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08:42发布于北京
编者按
这是“有维”第八期,讲述的是2020届毕业生林祥瑀的故事。
刚刚发出王府学子获得牛津大学面邀的喜讯,正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学长就传来了他的新消息~
在我们印象中,高中时的林祥瑀就十分优秀——他是校学生会主席,很多校园“大场合”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还申到了当时录取率比藤校还低的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并获全额奖学金。
就在不久前,林祥瑀还参加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青年圆桌派》节目,分享他在中东时的求学经历。
当我们再得知他已成功担任中国—海湾论坛联合主席,组织了一场关乎海湾关系和谐发展的“大活动”,并以十分亮眼的本科毕业成绩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时,显然,这份“优秀”只是一个开头。
以下是他的讲述。
“我相信,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The multi-faceted BRS youth
2020届毕业生
最早了解王府学校是源于一份特殊的机缘:
快速公交3线连起了家和学校,一头是我的家,另一头是王府。
12岁的我想看看快3专线另一端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于是我与母校的缘分由此开启。
母校点滴
夏令营
我最初见到的王府与现在有很大不同:
白色的楼群,门口的中式大门也并不存在;学校两侧都是介绍升学去向的大牌子,唯一不变的,是早已矗立在广场上的孔子像。
那年夏天,我先参加了王府的夏令营,那时也正是学校开始内外装修扩建、逐渐豪华变身的起点。
在夏令营同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们一起聊天学习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体验:
在那里,我第一次学会唱《音乐之声》的小片段,了解了DNA的英文全称,尽管我对“脱氧核糖核酸”这个中文名仍很陌生,但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对这所学校着迷。
夏令营过后,我顺利通过了初中部的入学考试,由此,我的王府生活,开始了。
初中被英语单词填满
初中的生活美好而短暂,很多事情已经记不太清,但是我还记得刚入学时半夜偷偷跑到厕所里背单词的往事。上课听不懂英文授课,只好晚上加班加点赶工。
▲初中时的林祥瑀正在接受校外专家指导(右一)
万幸的是,我的所有老师都非常支持我,有什么不会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去办公室问,一年的时间里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学习节奏。
这段生活也为我的英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林祥瑀(左一)主持初中毕业典礼
高中高中!
高中时期王府更像一所大学:
走班、分层教学等政策给予学生更大的可能性,为学生释放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完成了12门AP课程的学习,并获得了AP特级荣誉学者奖和AP国际文凭。
在此基础上,学术委员会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准大学”级别的课程,例如独立研究课程等。这些课程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帮助我顺利度过了高中到大学的转换期,使我十分受益。
▲林祥瑀在校园活动中对话牛津大学副校长Robert Easton博士,也为未来的留学深造埋下了伏笔
作为学生会主席,我组织了各类学生活动,当时只觉得参与其中很有意思,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经历都在无形中锻炼了我的领导力,为我的公民意识觉醒和国际参与力渗透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大学时代的个人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高中时的一点一滴“雕琢”成了现在的我。
▲高中时获得CTB(China Thinks Big中国大智汇)北美总决赛一等奖
我在阿联酋
全球校区
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笼罩着2020届的申请季。
感谢老师们的强大助力,我如愿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洛杉矶分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明德学院、多伦多大学、卡尔顿大学等美英加各国学校的录取,最终选择在中东地区读书——位于阿联酋的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
林祥瑀在大学校园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纽大全球校区的独特优势,我的本科学习生涯遍布阿布扎比、纽约、柏林和米兰。
我曾在清晨5点坐在阿布扎比萨蒂亚特岛的沙滩上看日出,也曾午夜2点游荡在纽约曼哈顿的街头。
▲生活中的林祥瑀
中国—海湾论坛
在大学阶段,我深入探索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并主持了学校的Green House社团。
在我们的努力下,Green House社团成为了第十八届世界青年气候大会(COY18)的主办方,我也被邀请成为青年代表参与联合国第二十八届气候大会(COP28),传递青年关切。
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中东,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海湾关系日渐活跃。
在学长学姐的支持下以及一群志同道合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延续了传统并成功在校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海湾论坛(China-Gulf Forum 2024)。
▲林祥瑀(前排左四)及论坛组织成员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长西蒙·斯蒂尔(右七)合影
作为海湾地区首个由中国留学生自主举办聚焦中国—海湾关系的跨学科、跨领域论坛,我们的使命是搭建一个集商业领袖、外交领域从业者和知名学者的交流平台,分享探讨中国海湾地区在各领域沟通合作的关键议题及多边关系合作,以促进青年学者和专业人才更好了解中国海湾地区关系中的潜在挑战与无限机遇。
论坛设有艺术与文化、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科技与人工智能四个板块,我们希望能够涵盖各个领域中的交流合作。
作为论坛联合主席,我希望论坛在首次回归线下后,能提供一个跨文化和跨地区对话的平台,提供讨论和分享愿景的机会,为青年创造一个链接彼此和增进了解的窗口。
▲林祥瑀和中国—海湾论坛全体组织成员
论坛也成功邀请到了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阿布扎比王室成员、众多国际机构及亚投行、商会等跨国公司的代表参与。
正如张益明大使在论坛开幕式中所讲的那样,“海合会国家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是中国的理想合作伙伴,中海关系需要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
在参与过程中,我置身于阿联酋和海湾大舞台,亲眼目睹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受益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的真正价值,明白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之道,明白了大国普惠、开放包容的真正意义,也对世界命运共同体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林祥瑀及同学同张益明大使合影(右一)
论坛中的每一幕场景都历历在目,可以说,这次论坛为我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也为我的大学画上了圆满句号,后来我也在CGTN的青年圆桌派节目中分享了这段在中东的宝贵经历。
CGTN青年圆桌派
目前我已顺利完成了本科经济学(金融方向)与政治科学双专业(辅修艺术史)的学习并获得了拉丁荣誉学者。
中东的生活告一段落,我的学业生涯也迎来了新的起点。
本科圆满毕业
走进牛津
今年10月,就在你们新学期开学后不久,我在牛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两年制的深造也已悄然开启。
在牛津大学开学典礼中的林祥瑀
一踏入牛津,历史的厚重感立刻扑面而来。
古老到不可考的建校时间,没有校门和围墙、完全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校园,无数学术巨匠诞生与成长的足迹,如同魔法世界一样的古朴宏大建筑,动辄上百年的古树、馆藏、宿舍……无不透露着深邃与神秘,吸引着我前去探索。
古老的石墙、宏伟的建筑,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承载着无数学术成就。
我深知这段学术旅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锻造。牛津的学术传统无处不在,严谨的讨论、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学习氛围,时时激励我不断挑战自我。
进入政治与国际关系系(DPIR)则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学术旅程。DPIR是全球最大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机构之一,汇聚了世界顶尖的学者和研究资源。作为一个跨学科系所,DPIR的教学和研究结合了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权力、冲突和社会正义等全球性议题。
正如牛津的校训所言,“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主照亮我)。在这个古老的学术殿堂中,我相信每一位学者都能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此刻的我除了正在忙于各门课程,还是牛津政治评论杂志社中的一名编辑,并成为牛津辩论社和国际关系社的会员,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回首在王府的时光,我感谢那些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中外教老师们,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把握当下,珍惜高中时光,跳出舒适区、抓住机会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探索中更好了解自我、了解世界。
听说今年已有王府学子接到了牛津的面邀,希望能看到更多学弟学妹的加入,此刻正是各方向申请的关键时期,期盼所有学弟学妹全力以赴,我在牛津等着你!
后记
2020届·林祥瑀
虽然已毕业多年,但林祥瑀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王府师生来说并不陌生。
不仅仅因为他当过学生会主席,并曾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获得CTB北美总决赛一等奖,还因他曾参加第八届巴黎数字教育周,在联合国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还因他曾组织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校园活动,是学校里十足的“活跃分子”。
当这份小孩哥似的“活跃”延伸到国际舞台,我们终于读懂了林祥瑀常提起的那句话,“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Just last week, we shared the exciting news of a BRS Class of 2025 student receiving an interview invit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now we have more news abou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from our Class of 2020 alumnus Lin Xiangyu, who is currently pursuing a Master's degre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lumnus Lin Xiangyu's story made us feel a lot of emotions, although we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he is still the same youthful high school boy. Even during his high school years at BRS, Xiangyu excelled in many ways. He was the president of the school's student council and served as the mastermind behind many of the school's major events. When he graduated, he received a full scholarship to New York University in Abu Dhabi, which at the time had a lower acceptance rate than many of the world's top Ivy League schools.
During his subsequent studies in the Middle East, he has also been an active learner and successfully served as co-chairman of the China-Gulf Forum 2024,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friendly development of China-Gulf relations. And just recently, Lin shared this experience and his studies in the Middle East at a CGTN Youth Roundtable program.
In October this year, with very impressive grades and achievements, Lin was admitted to Oxford University to continue his studies and pursue his academic aspir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Xiangyu’s story,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his motto in Chinese, which means that the storm comes from the small wind, and the great impact usually comes from small, unnoticed sources. In retrospect, Xiangyu's excellence by far may be just the beginning, and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in and expect an even better him in the future.
Having said that, we now invite you to step into the 8th issue of "The Multi-Faceted" column and join us in exploring and listening to stories about Lin Xiangyu.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