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08:29发布于广东
诺奖创新教育论坛
对于未来的创新者,我认为他们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独特的才能。在此前提下,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尝试,并接受失败。基于此,我们的课程体系非常多元化;也建立了高水平、跨学科的实验室,让学生可以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我们还设立了艺术学院、网球学院等,提供专业培养,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应对AI时代带来的挑战,我们成立了AI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并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李文平校长
在论坛中系统阐释清澜山的创新基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院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麦克米伦院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聚德霍夫院士出席此次论坛并发表致辞,随后在论坛现场与30位优秀青少年学子展开对话,围绕“科学创新和学术前沿”进行深入地分享与交流。在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中,关于科学探索的纯粹热爱、创新道路的艰难抉择、以及教育如何守护少年人的“敢想敢为”,答案愈发清晰。
诺奖得主马斯金院士
对话清澜山优秀学子
Lawrence
人们常说未来总是充满未知,而我也深感预测行业趋势确实颇具挑战。在您看来,未来几年(或近1-2年内)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会是哪些?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又该如何为这些新兴机遇做好充分准备?
马斯金院士
我的专业领域并非投资,因此可能无法为您提供具体的建议。但我想分享一个观点: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往往来自于追求自己最热爱的事业。与其试图预测哪个行业将发展最快、最具投资价值,我更建议思考这几个问题:什么领域最能激发你的热情?哪些想法让你最为着迷?当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自然就会明确未来的方向。最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是那些预测大众需求的人,而是那些坚持自己独特想法的人。他们先深耕自己的创意,而后发现整个世界也开始对这些创意产生兴趣。所以,我建议把重点放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想法上,不必过分纠结于哪个行业会比另一个行业更成功。
英文全文
向上滑动查看
Lawrence: Many people say that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I find it pretty hard to see future trends. Therefore, I am pretty curious about, in your opinion, what industry would be the most promising investme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And how can students like us be well prepared for those opportunities? Thank you.
Prof. Maskin: I think the most fulfilling life, is one where you, do one thing, do what you like the most. So rather than trying to predict which industry will develop the most rapidly, it will be the most investment and the best investment opportunity. I would ask you to think about w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What ideas? And, when you answer those questions, I think you'll have a pretty good idea of what direction you want to go with. Remember that the most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They weren't necessarily the ones who anticipated what everyone else wanted. They were people who had their ideas about what they wanted. The develop that they developed those ideas, and then it turned out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s interested in those ideas, too. So I will emphasize your ideas. What? And regarding the ideas you would like to develop, do not worry so much about predicting which industry will succeed more than others. That is a very good question.
诺奖得主麦克米伦院士
对话清澜山优秀学子
Belle
您是如何获得灵感,提出采用小分子和光氧化还原作为解决催化问题的方案的?您认为构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麦克米伦院士
当其他人都在使用金属催化时,我们为何选择光氧化还原?作为科研工作者,保持适度的叛逆精神往往能带来突破。当主流研究方向明确时,选择逆向探索既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也是对科学方法论的反思——是否存在更高效的创新路径?
初期我们面临巨大质疑,连续四年被视为荒诞之举。但坚持探索使我们逐渐揭示光催化的独特价值:通过构建新型反应体系,我们实现了传统方法难以合成的分子结构。随着技术迭代和工业界的关注,这种催化模式已在中国药企中广泛应用,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工具。
这段历程印证了科研创新的普遍规律:突破常规需要坚韧不拔的决心,而社会对创新价值的认可往往滞后于科学发现本身。唯有专注核心目标持续深耕,才能最终推动范式变革,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英文全文
诺奖得主聚德霍夫院士
对话清澜山优秀学子
Farah
您的研究曾多次挑战神经科学领域的传统观点。面对质疑与不确定性时,是什么使您能坚持自己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区分“固执”与“坚持”?
聚德霍夫院士
我并不认为自己属于人们常说的固执类型。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无论是科研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判断失误的经历。我自己犯错的次数已多到难以计数。能够识别自身观点或结论的错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然而,科学界对任何问题的主流观点往往形成强大的认同压力。真正的困境在于判断何时应该坚持、何时应该妥协——这个深刻的问题我也没有完美答案。我经常为此困扰,因为我的观点常与多数人相左。
我的应对方法是保持对自身情绪的清醒认知。对某个观点产生强烈情感依附并非坏事——正是情感为研究注入热情与意义。但我们必须警惕:过度情感投入可能导致认知偏差。举个亲身经历:职业生涯早期,我从神经塔中克隆出一种看似极具价值的蛋白质。我甚至为它命名并投入大量研究,坚信它能揭示突触功能机制。最终不得不承认,尽管这种蛋白含量丰富且结构精美,可能并不具备重要功能——这个迟来的认知过程虽然痛苦却必不可少。
这一经历让我明白:在怀疑与开放之间保持平衡至关重要。若总是盲从共识,我们便沦为思想洪流中的随波逐流者;但若全盘否定既有认知,又可能愚蠢地拒绝真知。把握这种平衡,是每位科学家乃至日常生活中任何善于思考者面临的根本挑战。
英文全文
学生感想
感谢李校长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一对一地与诺奖得主对话。
千言万语之间,我读出了诺奖得主们最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是为了获得诺奖而努力的,我们只是那数万万研究者中正好成功,并且被诺奖认可的一份子。我们做的,都是我们热爱的事情,是愿意为之付出持之以恒努力的事业。这份持续不断的努力,动力从何而来?
答案其实很简单——热爱。这也跟李校长今年提出的‘Find your passion’这个期许契合,是一种值得信奉的人生态度,做好当下所热爱之事,将结果交给时间。
——Lawrence
文字 Writing|Xuan Li, Lawrence
图片 Photo|KingLead
编辑 Editing|Amy Gong
审核 Auditing|Jade Liu, Meng Li, Wenping Li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