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席卷全国各地的国际学校更名潮,终于姗姗来迟“淹”到了京城,今年3月底迄今: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
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
哈罗北京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礼德学校
北京市力迈中美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力迈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北外附校双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
北京市私立新亚中学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正源新亚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启明星双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启明星学校
……
摘下“清华”的高帽,脱掉“国际”的外衣,更名从来不是简单的换个名字,而是应对监管的必须之举,但更名至少意味着还活着,没有卷进先后而至的停办潮之中。发展至今50余年的中国国际学校或将迎来新的时代。
发展历程
中国国际学校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9年。当年,中国第一家国际学校——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成立,随后直至90年代,中国国际学校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主。2000年后一段时间,公立学校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先后迎来发展契机,数量快速增长。
这三类国际学校中,前一种只允许外籍人员就读,后两种则对中国家庭开放,而A-Level、IB 、AP是其三大主流课程。
AP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预修课程,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IB课程主要由外籍子女学校开设,提供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A-Level则是英国高中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
从起步,到发展,进而爆发,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
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932所,其中民办国际学校559所、新增24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43所、减少16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13所、新增17所;但整体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同比仅5%,2021年不到3%。
与此同时,新建国际学校增量减少。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9月落地招生并进入正式运营的新开学国际学校共有41所,与2020年同时段的53所相比,下降了22.6%。
国际学校不再狂飙猛进的首要原因是监管频至。实际上,对中国家庭开放的两类学校中,公立学校国际部早已被严格监管:2013年起,教育部收紧对公立学校国际部的政策,对招生流程和收费标准进行规范同时,不再审批新的公立学校国际部。2021年,公立学校国际部锐减16所,是再直接不过的结果。
而近几年对民办国际学校的监管更是打出了组合拳,更名潮不过是最表层的体现。
更名改姓
中国国际学校的更名潮已持续多年,其更名原因主要有公参民、去掉“国际”等字样、规范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名称、规范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命名等。
更名自非心血来潮,乃因政策要求。2015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2020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等,都对民办学校的命名有详细要求,概况起来主要有:
更名只是表面,“改姓”则是内里,尤其四大原因中的“公参民”:根据最新政策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要么转为公办,要么转为纯民办,要么终止办学,而转为民办的学校不得继续使用公办学校校名或校名简称,改姓就得更名,更名就是改姓。
“公参民”学校主要有三类:
(1)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2)公办学校与其他公有主体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3)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其未来命运轨迹如下图所示:
所谓“六独立”是指独立的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符合的方可更名继续民办。但更名改姓说明还活着,至少没有停办。
2021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明确禁止通过VIE架构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限制外国控制和参与私立学校的运营,这正是昌平新东方双语学校义务教育学段、成都威斯敏斯特学校等学校不得不停办的原因。
新学说《2021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数据则显示,2021年有21所原定9月开学的国际学校延期开学或无法开办,与上一年统计的12所相比,数量大幅增加。这些学校未能成功开学的原因大多是受政策影响而未能及时获得办学资格证。
依然受捧
国际学校本是“丛林社会中的避难所”,避开每年千万学生争过独木桥的高考;提前感受国际教育氛围,作为将来出国留学的跳板;教育资源远胜于国内k-12阶段的非国际学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丰富的课程、注重孩子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纵使国际学校学费高昂,仍有无数中国家长趋之若鹜。
本身高昂又不断上涨的学费之外,家长还要负担孩子的伙食费、制服费、交通费、课外活动费等一切额外费用。就读于北京某国际学校的David妈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果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读国际学校,花费至少要300万元。
费用从来阻拦不了中国家长,疫情却改变了一切。中国教育报《2021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分析指出,大批外籍教师难以拿到签证,美国一流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尖端专业报考难度增加、录取数量减少,都是国际学校遭遇的挑战。“留学全知道”则报道称,一些国际学校应对失据,网课之“水”让很多家长不得不在课外寻找更多的帮助。
诸多不确定性累积,“校外的家长在踌躇”,一些国际学校遭遇招生难。不过,好消息是,需求还在,大部分中国高净值人群并不会改变对子女的国际教育规划,只是时间点早晚不同。
近年来,选择国际化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同时其目标也非常坚定。2021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仍在不断增长,疫情之下, 原定出国留学的人群中,仍有91%坚持出国留学计划。
此外,在国际化教育控速提质的大环境下,一些城市依旧大力鼓励国际化教育发展,比如在青岛市召开的国际化学校建设专题座谈会中提出:以更大力气推动国际化学校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服务能力。
由此可见,国际教育的未来格局将发生改变,其发展也必将更加规范。
来源:图解教育
文章内容略有调整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