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2025届毕业生 | 郑婷丹Tina:牛津,艺术少女的梦旅中段

03-28 08:16发布于广东

关注

在获得牛津大学的预录取后,许多校内外的家长与学弟学妹们纷纷邀请Tina为大家分享她的学习经验。


无论是优异的学术成绩,还是灵感不断的作品集创作,看着分享时笑容洋溢,意气风发的她,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欣慰感油然而生


作为清澜山的创校生,Tina站在时间的空隙中,成为清澜山许多重要时刻的见证者与同行者,她的成长也与清澜山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当大家都聚焦在Tina品学兼优,以及闪亮的offer之时,我们想以共同成长的伙伴身份,介绍一个更立体的她


“五年级时,班主任问我有没有梦校,我搜索到罗德岛设计学院是全世界最好的纯艺术大学,因此把它当作了我的梦校。”


五年级,确定了梦校。这听起来有些“小众”的词语组合,却是Tina的真实写照,或者说,她的梦,从6岁那年的欧洲艺术博物馆中便开始生根发芽



如果人生是一场庞大的闯关游戏,那Tina一定是先找到“主线任务”的那个人。


“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6岁时妈妈带着我参观了许多欧洲艺术博物馆,之后我对美术便有了更深的热爱。五年级时我加入清澜山,每周六都会上张赞老师的美术课,一直到八年级时美术学院成立,我成为了首届学生。”


Tina有多热爱美术呢?


“创作,是让我放松的方式。”


在本学期初的全体教师大会上,李文平校长说:“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快乐。”这句话在Tina的专业探索中被反复印证。


“我小时候其实尝试了很多爱好,但唯独对美术感情强烈且希望能一直坚持。我认为如果有些人不确定选择怎样的专业时,不妨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果一直做自己热爱的事,你会在过程中持续收获快乐。


2023年伊始,在李校长的全力支持和亲自领导与美术学院负责人张赞老师的筹划下,清澜山首个基于艺术与设计的跨学科实验室CG-Lab成立。


五年级开始,Tina便跟着张赞老师学习美术,在Tina眼中,相较于“教”,张赞老师更善“引导”,而这正是Tina喜欢的学习方式。


CG-Lab成立后,Tina天马行空的创意有了强有力的“后盾”,张赞老师“有求必应”的支持也给了Tina更多创作的空间:


“九年级时,我参加了美院组织的跨学科交互营,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将美术与综合类学科结合,我对这方面的兴趣改变了我从前的观念,我开始想做一些更新的尝试与融合。


学校的CG-Lab是一个融合学术与科技,助力学生开展跨学科创作的平台。它没有系统的课程,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匹配相应的老师。在这里,我感兴趣的Bio-Art、声音实验、可视化、动画等项目都得到了老师们提供的宝贵资源和指导。



我对跨学科的创作感兴趣还来源于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我还记得我看到他的作品时惊艳的感觉。他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团队成员的专业包含物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非常多元。这样不仅可以在创作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还能让作品更有深度。比起自己一个人研究,我也希望能创建一个团队,未来我还想像他一样做一些大型的装置艺术,那也是我喜欢的。”


Tina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兼顾学术与艺术?


“画画是我高压状态下的喘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放松了自己,又为作品集进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关于学术,这样表达或许有一些“刻板印象”,但作为艺术生,Tina的成绩确实优秀地抢眼。


标化成绩:

托福110/ SAT 1520


AP成绩:

5分--2D Art,Calculus AB,Statistics,Drawing

4分--CSP,Chemistry,English Language


在校GPA:

4.31/4.0


我从来没有在校外报过补习班,都是上课期间认真听课,利用好课堂时间,认真记笔记。课堂笔记不仅在写的时候加强记忆,还能在复习时明确重点,课后可以通过老师推荐的免费线上资源再次优化笔记,补充遗漏内容。这样笔记就可以作为记忆与复习的利器。对我而言,这是帮助我保持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部份。其实只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和考试,结果都不会太差


还有学校的静音舱,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它为我营造了一个安静的氛围,让我能更专注在创作与学习当中。



但其实我并不是刻意把成绩保持得比较高,只是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比较好强,做任何事都要往最好做。


清澜山追求卓越的核心素养在Tina身上尽显。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在美术之外的时间里,Tina选择了环境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等AP课程,既是感兴趣,更是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支持。


Tina 的笔记


许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热爱明确得很早,所以她对专业领域内的“喜欢”与“不喜欢”也非常明晰。


“我是英美双申,开始的时候我有想过申请康奈尔大学。但经过我的调研之后,发现它的相关专业有点类似建筑,和我以后想做的东西不一样。


所以其实我的申请季最开始也是很迷茫的,一直以来我都将罗德岛设计学院当作我的梦校,但后来我开始考虑未来的工作或留学该不该学纯艺。不过我还是‘说服’了我自己,因为我了解到综合类大学能有更多机会去创作那些跨学科的作品,这是我喜欢的,想要做的。


说到这里我也非常想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不会给我压力,尽管在申请时有与他们的想法相悖的时候,但他们不会阻止我。我妈妈说,上哪样的大学让你快乐,你就选择哪个大学。这样无条件的支持让我更有信心。”


2013年,Tina妈妈随手记录Tina的小创作


都说申请季是一个将自己深刻剖析的过程,Tina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迫不及待地问她:“你找到那个独特的自己了吗?”


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


“我觉得不能说我的某些点很独特,因为其他人可能也会有,但我觉得我在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多元的才能


比如说我画工很好,加上我的作品都经过很长的前期调研与深度思考。还有我运用的材料和媒介很多,油画、彩铅、水彩、小雕塑、有科技感的交互模型,还有生物材料,我把想尝试的东西全都放进来。


在牛津面试中,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我在阐述作品时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比较流畅。其实我个人认为我还有一点很好,那就是我在聊天时笑得很好,之前有其他家长跟我说过,他们看到我的笑容,就觉得我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回看Tina的作品,她将自己的情绪融进笔触,将生活作为灵感来源。她会因为对昆虫感兴趣,开始探索城市噪音对昆虫数量减少的影响;会因为某个社会现象,思考用何种艺术表现形式将问题大众化,进而影响更多的人。



在影响他人的路上,Tina也在被清澜社区持续影响着。清澜山最受欢迎的学生杂志《Tsinglan Up》中留下了许多Tina所绘的封面和插图,这也让她收到了许多积极的正反馈。被看见,被赏识,也被激励。


自由,热烈,如果你见过Tina,就一定会被她身上的这些特质所感染。她的世界没有“模糊地带”,只要有想法,就一定会去尝试。


选择牛津大学的纯艺,是因为它包罗万象。我可以继续做很多跨学科的创作,它会支持我做很多我感兴趣的尝试。”


采访Tina的那天是一个放学后的傍晚。


学生们零零散散在各处自习或小组讨论,清洁大叔背着集尘器箱例行清扫,老师们三三两两在走廊里碰面准备下班,Tina就在这样的情景中一眼找到张赞老师并“投喂”了一个李子。


可能是挑中了一盒中最“独特“的那个,张老师被酸得说不出话,两人就这样笑了起来。那一刻,他们是师生,也是家人。


八年的清澜生活,Tina是被许多老师看着长大的自家孩子,同样,这所陪伴她长大的校园也成为她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回忆起初入清澜山,她说:“我是个特别内向的人。刚来清澜山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敢发问,不敢与老师互动。五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老师要求我们每节语文课前都要演讲,那时我声音在抖,腿也在抖。


但清澜山学校给予学生很多上台演讲的机会,既有中文、又有英文,在做项目、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宣讲的机会。就这样,在不断地练习中我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迅速提高。你看,现在的我不惧怕任何人采访,不会紧张,逻辑也很通畅。”



谈及她在清澜山的遗憾,她说:“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把我的美术社团做得更好;我希望我可以参加当时的跨虹动物保护社团;可能我还想再创建一些喜欢或感兴趣的社团,并且坚持下来,让我的领导力得到更多锻炼。”


Tina所在的SDG4社团


她与清澜山共同成长,如今,她将带着清澜山给予她的底气,走向人生下一阶段的旅程。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很需要得到夸奖的人,如果没有别人的称赞或肯定,我可能会经常否定自己。很幸运,我的老师和家长一直都在给我肯定和支持。


要做“眼里有人,心中有爱,手中有法”的教师,要让孩子在赏识激励中成长,李文平校长的教育理念深植于每位清澜教师心中。你看,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么会不自信?怎么会不生动?



“以后,我有想过尝试做教育类的工作。如果成为高中阶段老师,我希望我可以做引导型教师。但如果是大学教授,我更想成为启发型教师,让学生通过我举的例子引发思考,如果他们需要任何创作上的支持,我会全力支持。


这些是我在清澜山,在美术学院接受到的教育,我也想把这样的教育带给我以后的学生。


拿到牛津大学预录取后的Tina好像变得更加忙碌,除了继续完成课业与考试,她似乎也在用活跃的姿态与这座校园告别。


“我在学校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创建美术社、参加环境保护社团、哲学社团;刚到清澜山我还参加了戏剧表演,一直到八年级;七年级时每次学校有表演机会,无论什么形式,场场都有我。但到了高中之后就渐渐少了。



今年我突发奇想又想回到舞台,再体验一下戏剧表演。其实不止戏剧,现在我要把在清澜山想做的事都做一遍,想上台表演,想把学校健身房用到最好,之前申请季涨了10斤,现在已经掉了4斤。”


现在,关于清澜山的所有记忆正在变成她行囊中的一部分,那里面有曾经的迷茫,有得到的托举,有和伙伴们一起讨论文书的激昂,也有在画室里创作的静寂。


或许在之后的某一天,当她疲惫放空时,想起清澜山操场上的夕阳,教室外的霞光,宿舍楼的星空,还有她最喜欢、承载她最多情绪的静音舱,可以给予她继续向前的能量。


作为旁观者,或许有人会觉得Tina的成长之路平坦顺利,每一步都踩在正确的砖块上。可是,这样的说法于她而言并不准确。


因为那些藏在探索与进步中的细枝末节,也许会被最终呈现的结果隐去,却并不能忽略它们盘踞交织,成为Tina向前向上的坚实底座,以及让艺术拥有生命力的源泉。


所以,哪有那么多正确与否。有热爱,就专注去追,只要尊重过程,答案就不会辜负你。


文字 Writing|Nars Wang, Tina Zheng

图片 Photos|Tina Zheng, Jack Wu

海报 Poster | Nars Wang

编辑 Editing| Nars Wang

审核 Auditing|Jade Liu, Tina Zheng, Wenping Li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清澜山学校TsinglanSchool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清澜山学校

课程设置:AP,Alevel,美式,双语国际

学费区间:19-26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