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2024届毕业生|王玉琢Amy:我那沉重又轻盈的灵魂

05-24 08:29发布于广东

关注

*本文由王玉琢Amy Wang供稿,凝结了她对过去十八年人生的回顾与在清澜山学习成长的故事。篇幅较长,阅读需要一定时间,但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真诚交流的体验。


一些关于我是谁的快问快答

一些关于我是谁的快问快答

一个脑子里大部分时候理性至上,决策前必经过大量权衡分析但永远为至真至纯情感所吸引的倔强小孩大人集合体。

人生理想是成为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

状态在深沉繁复的俄国小说和轻盈灵巧的日本俳句间徘徊。

需要大量独处时间让脑子里缠绕的思绪情感发酵。但又极渴望与人的链接,要么极浅,比如与陌生人一句赞美一个笑容的邂逅;要么极深,像是在狭小空间里颤栗流泪的自白。

坚信爱的最高境界是看见。

最喜欢的颜色是大面积铺满的,深沉浓烈的蓝色和紫色。

最喜欢的诗文是苏轼的《赤壁赋》。

觉得最浪漫的交流方式是用毛笔手写信,立下flag如果遇到爱的人一定要这样表白。

到一个陌生地方旅游最先去的不是景点,而是随机找一个有岁月感的居民区站一下午people watch。

世界上最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江南山水,如果人有前世那我一定生在那里。

这辈子最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是建筑师、外科医生和脱口秀演员。第一个是因为我的脑子好像天然地就缺失了空间感,是没法完成小学展开盒子数学题的那种程度。第二个是因为我看见一切带血的器官就生理性头晕发软,生物课上的人体解剖图都接受无能。第三个是因为我反应通常慢半拍,常常在小组讨论和与人吵架过后独自气恼,因为很多想说的话会后知后觉进入脑海。

 

最讨厌:

不经审慎的规则传统。

跟团游。

写字楼里惨白刺眼的顶灯。

Small talk。

人像方便食品一样被结构、定义,多样性和复杂性被压缩切片成为冰冷的名词。

超多人场合下不想随机挤进一个小团体,但又不想不知所措被人看出之下只能掏出手机假装自己很忙。

因为恐惧不对等的回应所以选择向值得的人隐藏最深的情感。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我的答案



01

我的成长故事


也许是事后诸葛亮,我一直相信名字可以极高地概括出人的性格与特质,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玉镯 我的生命底色


在十二岁之前,我叫“王玉镯”。从意义上来看,玉者,温润澄澈,君子佩之。手镯,珠宝也。作为大家庭里最小的女孩儿(现在升级成姑姑了),我爸妈希望我内秀,沉着,被家人捧在手上小心呵护。

 

我慢条斯理的性格也正由一个温润的环境塑造。我是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孩子。与人们印象中由坚硬钢筋建成,追逐产量效率的工厂不同,我十七年里感受见证的,是一个极富人情味儿的家。


我与工厂


厂子是爸妈创业的第一家工厂。因此,厂里工作的大多是最开始跟随他们的干部,有打工时期的同事,也有老家的亲戚同乡。我和他们许多人的孩子同龄,大家看我,就像看自己家的小辈一样。我们在大人们的包容宠溺下变身林子里的飞鸟,呼啦啦一群钻进来,又呼啦啦窜出。我们在工厂里为数不多的绿树间拴上吊床划分领地扮演丛林生存,把纸箱子从货车尾箱摞到地板滑滑梯,在接待客户的茶桌前围坐扮演茶话会。我放学了有一声声“玉镯回家啦”迎接,嘴馋时有阿姨伯伯将我的口袋鼓鼓囊囊塞满零食,就连幼儿园的手工作业都让电工伯伯给我包圆了。那些个由PC、塑料宝石做成的“高定”帽子和纸糊成的铁丝灯笼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

 

有很多个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无比闪耀的时刻:

 

工厂早上七点半集合,大家排成方阵列队,向左向右向后转,听干部总结前一天工作的进度和新一天的排班。打铃吹哨的声音极响,常常将被窝里的我拽起来。每当我打着哈欠,趿着拖鞋往楼下看到整齐的队列,也就跟着一起变得精神抖擞起来。晚饭后,如果订单不那么忙,厂里的叔叔和小伙子们会组队打篮球。夕阳打在他们鲜艳的球服身上,像极了舞台上的聚光灯。我常端着饭碗,坐在花池旁,又或是趴在阳台上,做他们的观众。我看不懂球,但会为沸腾的人声和脸上肆意的笑容而着迷,托着下巴,不知不觉头顶的天色就变暗了。

 

每次过年大扫除都是全厂一起出动。常常是一个叔叔站在梯子上贴,一个叔叔扶着梯子,还有一个叔叔在下面递浆糊和对联——地上另有一个我趴着用毛笔一笔一画地写对联。厨房里,奶奶、妈妈、大妈、姑妈和一众阿姨们洗菜切菜下锅有条不紊。小小的客厅像极了一个热气腾腾的蒸笼。到了大年初一,工厂的老员工会到我家来拜年,伴着春晚回放的背景音,大家一起吃刚出锅的汤圆饺子,然后去往观音山,徒步上山烧香祈福。直到现在家庭聚会,我爸妈还会如数家珍一般念叨我从三岁起上山就不让叔叔阿姨抱着的“壮举”。

 

因为我们工厂靠着一条河,而东莞又是沿海城市,好几次台风登陆,深圳泄洪,工厂都被淹了个彻底。一米高的水混着泥沙,浑浊不堪,上上下下都黏糊糊的,又加上停了水电,心情本该跟天气一样呼啸阴郁。可因为有了我们工厂里的这些人,洪水这个天灾在小小的我眼里竟成了童年暖意融融的记忆。老爸带领叔叔们一趟一趟将机器物料运至高层,老妈带领阿姨们囤积方便面矿泉水蜡烛。几只狗子见主人们忙上忙下,也急了,尾巴乱甩啃哧啃哧地转个不停。鱼池里乘机出逃的锦鲤和乌龟也都浮现了出来。一场洪水下来,我没有感到多少害怕,倒是觉得分外激动。这种感觉像是暴雨时一家人挤在车里,摇摇晃晃中一起驶向一个终点。任凭雨点噼里啪啦击打车身,车里的人安然无恙。

 

工厂里珍贵的情谊不只发生在人之间,我还收获了我最好的朋友——我的狗子们。工厂里的第一只狗年龄比我大的多,她叫黄豆,自建厂以来就是工厂最忠实的守卫。白天她待在后院,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被放出来看门儿。她极有灵性,据照养她的饭堂阿姨说,每天六点钟雷打不动地,她就上到宿舍门前挠门叫醒她,根本不需要设置闹钟。光阴荏苒,昔日的小黄狗也成了老祖母。从她开始繁衍出了一个庞大的狗家族。豆豆、小阿黄、虎子、炮弹儿、妞妞、黑子、红豆、皮蛋……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我走过一段一段的路,不变的是每次回家一打开车门蜂拥而至扑倒我的狗子们和阳台上扒拉着张望的小脑袋。 


我熟悉每一只宝贝的性格特质,他们独有的肢体语言,坐卧行止的小习惯。王拉布是个霸道的娇气包,占有欲表达欲极强,会在获得大棒骨后不吃而叼到花盆里藏起来,在我抚摸别的小狗时用自己大大的屁股把人家挤走。皮蛋是个极其敏感早熟的小孩,会在带他出门散步几圈后自己主动回家,在迎接我时化身嘤嘤怪大麻花,生怕失去丁点我对他的关注。皮皮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经历前主人遗弃后还能做没心没肺的大憨憨,是我见过最具有道家思想的狗。他趴下必优雅地交叠两爪,遇见陌生狗第一个凑上去交朋友,即使大概率以落荒而逃结尾。每一个夜深人静是他们倾听我无法诉诸于口的小心思,用毛茸茸的脑袋和软乎乎的肚皮接住我的疲惫与失落。


(我在阳台上看书,王拉布卧在我身边打盹。时光就这样静静在我们之间流淌)

(王小皮害怕拍照,于是只留下了这样角度刁钻的照片。我周五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四仰八叉地躺在他身边,这张照片正是我用他同样的姿势拍下的。)

(大年初一王大皮拍照就给我摆臭脸)


我是多么幸运能被这样一群忠实的伙伴陪伴长大。但又是多么不幸,我对死亡最初的认知都来源于他们。我眷恋着他们带给我的温暖,又无法忍受亲眼目睹脆弱的生命在我眼前消逝,于是懦弱地将回忆同死去的黄豆一起封存起来。她被埋在工厂花池底下,用水泥封起来的时候写了“忠犬大黄”四个字,以此纪念她短而漫长的一生。

 

这以上一切一切都像个不真实的梦,快要醒的梦。犹记得我小的时候,工厂挨着的一条河边栽满了长着大胡子的老榕树,葱葱的树冠在夏天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隧道。现在这个让我穿梭回童年的隧道早已不再,被砍断的树桩上筑起的,是焕然一新的净水站。

 

我即将出国读书了。面临传统加工业的下坡路,爸妈也计划着收掉厂子,过几年由自己支配的人生。工厂于我,是一个太美好以至于我不敢常常回想也不敢忘记的故里。

 

从字形上来看,“王玉镯”三个字都结构方正,以金石为部首,写出来横平竖直,正经得有些古板。也许这并不是个巧合。

 

我生命中的另一大底色是犟。这样的气质很大程度来源于我父母的经历。出身农村,我爸妈双双赶上了打工的热潮,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南下扎根东莞,开过小饭馆,摆过地摊,从流水线工人一路做到经理,做到自己创业。也许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内敛使然,也许是他们青年时期一直为物质需求奔波,我们家的教育并不注重情感的需求与表达。从小他们就告诉我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在许多对话中,我们很少讨论感受,更多聚焦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生活在工厂这个工作与家庭边界模糊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事业经历为例子,让我早早接触社会的复杂性。我从小跟着他们出入饭局,大人们在酒桌茶桌上谈论的陌生话题是我窥见世界的一扇窗。推杯换盏间,成年人的无奈、得意、虚伪、真情流露都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将我淹没,成为了我许多迷惘挣扎的来源。


(青年时期父母的合照)


于是我在幼年早早养成了独处的习惯,将情绪埋藏于心底,即使在小学遭遇了许多人际关系问题也只是变得更加沉默。为了掩盖许多内心的脆弱与迷茫,我用刚强做外衣,任不安长成棱角。我常常会跟一些小事死磕到底,比方说一篇作文一旦写错了一个字就要把整页撕掉重新誊抄,不能容忍半点涂画的痕迹,又或者是没有吃到想吃的东西,宁可跑遍大半个城市也要把它买回来。对了,我还特别擅长生闷气,最高的记录是将自己锁在房间一整天不吃饭不说话。

 

这样的性格一度让我变得拧巴别扭。小时候我会讨厌自己的性格,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正是这些“缺陷”将我带到了我的今天。无所谓福或是祸,这的的确确就是真实的我。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大人们创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我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敏锐与关注。我会为知识本身纯粹的美感陶醉,但纵观我的学习生涯,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知识是服务于问题的工具,而非将人与人孤立的高墙楼阁。我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给现实世界带来哪怕一丁点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内心的人文素养做驱动,那我想不如让我无知下去,起码这样还能保持一颗谦卑之心。

 

因为要强到底,所以当我小升初从公立体系转到国际体系时,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语言不通、所知甚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清晰记得那时候我们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是爸妈为了抓住我教育里最关键的几年,坚定地拉住我的手走进清澜山,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们一起接受挑战。我妈放下工作搬到老校区旁的小区照顾我的衣食住行,让我一回家就能吃到最喜欢的饭菜。我爸每周带着狗子来陪我们过周末,与我分享他经营公司、决策投资的心路起伏。我在学术跟不上,创立社团找不到方向之时,心中狂风暴雨的落差感和不配得感都一点点化为了轻风细雨。我们最终都突破了挑战。


爸爸和我

妈妈和我

爸妈和我

哥哥和我

 

我爸是培养我唯心主义的第一位导师,是我生命中魄力与毅力的源头。我妈教我如何照顾自己的身心,是我们家幸福感的源泉。


(一家四口重游珠海,爸妈相遇的地方)


玉琢 我有意识自己涂上的颜色


也许成长就是一个觉察自我并朝自己选择的理想的方向重塑自我的过程。

 

我在十二岁那年改名为“王玉琢”。一字之差,却像是开启了自我意识的觉醒道路。从意义上来看,我不再满足于做他人手上的珠宝,被呵护观赏,而是磕磕绊绊地握住刻刀,一笔一画雕琢出属于自己的印记。从字形上来看,“琢”一字又多了撇捺间的俯仰,平添了几分潇洒恣意。

 

童年时埋下的那些心结,在我主动迈出步伐,与社会建立链接后正一点点消融,并成为养料浇灌新的我。

 

我曾对许多不公平、夹杂着利益关系的社会现象感到厌恶与愤怒。是创立“跨虹动保”社团的这段经历让我以更广阔、平和的心态看待社会的运转机制,并将个人力量化被动为主动。


(跨虹两周年大合照)




几年来我带着伙伴们走访了广深莞大大小小的动物保护NGO组织, 我们聆听负责人讲述公益组织的初心与发展路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样大量案例的输入让初始的我被无力感席卷,只觉得个体的力量在庞大的社会问题前如同天地蜉蝣。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又惊觉个体渺小的反面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积极。历史和社会会自然找到进化的最佳路径,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影响的不过是时间的长与短。我不再追求完美无瑕的利他主义,并意识到社会供需关系的存在和对等的价值交换是公益可持续性的内核。于是我停止指责追问“为什么人们不……”,而是反过来问自己如何针对大众的心理模式去扩大公益影响力。


(与深圳犬类保护协会结缘)

(走访这么多基地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只狗狗。他叫家明,全程围着我们活泼地打转,眯起来的眼睛像在大大地微笑。后来我才得知,他的眼睛其实看不见。)


我和队友的行动随着认知的转变一直在变化,从最开始通过文创讲述流浪动物故事尝试唤起社区的柔软,到系统学习、传播犬行为学知识以改善人宠矛盾减少遗弃。我深深感谢与跨虹的这段际遇让我在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庞大社会因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怀揣理智的信念感重新出发。


第一次在家长会上义卖

(知识科普系列文创之一,将流浪动物救助流程以漫画拼图的形式呈现,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我曾经是个对自己,对他人情绪极度不知所措的人。当感受到强烈情绪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慌,紧接着就是否认和压抑,似乎只要我不关注不承认,这些情绪就不存在,无法控制我的身心。而能够跨过恐惧,接纳自我情绪,并将心扉毫无保留的向他人敞开是我这些年来为自己感到最自豪的变化。

 

是文字救赎我,将我托举。


美学的文字。有人曾说,适应一个新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习惯。写字,这些年来于我已成了一种习惯,又或者说,仪式。



向上滑动阅览


滴水 将石头干涸的身躯唤醒

一圈又一圈

磨掉焦躁 磨掉油滑

感受墨条与砚台相抵的粗粝触感

树木燃烧后的烟尘在水中漾开

濡笔  动物的毫毛复活开来

透着竹纸的光  顺着纤维将墨色输送  

我在一笔一画中遨游自然天地

横  是地平线 飞檐  积云

竖  是树干   枯藤

撇  是犀角   月牙

捺  是波浪   雁尾

点  是坠石   雨滴

戈  是风帆   肌肉

我是心理分析师 看古人的性格如何力透纸背

方笔 折笔 圆笔 藏锋……

思绪随着墨色深浅飘浮 在行气里贯彻

我是建筑师 在空间的排布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计白当黑 使大字结密无间 小字宽绰有余

我将自己流动的情绪凝固成纸上的音乐和舞蹈

将运动轨迹储存 待有心人破译  

笔法  字法  章法  墨法

静谧地  我在纸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宇宙



向下滑动查看


(内心深处感到满足的几幅作品,是八大、王宠、弘一的集结体)

(一些将书法回归生活的尝试)


意义的文字。日记本是我的心理咨询师。那些意识的,无意识的;久远的,当下的情绪,都在笔尖的百转千回和牵丝连带中被输出外化。翻开它,我能看到某一天因为午休散步看到新长出蘑菇的惊喜、因为他人细微眼神而触发的不适。多神奇,仅凭一连串词语的拼接就能够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场景,让感觉上的悸动顺着头发丝流到脚尖。长此以往,我对自己情绪的规律有了更灵敏的了解。我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最开心,什么情况让我感到不安、难过与愤怒。


找到、接纳了自我以后,我更有能量去关注他人的感受。不论是藏在心底热烈的感谢与喜悦,又或是矛盾争执后的反思与歉意,我都鼓起勇气找到那个人诉说我最真实的想法。我为别人听见赞美欢喜而感到欢喜,为误会消弭信任建立而感到释然。我坚信,没有沟通解决不了的问题,语言就是力量。一次不行,那就两次、三次,总有水滴石穿的一天。毕竟,因为不好意思开口而导致相爱的人越走越远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啊。

 

有时候因为自身的能量太充沛自然而然向外倾泻,我甚至做出了许多让别人将我误认为e人的举动,像是在疫情封校期间组织同学们制作、派发藏有美好祝福的幸运星,在十六岁生日给陌生人赠送糖果换取他们的祝福和十六岁愿望,在综合实践活动时邀请同学加入公园叔叔阿姨的队伍手拉着手跳广场舞。每一个链接的瞬间,我都仿佛听到了《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的背景音乐在心间响起。


2022年

我与小伙伴制作、派发幸运星

(16岁生日用糖果跟陌生人交换的祝福)

(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还不太会写字,就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向往16岁的样子画给了我。在此之前,我从没意识到16岁是这样美好的年纪)

(与莲花山公园的叔叔阿姨们一起跳“小土豆”)



02

我的专业探索


我天生地就对人感兴趣: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决策背后的理性与冲动、对过去和未来的意识、身不由己与自由意志。

 

于是我喜欢上历史和人类学是一件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历史


先说历史, 一个将我身上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学科。它是文学中的科学,使我扮演侦探的角色,将看似离散破碎的点连成线,又将纠缠不清看似相关的线索解开。人类命运化为一张纵横分明的棋盘,每一步落子兜兜转转中都引向似曾相识的行进路线。我辨析,反思着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不再将我所熟悉的事物样子视作理所当然,并对浩荡洋流中自己所身处时代的漩涡形成更清晰的认知。

 

它是科学中的文学,将人们不可避免的偏见与主观意识作为研究分析的资料,让我得以跨越时间空间结识世界上最有趣的灵魂。像是有一股冥冥之中的牵引力似的,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疯狂迷上一个人物的故事:


· 中国香港三联的总编辑董秀玉如何平衡对文学的热忱、读者的责任与市场风向的把控,做吃力不讨好但无愧于心的行动直到卸任。

· 柬埔寨的现任国王西哈莫尼如何在政治风波中毅然承担自己的家国责任,将至真至纯的艺术追求深埋心底。

· 美国华裔建筑师、艺术家林缨如何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应对历史遗留的举国舆论,以对自然世界的爱与敬仰为源,遵从自己锋利、纯粹的直觉探寻着对立事物相遇的界限。

· 美国华裔作家Amy Tan和尼日利亚作家Adichie如何经历东西身份认同的撕裂感,又是如何将被遗忘,被篡改,被压制的文化故事带到国际讲述。

 

我为这些人物各相径庭的成长背景、轨迹而睁大眼睛。充斥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成了琳琅满目的糖果店,而我则是置身其中晕晕乎乎的小孩。同时我像是搜寻灵魂碎片的哈利波特,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看见自己,代入不同场景下生而为人循环往复的情感。



人类学


在我还不太理解人类学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向往。“人类学”,我一遍遍默念着这个词,感受着它的直白与冲击力。

 

爱初始于许多个没来由让我感动的瞬间:


站在柬埔寨发烫的土地上,我看到小孩子在尘土间挥扬着鲜艳风筝,追赶着翘着尾巴的大公鸡。



在法国兰斯小镇,这个香槟和冰淇淋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方,我看到人们,男女老少,在反射着水光的喷泉边亲吻,像天地间只看到彼此紧紧嵌入对方的身影。


法国兰斯



无锡大觉寺中,我看到素昧平生的人们互称师姐,迎着清晨的初雪道声声“吉祥”,不论步履匆匆或是信步闲庭,穿过佛像时总要停下来于静默中深深鞠上一躬。


(道“吉祥”时比的莲花指)

(每天做义工必经的一条长廊上挂满了信众的祈愿,风一吹就叮零零地回响)


在波士顿图书馆里,我发现了一组带着古旧木头味道,被微光下飞尘萦绕的柜子,里边整齐盛放的,是这个城市繁衍生息百年的家族名字。



爱在实操和审慎中变得具体起来。

 

因为对教科书上将人作为历史事件附属物的宏大叙事存有疑惑,以及渴望记录身边的历史,昨天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我在十一年级发起了“螺丝钉的岁月:东莞女工口述史”项目两年间,我和六位成员走访了五家东莞工厂去采集13位东莞女性工人的故事。从“进入”到“走出”,我经历了每一个人类学家必须直面的挑战。

 

我花了很长时间与每一位受访人建立信任,忘却自我浸润在她们的生活方式里。在意识到受访人面临镜头的巨大压力后,我反复调整数十版采访提纲,删除所有的学术措辞让对话尽可能贴近生活。面临受访人突如其来的眼泪和哽咽,我从不知所措,到慢慢学着在静谧中用关切的眼神和紧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她们向我倾吐作为女儿、姐妹、妻子、母亲、奶奶的遗憾与梦想,喜悦与挣扎。她们说我们的对话让她们“想起”,“释放”。到项目接近尾声,我们在生活之余相互问候关心近况之时,我深感她们已经成为我对东莞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日子在观察的凝神与反刍中被切实体会。



东莞女工


如果说“进入”的部分是充满温情与感动的,那么“走出”研究对象的视角,将个体故事带到公共语境则是一个无比痛苦的过程。在策划松山湖文化馆的展览时,我不得不对那些如同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珍视的原始素材进行大量的修剪,强迫自己以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我应该关心一群素未谋面的女工的故事?这与我的生活有何联系?”我找寻着自己研究话题的社会意义,却又不希望复杂的真实在歌颂和批评中模糊。于是最后的展览以“重建消失的附近”为题,内容全部由女工朋友们自己的话语组成。我希望借她们的声音点燃观众对于附近角落的关注,在这个公寓写字楼横行的现代建立乡土社会式的关系;借观众的眼睛将标签剥落,让普通人制服下的鲜活人格浮现。


就当我以为一切都顺利归位时,距离展览开幕倒计时只剩两天的一次突击审查让我一下子被触动。因为可能引发争议的某些内容,我们不得不对部分内容进行涂抹修改。如果说从前的理想来源于温情环境的脉脉滋养,那么在那一刻,我的信念因为亲历人文工作者及他们背后的少数群体所受到的阻力而更加坚定。真实来得艰难,但意义深远。


展览被修改前一天Ms. Qu和我做最后的留念

(开幕式当天我和队友做最后的布置)


万幸的是,在最后的坚持下,受访人的话语只做了删减并无任何篡改。更惊喜的是,我们有意涵盖在一段采访音频里大段的停顿被霍老师听出来了。采访现场许多个这样空白的瞬间里,受访人情到深处哽咽到无法出声。我从这样的无声中感受到了千钧力量,默默将它珍藏在展览的角落,希望能被有心人驻足。没想到真的等到了。这几十秒产生的共鸣让我觉得两年来的一切都值得了。

(Mr. Hammond一点儿中文都不会,但仍旧揣着极大的热情来到展览去看见,去体会)


(开幕式当天姜叔叔安排他的两个小朋友给我献花,结果因为他们太害羞只能自己上场)


在大学申请文书里,我写下对自己价值的定义:“我在无声中倾听身份迥异的群体,捕捉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共性。我将私人的故事带到公共语境,弥合人们因为不同背景经历所产生的隔阂。I make the the unfamiliar familiar, the familiar unfamiliar(我于陌生处寻觅熟稔,又在熟稔中发掘新奇)。”

 

最后以一段我很喜欢的话献给我爱的人文学科,摘自周作人先生与钟叔河先生的通信:

“在一个短时间内,如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用了光明去照我们路程的周围的黑暗。正如在古代火炬竞走——这在路克勒丢斯(Lueretius)看来,似是一切生活的象征——里一样:我们手里持炬,沿着道路奔向前去,不久就要有人从后面来,追上我们。我们所有的技巧,便在怎样的将那光明固定的炬火递在他的手内,我们自己就隐没到黑暗里去。”



03

我的申请季&后申请季


申请季


一年前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2024 Fall会如此的颠沛流离跌宕起伏。

 

理想是万事俱备信心满满,现实却是:


▪10月份还在“狂肝”口述史展览,考SAT

因为时间不够,加上没有喜欢的学校直接放弃EA,导致RD选校一整个迷茫住。

本来只是去心理咨询寻求文书灵感,结果戳中心事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ED被拒第一次感受到心悸,整夜整夜失眠,RD截止一周前推翻材料重写。

不甘心settle down放弃ED2。

最后决定入读因为不要小文书而随手申请的明德学院。


2023年12月到2024年4月是我最沉寂的一段时间。我不会说它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的确意义深远。在无数的期待、失望、不甘、麻木中,我对话自我,写下即使现在再读也会感到灵魂震颤的文字。在我见证了太多值得的人事与愿违后,我才逐渐丢掉心里的尺子,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宽广多元。


ED被拒的朋友圈

写文书时突然的感慨

(提交ED当天是万圣节, 我扮成了蠢蠢可爱的南瓜造型)

(申请季最后一天藤校放榜日Ivy Day恰巧是Jeans’ Day,我穿了春日气息满满的小碎花。也算是有始有终)



后申请季


申请季后的日子里,我才意识到幸福的奥秘在于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眼下的瞬间。

 

最开始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突然闲下来的不适应,空虚感甚至是愧疚感。但没有了患得患失,汲汲营营,我可以做许多从前想做,但被认为“不重要”的事情。


我在大好的艳阳天躺平草地发呆,看头顶的树叶被风儿拨弄、切成闪烁的碎钻。在淡蓝色的细雨天蒙在潮湿的被窝里读拉美文学,不分昼夜,累了就不成曲调地弹拨一旁的吉他。


在没有天花板的草地上,只是躺着发呆,也很美好


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做思考性的工作,身心常处于疲惫状态,于是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里,我开始有意地尝试动手的爱好。许多琐碎重复的活儿成为了我与周遭建立联结的锚。

 

每个夜晚我盘腿坐在灯光昏黄的沙发上,任思绪放空看手中针线翻飞,想象着老师和朋友戴上我织的围巾的模样。



我学着老妈赶清早的菜场,把带泥的蔬菜和还在扑腾的鱼虾抱回家,在蒸腾的锅气中把它们变成菜肴。这感觉像是大自然把它的能量转换到了我的身体中,疗愈了我很长时间一段以来的情绪性进食。




04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常常有九年级的同学问我该怎样规划高中生涯以最大化利用时间。我对此的意见是,清楚自己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固然重要,但请一定记住不要被“完美轨迹”的概念给束缚。回顾我的高中生涯,我尝试了很多不适合我的,最终没有产出结果的活动(失败大多不为人知,警惕幸存者偏差)。表面看上去这可能是浪费时间,但正是这些尝试让我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自己不适合什么”反向了解了我是谁。生活很多时候就是由随机性组成的,不要为了交上一份逻辑链条完美无缺的简历而犹豫不决,停下探索新鲜事物的脚步。You gain something from doing everything(事事有收获).

 

申请季的toxicity(不健康之处)在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会让你一遍一遍怀疑自我,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知道如何讲述自我的独特面。这个时候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去和各种人进行大量的交谈:父母、老师、朋友……申请季我最珍贵的反思和动力都来自别人眼里看见的我,不同的切面汇聚、碰撞,大大拓宽了我对自我的认知。仔细想一想,申请季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时机,让我们能够坐下来和别人就“我是谁”这个平常听起来过于煽情严肃的话题认真聊一聊。

 

我们常被告诫不要过于重视大学排名,不要让数字定义个人的价值。我完全同意这一点,并庆幸能够收获这样的意见。但同时我也认为如果你在乎排名,无需谴责自己是个虚荣的人。在我们这个阅历有限的年纪,从小接受着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将排名前几位的学校看作神圣的知识殿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祛魅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去经历和体验,光听别人的谆谆教诲是没有用的。即使现在我也没搞清楚自己对排名的看淡到底是因为深切体会到了美本录取的玄学性还是纯属脆拒后的自我心理安慰。但这不重要,我们只需要去经历每个人生阶段眼前的现实,跟着它的起伏,勇敢地踏入其中,随之而动,奥秘便会自然而然显现。

 

申请季最宽慰我的一句话来自我最珍贵的两位导师,我现在把它送给你们:眼下的结果只是暂时决定了将你带到浪潮的哪个位置,但你当下该做的事情不会因此改变,你也终究会去到属于你的地方。



致谢


感谢敬爱的李文平校长在“东莞女工口述史”项目上给我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帮助。


谢谢Ms. Qu做我探索人文路上的火炬,我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聪明小孩,没有大量知识储备,痛恨背诵做题。您用自己做最好的例子让我见证了通透与灵活包容并存的可能性。每次碰面时,您用一句“最近过得怎么样”轻易地打开我的心房。您说从我身上学到了坚定的力量,读我像读一部长篇俄国小说。让从没认为被任何学科选择的我坚定地投向人文浩瀚博爱的怀抱,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展览馆会面结束您送我回校,我脸上同时挂着泪水和笑容,心中奇异的踏实感。


谢谢唐屹Talia Tang老师带我回到许多个埋下心结的情景,用更加包容开阔的解释消融我的紧绷,建立弹性。


谢谢Ms. Weng给我的每一个项目想法插上翅膀又教我踏实走路,怀念您妈妈一样的拥抱。


谢谢霍军Harriman Huo老师带给我最好的语文课堂体验,您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比作文还长的评语在国际体系唤醒我对文字的本能悸动。


谢谢刘老师和郭老师做我书法的引路人。


谢谢Ms. Kong老师在我尚为璞玉时坚定相信我的潜力,让我有光华绽放的可能。


Thank you Mr. Hammond, for fully respecting me as an individual and trusting my independent thinking. I cannot count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listened to my vulnerabilities and guided me through the tough yet curing process of introspection with your keen observation and insightful questions. You prove to me the power of pursuing truth, justi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My life goal is to become a man like you when I reach my 60s.

感谢Hammond老师,感谢您完全尊重我作为一个个体并信任我的独立思考。我数不清有多少次您倾听我的脆弱,您用敏锐的观察和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引导我经历了艰难却有益的自省过程。您向我证明了追求真理、正义和批判性思维的力量。我的人生目标是当我到了60多岁时,成为一个像您一样的人。


Thank you Ms. Browne, for lifting me over the mountainous essay prompts and word counts. Through the magic of your language, I was able to express my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the fullest extent. I pressed the “submit” button for my ED application without any hesitation after you smiled at me, saying :“You can’t do any better.”

感谢Browne老师,感谢您帮助我跨越那些山一样高的文书和字数限制。通过您语言的魔力,我得以将我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您对我微笑并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之后,我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我美本ED申请的“提交”按钮。


Thank you Mr. Embry, for being the best Math teacher I’ve ever met. You believe in my potential and guide me through every question with absolute patience. Because of you, I start to treat Math seriously and believe that I can become better at it.

感谢Embry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数学老师。您相信我的潜力,并且总是以无比的耐心引导我解决每一个问题。因为您,我开始认真对待数学,并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擅长它。


谢谢老爸老妈默默撑起我的天空,从选校到填专业完全尊重我的意愿。在写文书到崩溃和生病的夜晚,一个电话就驱车来接我回家。


谢谢老哥包容和开导我,当我的小电驴司机,带我发现城市角落文明与荒芜的交界处,让许许多多焦虑和纠结都在霓虹夜色下同晚风一起消散。


谢谢大伯大妈每周的爱心大餐投喂。


谢谢一遍遍无条件告诉我“我们小琢就是最棒的”的家人们。


谢谢若冰儿和卡森做我最顶的合伙人,一起创造高中生涯独属于我们的印记。


谢谢曲奇宝、张别别、高宝宝、A · fee fee、Momo、邱狗狗,陪我晒太阳、晒月亮、互看文书、疯癫焦虑,在我自己都觉得希望渺茫的时候,他们和我说:“你稳了”。


谢谢文字和网易云的歌单带我回到那些懵懵懂懂初长成的青葱记忆,引领我轻柔地揭开纱布,指着粉色的疤痕对我说:“它们真漂亮!”


最后,也谢谢我自己,在一次次滚烫冷却后执着地碰撞着,追寻着平衡,最终在温暖的地带邂逅眷恋和归属感,继续出发。


一路走来还有幸遇见很多很多善良的人,无法一一道尽,只能说我有勇气和机会写出这篇文章都是因为你们。❤


文字 Writing|Amy Wang

图片 Pictures|Amy Wang

海报设计 Posters Design|Amy Gong

编辑 Editing|Amy Gong

审核 Auditing|Cathy Chen, Wenping Li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清澜山学校TsinglanSchool

每天限50个名额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清澜山学校

课程设置:AP课程,美国课程,双语国际课程

学费区间:19-26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