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08:24发布于广东
文/Annie C. G10
⼤家好,今天我想和⼤家聊⼀聊有关现代网络及现实中的“跟风”现象。 在这个演讲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让⼤家思考⼏个问题:“我们现在所做的⼀切,真的是我们⾃愿做的吗?还是因为周围⼈都在做我们才做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请问⼤家想一想自己是否玩过“⽺了个⽺”?请玩过的举⼀下⼿。好,那么请⼤家思考⼀下,那时,我们是因为什么才去玩它的呢?去年九月份爆火的它,真的是因为游戏好玩又有趣吗?
在此,我想澄清⼀下“跟风”和尝鲜的区别。尝鲜是对于流⾏和受⼈追捧的事物的好奇⼼以及逆反⼼理。但是通常这⼀种踩过⼀次雷或者是吃过⼀次亏了以后就不会再去尝试了。但是“跟风”不⼀样,它是⼀个贬义词,讲的是多次盲⽬、⽆脑跟随、参与、模仿某种潮流⽽忽视⾃我主见,不分是⾮、青红皂⽩,并且通常伴有⾃我催眠的因素。
总结归纳,“跟风”现象有三。其⼀为我们被影响的选择与判断;其⼆为我们被波及的⾏为与造成的社会影响;其三为那些利⽤这种⼼理达成⽬的的某些群众。“跟风”的危害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层⾯,个⼈利益和社会利益。
于个⼈利益⽽⾔,“跟风”⾏为会剥夺我们的⼈格和选择的权利。假设有⼀个网红正在直播带货⼀个于你⽽⾔可有可⽆的产品,但是你⾝边的⼈都购买了。你会觉得,既然⼤家都有了,那么我不也应该有吗?而真相是:在选购物品时,我们总是会受他⼈的意见影响。
反之,请设想这样⼀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点评系统,没有⽹红带货,也没有⼴告推⼴。没有别⼈的意见可以依赖的我们,是不是就能合理地判断⼀个事物⾃⾝的价值了呢?
于社会利益⽽⾔,⼀个在2021年5⽉份发⽣的⼀起臭名昭著的“打榜投票倒奶”事件就是很好的反⾯例⼦,疫情期间热门的“听我说谢谢你”才艺表演也是同理。“跟风”的⼈在进⾏“跟风”时是并不认为⾃⼰在“跟风”,往往是缺乏判断能⼒的。
这种⼼理效应被⼀些⼼怀不轨的⼈利⽤,就有了现在热销的“减肥药”、低脂餐、畸形审美等等。通过营造⼀个在⼤众间“流⾏”的假象来营销产品、炒作热度、贩卖焦虑,并通过洗脑来强迫我们接受⼀些观点,影响我们的判断。久⽽久之,⼀个病态的“跟风”社会就形成了。
根据内蒙古新闻⽹,《⼈民论坛》杂志于2010年发布了⼀个有关“跟风”现象的问卷调查,其中75.3%的⼈认为中国的“跟风”现象⾮常严重,30.2%⼈认为“跟风”现象源⾃信仰的缺失,并且47.2%的⼈认为“跟风”是缺乏独⽴思考的表现(内蒙古新闻⽹,新闻中⼼)。 这份⼗⼏年前的调研数据窥见了“跟风”现象本质的⼀⾓,那便是由缺乏⾃我审视能⼒和缺失独⽴思考能⼒造成的从众⼼理、刻板印象和抄袭。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家的⽼熟⼈战国中期哲学家庄周⽼师来为⼤家答疑解惑!
⾸先,我们来了解⼀下庄⼦《齐物论》中的⼀句话:“且有⼤觉⽽后知此其⼤梦也,⽽愚者⾃以为觉,窃窃然知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只有圣⼈知道⼈⽣不过⼀场梦,⽽愚者却⾃以为清醒,⾃以为什么都明察。第⼆句话是“⽅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后知其梦也。”简单地说,第⼆句话的意思是,做梦的⼈不会知道⾃⼰在做梦,只有醒来了才知道⾃⼰在做梦。将“跟风”现象代⼊进去就可得出“跟风”的⼈似“愚者”,认为⾃⼰在做正义且清醒的事情。“跟风”的⼈又是梦中⼈,不知道⾃⼰在“跟风”,不知道⾃⼰在做梦。“跟风”状态像⼀个⼩⼩的此间梦,唯有蝶变才能脱离出这个框架,时刻警惕⾃⾝的⾏为,反省⾃我,并且谨记,我为个体⽽不为他⼈。
为了避免“跟风”⽽不⾃知的状态,我们都需要具备⾃我审视的能⼒,守护住我们的价值观与⼈⽣观,重视⾃⾝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来,我们就能认清⾃⼰的愿望,意志坚定地为⾃⼰⽽活了。
庄⼦接下来想提出⼀个名为“成⼼”的概念。它既限制我们的思维又必须存在,因为它是我们⽤来感知世界的⼯具。在《庄⼦今注今译》中,“成⼼”的解释是偏见,又可以叫做刻板印象。虽然它必然存在,但是假如我们拥有了独⽴思考的能⼒,我们可以认清我们什么时候应该遵从它,什么时候又应该打破它来完成蝶变。
这就彰显了独⽴思考能⼒的重要性。在跟随某种潮流之前,我们应该理性判断、权衡它的对错以及对于我们的价值。“常在河边⾛,哪有不湿鞋?”社会上所有的观点都在⽆时不刻地浸染着我们⾃⾝的观点,使我们质疑⾃⾝仅存的⾃我主见,将所有⼈同化成⼀具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切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做的,是打开格局、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打破思维的枷锁,完成⼼性的蜕变,获得思维的⾃由和选择的权利,解放⾃⼰。
总结来说,从众⼼理的成因有两⽅⾯: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信息性影响会让我们不由⾃主地去追求有效的、正确的信息来获取安全感,也就是⼤众都认同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刻板印象的形成:流⾏的都是好的,凡是⼤众的选择都是对的。规范性影响指的是我们在试图博取他⼈的喜爱、想要融⼊进⼀个群体所作出的通常违背⾃⾝意愿的从众⾏为,这种从众⾏为是抄袭的⼀⼤成因,可以试想⼀下⽹络上某些“跟风”模仿的短视频。
庄⼦在《逍遥游》中提出了⼀个概念,也就是性、境、⼼之间的关系。“性者,⽣之质也”,性就是与⽣俱来的本质特征,包括形体、能⼒等等。 境是外在环境,⼼是⼼胸、⼼境。《逍遥游》中有⼤性⼤境⼤⼼的⼤鹏、⼤境⼤性⼩⼼的宋荣⼦、⼩性⼩境⼩⼼的蜩鸠和⼩性⼩境⼤⼼的蝴蝶,⽬的就是为了写出万物性之不齐的特点。但前者仅后者的正向条件,⾮决定性因素。假如我们将其带⼊现代的“跟风”社会,那么性就是刻在⼈性中的从众⼼理,境就是“跟风”的社会坏境。但我们的⼼,既可以⼩地屈从于社会,也可以⼤地⾃由⽣活,逍遥⾃在。不论被怎样地限制着,我们都能找寻到⾃我的意义,活得清醒。我们都能成为庄⼦梦中那不受外界束缚、逍遥又独⽴、翩翩起舞的蝶。
最终,我想给⼤家留⼀句话,“抵御外界的诱惑,活出真实的⾃我!” 谢谢⼤家。
责任编辑:Thomas Z. G8 & Daniel Q. G8
美术编辑: Polly C. G6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