藏的《石头记》。
通常情况下,我们读书,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人读书不可谓不多,但几乎都是水过地皮湿,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读后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人喜欢读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却纯粹是为了看热闹,消磨时光。读书要做到“精”,最根本的是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边读边想,细细咀嚼消化,读不懂的,回过头来再读。另外,要做到“精”,还需要在筛选上下一番功夫,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需要略读。教师要精选几本有份量的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书籍,反复研读,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再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主席从来不死读书,他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起来读。他不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唯心主义的书,甚至蒋介石的书也读。1957年,他对领导干部讲:要读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
另外,他还注重讨论式阅读。他不光自己闷头读,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1959年底毛主席还专门组织读书小组到杭州研读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了两个月,议出了许多新思想。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是毛泽东在这次阅读中提出来的,这是我们上世纪8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认识源头。
毛主席的这些读书方法为我们读书或者指导学生读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许多人读书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主题思想,理解起来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此时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让人获得情感的升华、理性的飞跃。比如对照阅读,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将《孔乙已》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进行比较,从而看到科举时代读书人两种不同的命运。再比如讨论式阅读,可以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论坛等形式让学生畅谈读书心得,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只有真正读懂了,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想法是否正确,往往通过讨论加以修正,古人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