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教师说 | 化学组Hedy老师:在国际班实验室,我们如何培养"科学家思维"?

04-09 08:39发布于海南

关注








_Talking

“教师说”专栏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高中国际班







"当学生开始用移液管追问'为什么'时,真正的科学教育就发生了。"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国际化学教师Hedy


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


作为有着多年执教经验的国际化学老师,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国际学生最突出的特质不是解题速度,而是面对未知时的思维方式。今天就用几个课堂片段,带您看看这种思维是如何炼成的。










TALKING

当化学课变成"科研实验室"

# 01

上周的探究课上:


高二、高三年级同学一起自主设计"暖宝宝中铁元素存在形式探秘 "实验时,意外发现教材数据与实际结果的差异;


他们用三天时间排查:从试剂配制到文献搜集,最终在实验报告写出15条误差分析;


这份"不完美"的报告反而获得AP老师们的高度评价:"这正是科学家应有的严谨态度。"











TALKING

跨学科视角下的真实学习

# 02

在我们的课程中,您会看到:


• 化学+生物:用滴定法测定校园池塘水样硬度,同步学习水生生态系统知识


• 化学+环境科学:通过制作生物柴油,理解碳中和的化学原理


• 所有实验报告都要求用英语撰写——这正是牛津大学面试时的加分项











TALKING

给家长的观察笔记

# 03

1、珍惜"走弯路"的时刻:那个反复失败3次的电解实验,比直接告知结论更能培养科研韧性


2、关注过程性成长: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档案",记录从假设到验证的全过程


3、欢迎预约国际开放日:与Roger院长直接对话,了解我们科研性思维的培养思路


学生心语

"原来学习化学不是背公式,而是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个发现让我彻底爱上了这门学科。"


——AP化学班学生




鲍园 Hedy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高中国际

双语化学老师

拥有山东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学历,并曾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交流访学。

她以深厚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视野,将启发式教学融入课堂,推动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训练";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力。

鲍老师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科学教育既生动又深刻,为国际班的学科融合与创新教学注入活力。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北大附中海口学校高中国际班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