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08:35发布于北京
当北京赫德学校杨玉翠校长,做客赫德家长/知名博主肖月儿访谈间。
揭秘培养“优秀生”的唯一方法究竟是什么?
截至今天,视频点赞、收藏和讨论突破2.5w+。
这一被全网热议的话题,到底揭露了哪些教育的终极秘密?
据说是朝阳区申请难度最大的国际化学校
教育的目的可不是985和211
教育的目的是人格健全,全面自由发展
这个校长是真的懂孩子
怎样才能让我妈妈看到这条视频…?
杨校带来了很多“反认知”的育儿思考,真的受益匪浅
懂自己,说得太好了!找到自己擅长热爱的事情真是个漫长的过程
太通透了!还有下集吗??
——来自留言区热评
那么,杨校独家透露的培养“优秀生”的唯一方法究竟是什么?
先说答案:看见孩子。
不过还有许多注意事项,让我们逐帧拆解。
#你不一定了解你的亲孩子
杨校现身说法,分享了自己亲孩子的例子。
杨校家女儿从小就爱学习,学习很快。唯独就是不爱复习。“明明简单复习一下就能考到100分,可我不管怎么威逼利诱,孩子就是拒不配合。”
等孩子慢慢长大,杨校心中疑惑解开。
至此,杨校才意识到自己“一厢情愿”的建议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她不是靠记忆学习,所以刷题对她用处不大。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新的“小毛病”又出现了。
“钢笔一天丢一只,水壶买了不下几十个。”
这次,杨校选择先去了解一下这个“丢三落四”的孩子。
在女儿的粗心大意背后,杨校看到了一个专心专注,充满创意的头脑。这份儿童与生俱来的宝贵能力,是迫切需要被父母看到,了解和保护的。
现在,这份充满尊重平和的目光,落在了北京赫德每一个孩子身上。
作为北京唯一打造“生命课程系统”的小学,每一个孩子都被我们细细看在心里,哪怕许多家长眼中的“小毛病”,都闪烁着不同孩子的可爱之处。
面对拖拉,老师和学生深入交流,寻找底层原因,手把手一起调整;面对挫折,会引导孩子正视问题,共同完成可达成的小目标。
于是在情绪课上,孩子们正确认识不同的情绪已经合理的表达;生日课上,全班一起庆祝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
要用心去了解孩子,保护孩子,这是一切的基础。
#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搞规划
新一代的家长,尤其是自己已经有些成就的,都想着从小就给孩子做足规划,尽力托举,得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起码也不能比父母差吧。”
于是,一场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终点则是父母期望“成才”的鸡娃托举,无可避免地产生。
可在杨校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祸害孩子。
盲目规划,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和方向,一味跟“别人家孩子比较”,更是会伤害原本和睦的亲子关系。
为孩子规划,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比起全方位紧张鸡娃,真正对孩子有益的托举其实并不难。
依旧是看见孩子,陪孩子找到自己的长板和热爱。
起初,孩子们对于平面图纸和立体实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一些困惑,需要不断地试错和纠正。就在这时,杨校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孩子的进度居然已经过半。
这个孩子平日里的数学计算并不突出,甚至在以“分数论”的教育体系里,恐怕会被贴上“差生”和“弱科”的标签,避免不了会被安排补课和刷题。但是今天他在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上表现出的特殊的天分。却被我们惊喜地发现。
“如果不是这堂课,这个孩子的天分不知道还要隐藏多久”,杨校说:“谁能说不会做题的孩子,就学不好数学?这个孩子等到将来学立体几何的时候,肯定如鱼得水。设计这堂课,哪怕只为了发现这一个孩子,也值得了。”
当孩子在依托热爱全力前行的时候,父母和学校要做的,便是坚定地站在身后护航。
#孩子不应该太听话
杨校看来:孩子不应该太听话。
尤其当AI进化成为解题的利刃,我们培养的不仅是用刀的手,更重要的是决定用刀来雕刻什么的头脑。
激发孩子的生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成了教育的必修课。
-分数的计数单位为什么可以“外显?”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可以“隐藏?”
-个、十、百、千、万之后为什么没有新的了,而叫十万?
-人民币为什么只1、2、5、10元,而不是1、2、3、4、5、6....元?
-书本上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满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这个方法不好,因为大山坑坑洼洼的怎么铺?
这些赫德小学生们在数学课上提出的问题,作为成年人,你答得上来吗?
赫德独有的QCC(问题、对话、合作)教学法是课堂的常态: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question)、在讨论与对话(conversation)中分析问题,在合作(cooperation)中解决问题。
根据反馈再发现、再提出、再分析、再解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培养起独立思考、充满好奇、会提问题的习惯。
#家长要收起自己的贪婪
对孩子严格要求,也应该是建立在爱孩子,懂孩子的基础上。
我们总能在赫德校园看到“不务正业”的孩子。他们折了大把的纸飞机丢来丢去,或者在自习课围坐一圈,旁若无人地争论着什么。
可当我们走近他们,会发现机翼配重计算簿上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这是孩子们自发空气动力学的初始试验;会听到关于荒诞主义和和文学赏析的热烈辩论,无关对错,尽是思维的碰撞。
看见孩子,尊重孩子。陪他探索人生,为他保驾护航。
永远不要企图为孩子的人生做主。
杨校说:“一所学校只要不祸害孩子,那就是好学校。”
教育最终的课题,懂孩子,懂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