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08:45发布于广东
月亮,自古便是诗人笔下的浪漫符号,也是科学家眼中的宇宙谜题。
同学们在地理课堂上学习太阳和地球关系的时候,探讨起地球、月亮和太阳三者的关系。
“为什么用农历不用新历?
为什么有时候白天有月亮,有时候没有,出现的时间不同?
只有十五点月亮圆吗?
同一天当中白天的月亮和晚上的月亮有不同吗?”
当同学们在地理课上举手发问时,正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最佳时机!梦途双语优才PBL项目制学习——30天月相观察,
将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转化为持久的科学探索力。
让观察成为习惯,让好奇点亮成长。这是一场以真实问题为起点、跨学科为框架、终身学习能力为终点的教育实践。
孩子们对月相的疑问往往天马行空:
“为什么月亮会变脸?”
“白天也能看见月亮吗?”
与其直接讲解答案,不如带他们动手模拟三球关系!
科学实验这样做:
✅ 实验准备:白色球(月球模型)、人物头部(地球模型)、手电筒(太阳)
✅ 步骤:
1.关灯后用手电筒照射“地球”和“月球”
2.围绕“地球”,转动“月球”,观察月亮明暗分界线的变化
3.用中英双语标注“Waxing Crescent(蛾眉月)、Gibbous(凸月)”等术语
效果:
5分钟实验让孩子秒懂“月相成因”,主动追问“今晚月亮会是什么形状?”
用人物和球体模型,亲手模拟地球、月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同学们通过动手实验,能够直观地理解“朔月”“上弦月”“满月”等月相的成因,并学习了中英双语的专业术语。
这种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让他们在双语环境中自然成长。
观察贵在坚持,但如何让孩子不半途而废?关键在于把记录变成闯关游戏!
我们鼓励孩子们进行为期30天的月相观察挑战。每天同一时间记录月亮的样子,制作月相日志。
学生手机软件截图月相变化图
月相闯关日志:
拍照打卡:每天固定时间拍摄月亮,用手机软件截屏,拍照或画笔记录夜空;
科学家笔记:记录观察时间、天气、月亮方位角(培养数据思维),第二天分享观察结果,分析误差原因(如天气干扰),理解真实科研的复杂性。
通过拍照、画图或文字记录,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坚持与细致观察,还在分享观察结果时,理解了真实科研的复杂性。
为学生长期深入项目制学习(PBL)塑造责任感,将数据思维融入生活。
学生观察结果课堂分享
单一观察易枯燥?
科学探索之余,我们回归传统——用中国剪纸艺术还原月相周期,加入剪纸艺术,让科学实践更立体!
动手实践:
1.根据日志总结7种月相规律
2.设计月相剪纸模板(上弦月如银钩,残月似弯刀)
3.剪出“月相故事图”:从娥眉月到满月
教育巧思:
STEM+艺术的融合,既锻炼精细动作,又感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探索的终点,是一场Lunar Art Exhibition。观察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制答案,而是激发创造性表达!
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对宇宙的理解,创作出令人自豪的作品。
学生成果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部分学生作品
学习从不局限于课本。我们善于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链接,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把书读“厚”。
这种多样化的知识输出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情表达。
学科融合 ——科学、语言、艺术打破界限;
真实学习 ——从课堂到夜空,知识在生活里生根;
在梦途的课堂里,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可以是课上和课下的结合,可以是随时的讨论和修正,可以是很简单的展示和说明,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
我们相信: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忘记“在学习”——他们只是在好奇、探索、分享,而知识已悄然发芽。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