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08:26发布于海南
疯了,最近后台都是问怎么去海南读书的。
前两年海南也热烈过一段时间。当时海口大兴土木,引进了一批顶尖的国际化学校,家长组团探校,当场就被软硬件惊呆了——有的一轴两院、四馆九场;有的芳草茵茵度假风,四人间宿舍带客厅;陆地上有高尔夫练习场都不算什么了,有的后院直接圈了一片海…家长为了让小孩上这样的学校,纷纷跑到海南买房。
结果,第一批家庭奔赴海南半年就后悔了。
海南虽然气候适宜,一年四季能户外,学校软硬件不输北上广,但教育资源没办法跟大城市比。博物馆科技馆没有也就算了,有心鸡娃想找个辅导的人,都没地儿找啊…佛系的海南教育渐渐冷了下来。但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海南就再次翻红,一批北京家长不惜放弃学区房,带娃去海南上学…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近我和几个在海南陪读的北京妈妈聊了聊。
01
Tim妈妈说,带娃在海南上学是歪打正着。
她跟先生在北京外企工作了十几年,核心区攒下了一套学区房,原想着按部就班地在北京升学,但在小孩快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突生变故,全家回了宁夏。宁夏没有太多选择,于是她把小孩送进了一所公立学校,这所学校在搞教育改革且作业少。但很快就受不了了,虽然学校和老师不让卷,却挡不住家长自己卷。他们会在群里团购卷子请老师批改,她觉得刷题无效是浪费时间,不买。这让她在公立家长群里显得格格不入。别人都在鸡娃上大学,你却想让小孩接受多元教育、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目标南辕北辙,要多尬有多尬。
她中间考虑过带小孩回北京上学,但看到之前的朋友,无论是留在国内还是去美国的,都裹挟在升学竞争里玩命卷,就放弃了。
虽然自己对教育有要求但并没有名校情结,也不觉得读了藤校,人生就可以开挂。她只想小孩的教育不像自己那么单一,何必回京找不痛快?也考虑过让小孩回家home school,恰好这时有朋友从英国回来做了一所小小的双语学校,她毫不犹豫地转了过去。小而美的学校理念很好,但运营困难重重。外籍老师不断流失,学术不够体系化踩了很多坑,为了教育可持续发展,她开始满世界找学校,从北京上海看到泰国,最后机票都买好了,结果疫情爆发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她偶然得知海南开了一所哈罗,「两个牌照,一套班子」,即便是没有外籍身份的孩子,也能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里享受「张弛有度」的教育——
张,有强大的学术体系,支撑升学;松,尊重个体多元化发展,不用卷。
于是,全家奔赴海南。
02
她说,到了海南才知道教育原来那么美好。
首先,读书不用卷。学校搞定所有学术,爹妈可以完全躺平。以前无论是公立还是双语,都逃不过爹妈亲自下场鸡娃的命,但自打进了海口哈罗,小孩的学业就没有再管过…不仅因为哈罗有英国国家课程体系支撑,师生比1:4,且语数外三科为满足中国家长扎实学术的需求,还做出了中国特色——
比如,数学采用双语教学法。外籍主班先用英文教一遍,然后为了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度,每周都配1-2节的双语数学课,加入中国数学老师资源做配合,帮助小孩学得更扎实更有难度;英文学习更不必说。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每个班级都会配备一名中方助教,高年级在重点科目配备一名学科助教,帮助跟不上课程进度的学生快速升级。
去年小学部创新式引入了RWI自然拼读课程,并按照每周一本的强度,阅读大量由牛津出版社专门编写的书籍,快速提高学生的发音和拼读。
今年开始使用Talk for Writing(英语故事教学法),进一步引导孩子阅读到完成独立写作。而Oracy口头能力表达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口语表达去学习知识,以提高表达能力和知识的利用率。
五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语言水平和学术能力对所有科目都进行分层分班教学,通过小班制差异化教学,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最让人意外的是,哈罗明明是一所英式学校,中文的学习一点儿不比公立弱。
出成绩不靠死记硬背字词句,老师以兴趣为主导设计活动,比如节气字谜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母语思维,所以小孩都爱中文课。
▼ 海口哈罗164个教职员,65%是外教,80%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平均教龄超过10年。
不过,作为一个为小孩上学折腾了大半个中国的妈妈,她刚开始也心存疑惑,担心只是看上去很美,结果所见非所得。
直到Tim因为数学和科学成绩突出,获得哈罗海口钱学森奖学金,每个学期末都获得学术卓越奖,还在各类数学竞赛、世界学者杯等各种竞赛获得好成绩。
她才彻底相信,有一种学校可以解放家长。
其次,海南的气候太好了,可以激发全家户外运动的潜能。本来她家小孩不是运动型的娃,自从来了海南就渐渐变了个人,打棒球、玩帆船,还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每天户外运动至少2个小时起…
听得我可太羡慕了!因为小孩晒够了太阳,才更不容易抑郁啊。
而且,户外运动还增进了家庭和谐。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就在北京家长被甲乙流和支原体搅得死去活来,为期末备考被娃气到脑梗的时候,Tim爸爸带着儿子,用4天从海口骑行到陵水,全程骑了300公里…Tim妈妈说这次自己没跟着去,约了几个妈妈泡咖啡馆聊天——聊到养孩子的过程是一场自我的修行;聊到青春期的挑战,其实是对自我的挑战;还聊到每一次的亲情碰撞,都是自己的一个成长机会…如果没有来海南上学,如果还困在北京学区房的弹丸之地,这群妈妈们大概率都在为卷升学焦头烂额,怎么可能有时间坐下来闲聊,思考教育小孩让自己得到了什么?
Tim妈妈说,海南养娃,有一种魔力。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认知和价值观出奇地一致。
▲ Tim妈妈作为哈罗之友家委会代表,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交流。
有一天,她突然想让小孩吃新鲜的鱼,于是放学后,全家开车去码头买鱼。
到码头的时候,渔船正在靠岸,舱里满载着成箱的活鱼正在和岸边做交割。一家人脚趟过岸边鱼腥味的海水,边走边看,孩子们研究着各种新奇的鱼类…那一刻幸福油然而生。
曾经因为教育焦虑而失去的、丰富有质感的生活突然就回来了。
03
Tim妈妈在海南养娃的真实体验,很多妈妈感同身受——
以前不修边幅的妈妈现在变勤快了。因为学校只有几步之遥,再不用花几个小时接送小孩上下学,风雨无阻送辅导班;回家也不必做陪读书童,富余出来的时间终于可以属于自己了;以前暴脾气的妈妈现在变得心平气和。之前为了读书写作业每天鸡飞狗跳,来到海南读书后发现很多冲突是源于自己情绪的投射,有问题未必是孩子。松弛的氛围感也给了家长自我成长的机会,最终他们都找到了最舒适的教育方式。
有个妈妈在海南开了一家花店,找到热爱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热带海岛上的花店主,将孩子送到学校后,与哈罗妈妈们一起享受花艺美学的手作时刻。一家人在海南渐渐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新生活,孩子在学校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喜欢表达自我,妈妈也热情经营着自己热爱的花店,和志同道合的哈罗妈妈们收获了友谊。她经常组织花艺沙龙活动邀请哈罗的妈妈们一起参加,大家都在很用心地生活,对美有所期盼,对教育有所期待,每个人都是幸福又惬意的。
有个妈妈顶着压力带娃到海南上学。因为她家住海淀,旁边就是人大附。老人觉得有这么好的教育条件,跑到海南瞎折腾什么?
她思虑再三。小孩11月出生又赶上疫情,从小就没有什么机会活动,几次儿保说她大运动发展不好,未来要读北京读公立还要继续圈在教室里,所以力排众议带娃到了海南。进了海口哈罗,天天跑步游泳、爬高上梯,才不到半年时间大运动就发展起来了。
老人上个月来海南,看到娃晒得健健康康,过去敏感怕生现在表达无障碍,再也提反对的话了。
她有时候和海淀朋友闲聊,分享小孩在牧场、海边的照片,大家都说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自家小孩不是在熬夜写作业,就是在打点滴…
他们也想过让小孩放松一下,不写了!可大海淀的环境不允许啊,你不学?就有一群玩命卷的家长推着你走,然后每个人都被迫卷进一场毫无意义的竞争中。海南的教育虽然佛,却是一种良性的佛。家长心如明镜,知道小孩现阶段该做什么,未来方向在哪里;小孩不刷题,学习靠自己探索,渐渐找到兴趣和方向。
04
虽然每一个去海南上学的故事不尽相同,但幸福的背后都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父母一方时间自由(双方自由更好),因为小孩的成长永远需要父母的陪伴。学校资源再好,家庭教育也不可能略掉,哪怕只是陪娃跑步、骑车、聊聊天。为了小孩的教育,放弃事业没必要,但也有不少家长看到海南自贸港的机会,考虑把事业迁到海岛之上。
第二,相比追求升学的结果,更在乎教育的过程。虽然海南自然资源丰富但教育资源确实受限,没有线下辅导班、孟母三迁团给你的鸡血注入力量;想让娃走职业运动道路的家长也慎重。除了水上项目得天独厚、户外运动时长可以给够,其他项目教练资源不好找。
第三,把小孩的身心健康看的高于一切。适宜的气候,是很多北方家庭选择海南上学的原因。湿疹和鼻炎,各种病毒在海南湿润温和的空气中烟消云散;充沛的户外运动和探险365天不间断,小孩很少生病。每个人都很松弛:没有挂着吊瓶写作业的小孩,也没有追着老师改卷子的家长…
聊到这里,我突然想明白为什么海南突然翻红了。
很多家长在千锤百炼中终于想明白了,一纸文凭定不了终身,就业率跌得比大盘还猛还快,拼命鸡娃还有啥用?不如把升学交给学校,让教育回归家庭。顺势养娃,以自己的无为让小孩有所作为。
如果想带娃去海南读书,希望教育多元化、中英文扎实、学术和运动两手抓,可以去哈罗海口学校看看——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