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美学。如何让汉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深度?如何将汉字与其他学科巧妙融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福港艺林学校小学语文组——汉字解码:从甲骨文到智能时代的汉字融合课探索之旅,从备课、磨课到最终展示,感受汉字教学的魅力!
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备课初期,教研组的老师们围绕“汉字融合”展开头脑风暴。如何让汉字与美术、历史、音乐等学科结合?大家提出了许多创意:
汉字与绘画:从象形字入手,让学生画字猜义。
汉字与故事:通过汉字演变,讲述历史典故。
汉字与音乐:用节奏朗读汉字,感受音韵之美。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以“汉字解码:从甲骨文到智能时代”为主题,融合语文、音乐、美术和数学,让学生在了解汉字的同时,感受汉字与自然的联系。
好课是磨出来的
确定方向后,全组老师设计了初版教案,但在试讲中发现了问题:
1. 学科融合生硬:学科部分的知识点过于突兀,未能自然衔接。
2. 学生参与度低:互动环节较少,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3.辩论环节与整堂融合课有突兀,衔接不当。
教研组随即展开三轮磨课:
第一轮:调整学科知识的引入方式,用“解救敖丙”作为切入点。

第二轮:增加小组合作任务,造字演示。

第三轮:优化教学环节,利用汉字设计学校LOGO。
经过多次打磨,课堂逐渐变得流畅而生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刻!
在最终的公开课上,伍怡老师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汉字解码之旅”:
1.解密游戏:融合学科知识,竞猜并解救敖丙。
2.创意造字:自创汉字,感受汉字的变化之奇。
3.桌面节奏舞表演《生僻字》 :用音乐的魔力巧妙识记复杂难辨的生僻字。
4. 设计LOGO: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汉字LOGO,融合美术,感受汉字之美。
整堂课趣味盎然,学科融合自然无痕,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汉字的相关知识,更在跨学科探索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听课老师们纷纷点赞:“原来汉字课可以这样上!”
一堂好的融合课,离不开团队的智慧和不断的打磨。这次汉字融合课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学科融合要自然:找准契合点,避免生搬硬套。
学生是课堂主角:设计互动环节,激发主动性。
磨课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反复优化才能出精品。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化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