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新高一班主任故事|韩雪妍:教育不是天才的独舞——香港DSE考生成长手记

04-17 08:17发布于广东

关注






人物故事


暮色漫过办公室窗台时,我的手机亮起俏皮的请假短信。那些跳跃的文字像蒲公英种子,飘散在晨昏交替的时光褶皱里。最新一条写着:“Miss韩,毕业你就收不到来自我的请假信息了,且看且珍惜啊。”这是中加学校高三(7)班班主任韩雪妍的第923天,也是我和20个香港DSE考生的日常。






当维港海风遇上鹏城晨钟:

班规里的“共生哲学


班规不应是冰冷的铁律,而应是师生共谱的乐章。作为同时执教国际班与香港DSE班的班主任,我始终相信,教育的艺术在于“调和”——既要有清晰的边界,又要有柔软的智慧。




在班级初建时,我常将班规化作素笺,让学生以指尖的温度去触碰规则的棱角。制度的存在,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让年轻的灵魂明白:何为可为之光,何为不可越之界。最终,这些条文会悄然内化,成为他们自律的底色。



而比规则更重要的,是共情。少年人常将师长视为对立面,却不知我们始终站在同一片土壤上——他们成长的土地。每当问题浮现,我总愿俯身,以他们的视角仰望世界。理解,是宽容的起点;换位,是沟通的桥梁。教育不是角力,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成长。





那些比分数更重要的事:

在18岁学会“自我掌舵”


“国际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船长。”当DSE考卷如潮汐般退去,我总在成绩单背面预留一片秘密海域——那里沉睡着少年们写给十年后自己的时光胶囊。有人用柠檬茶渍画出理想大学的轮廓,有人把DSE真题的折痕叠成纸船。“教育的罗盘不该永远指向分数,”我将香港大学的银杏叶标本夹进学生档案,“而要教会他们解读自己生命的经纬度。”



三年时光在研学营地的篝火里明明灭灭,每周的美食日总飘着港式蛋挞的焦香,也记得可持续发展workshop,有个男孩将废弃考卷折成维港渡轮,船舷上密密麻麻写满雅思词汇。他将纸船放入人工渠,春日的风把5**的墨迹吹成浪花纹路。而在港大图书馆的穹顶下,那个总在成绩单背后画漫画的姑娘,正用素描本记录着百年廊柱的阴影。少男少女们在一次次活动中探索,找到兴趣爱好所在,也完成了自己的十八岁航海图。




致奔赴考场的小勇士们:



三年前接过名册时的忐忑与期待,在今日晨光里都化作了手心的温度。看着你们揣着准考证走向考场,忽然想起走廊里默写过的单词、办公室里改到褪色的答题卡、还有每次模拟考后红笔圈点的 “再仔细些”—— 原来时光早把叮咛与牵挂,都藏进了你们低头审题时垂落的睫毛里。


此刻,我站在考场外的树荫下,看阳光透过叶隙在你们背影上跳跃成诗。我们曾说 “考场如战场”,但更想告诉你们:这里不是终点的冲刺线,而是人生无数个 “开始” 的伏笔。


等你们从考场出来,或许会发现老师依然站在老地方,像三年里每一个周日的傍晚那样,带着同款的微笑与期待 —— 不是等着看你们手里的成绩,而是想抱抱那个走完漫长备考路的、了不起的自己。


去吧,笔尖落处皆星河,你们早已是自己的光。而我们,会在这里,等你们带着属于夏天的故事,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教育愿景


真正的毕业礼,是看见少年把教室的晨光织进行李箱。当渡轮驶过维港的月色,他们能听见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那便是教育最好的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深圳南山中加学校SCCSC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深圳(南山)中加学校

课程设置:香港DSE,AP,加拿大,国际艺术

学费区间:11.8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