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仁,亲爱的教育伙伴们:
此刻,请允许我以最温暖的掌声,欢迎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先锋团队!当你们走进这座用代码编织理想、用人文浇筑灵魂的校园时,我仿佛看见珠江口的浪花正携着两种教育智慧的星光在此交汇。
五年前奠基时,我们曾在奠基石下埋藏三枚种子:一枚芯片,象征科技赋能;一片岭南榕树叶,代表文化根脉;还有一颗刻着"仁者爱人"的陶土印章。今天,当这三颗种子破土成林时,我们更深刻理解——真正的教育生态,需要容纳所有形态的生命生长。
在弘科,没有“特殊学生”,只有“独特学习者”。就像有人天生是苹果树,有人是蒲公英,非要让蒲公英结苹果,那不是折腾人吗?霍金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他全身能动的只有三根手指,却用这点力量撬动了整个宇宙。墨西哥有个自闭症女孩阿达拉,被三个学校赶出门,结果人家现在帮航天局算火星轨道。这些孩子哪里“残缺”?明明是我们没找到对的沟通方式。
最近我们看到一件有趣的事:在国外的一所学校让普通学生戴上AR眼镜,体验阅读障碍者眼中的文字——那些字母就像在水里飘。有孩子当场哭了,说“我以前总笑同桌笨,原来他每天在解谜”。这让我更坚定要做三件事:
咱们一起做个“教育翻译官”。弘科未来学校的教师们和特教老师结对,把课程调成不同“频道”——比如把编程课改成触觉棋盘,视障孩子摸着棋子就能学算法;把音乐课变成光影秀,听障孩子看着颜色变化就能感受节奏。
启动“湾区交换生”计划。下个月起,我们的孩子每周三下午去独特学校当“同学”,不是去帮忙,而是去学习。比如跟着唐氏孩子学怎么用十倍的耐心拼模型,跟自闭症孩子学不受干扰的专注力。
建个“成长记录仪”。用AI记录每个孩子的微进步:可能是脑瘫患儿第一次用眼神控制机器人画画,也可能是多动症孩子安静读完一本书的5分钟。这些碎片连起来,就是我们写给未来的教育日记。
各位老师,AI时代最不缺知识,缺的是看见不同的眼睛。当我们用GPT批改作文时,更要蹲下来听孩子说不出口的话。就像珠江涨潮时,咸水和淡水互相滋养才能生出最肥美的蚝——普通教育和独特教育本来就是你中有我。
最后分享个小温暖:上周有家长说,他自闭症儿子在我们这学了半年编程,现在回家总念叨“我的代码朋友”。这个词让我眼眶发热。或许教育就是这样,当科技有了温度,每个独特灵魂都能找到自己的源代码。
谢谢大家!让我们一起做孩子的“源代码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