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08:27发布于广东
12月18日,Ruixin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西北大学放榜的前一天。那天,先是放学归家途中撞进眼中的漫天紫霞,后在晚上观看comfort movie《穿普拉达的女王》放松紧张心情时,意外发现女主角居然毕业于西北大学。这一切好像都在预示着第二天的放榜结果。
“Congratulations!”
无数次在放榜Reaction视频中见证他人喜悦的场景,这次切实发生在Ruixin自己身上。那个早上,妈妈喜极而泣,爸爸则淡定微笑,眼神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弟弟兴奋地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欢呼着,而Ruixin却恍若梦中。这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作为清澜山校园内最受欢迎的学生杂志《Tsinglan-UP》主编,Ruixin习惯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大家的故事,但这一次,她决定把镜头对准自己,讲述属于她的篇章。
*本篇文章由Ruixin Zhang同学撰写
回顾这四年,有太多值得记录的片段。要在一篇文章里把它们串联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于是,我挑选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希望它们能展现真实的我,也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一点启发和能量!
创新,是Ruixin的主旋律之一。在李文平校长的带领下,清澜山始终走在创新教育的前列,在“重创新”的特色校园文化下,Ruixin也拥有了许多机会,指向她理想的创新教育未来之路。
十一年级的一个晚上,我无意中刷到了关于云南大理一所创新学校的帖子:这所学校没有考试,学习场所不限于教室,课程以兴趣为基础。这种创新教育模式让我十分好奇。寒假期间,我决定亲自去大理考察这几所创新学校,这次旅程也开启了我对教育学的探索。
一个小学生发起的兴趣小组招募公告板
背景是学校的后院
回想起来,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或许是潜意识里的必然。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我从小在不同国家长大,接触过多元文化和教育方式。但回国后,我感受到了国内“结果导向”的学习模式的压力,很多声音都在告诉我:“必须确定目标,学习才有意义。”
在德国读书时,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转学到清澜山后,我在数学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频频跟不上学习节奏,不敢主动提问,担心被嘲笑“问题太简单”。渐渐地,我失去了对数学的信心。但好在,我在清澜山遇见了Mr. Embry,他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在他的帮助下,我重拾对数学的信心,并拿下了AP Calculus AB的5分。
那时的我开始思考:学习是否仅仅为了一个分数,或者一场考试?直到看到大理创新学校的帖子,我突然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这似乎为我之前的所有思考找到了一个可以串联起来的主线——教育学。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将“通过游戏化与翻转课堂结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作为Pioneer 科研项目的主题,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独立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如何用Zotero整理数据?数据分析的方法怎么选?统计学背景又从哪里补?
那段时间,教授的反馈往往是一长串的问题,初稿甚至只拿到了C,看到这个成绩,我几乎崩溃。但在教授的耐心指导下,我一步步坚持了下来。几周前,我的研究论文还被全球录取率仅有1.5%的Pioneer Journal接收,这是对我努力的最好肯定。
在纽约访校时顺便和我的科研教授线下见面
这些经历让我对创新教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清澜山为我提供了许多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在李文平校长组织的教育论坛上,我通过曲老师与副校长Mr. Bruce Hammond 的介绍,认识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Thomas Hatch教授,并作为论坛主持人,与他就我的研究和 PBL(项目式学习)展开了深入探讨。随后,我还参与了当天与教育人士合作的跨学科主题的工作坊,运用斯坦福设计思维设计教学方案。
我在展示我们小组通过
“Stanford design process”讨论出来的方案
在去年的清澜山第二届创新教育论坛上,我采访了美国创新学校 High Tech High(HTH)深度学习中心主任Mari Jones,了解了HTH的实践方法;2024年10月,我还与芬兰大学教授探讨了芬兰教育体系的优势。
Ruixin采访HTH深度学习中心主任
实践方面,我通过学校课程总监 Dr. Brown 的指导,成为了一名小学助教,一对一帮助需要学术支持的学生。清澜山的老师教会我"Education is about turning unremarkable students into remarkable ones(教育的意义在于将平凡的学生变成不平凡的人)"所以我也希望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环境。
我很感谢学校的系列安排,让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与专家的交流,也让我学习了不同的教育创新模式。这些活动让我成长为更好的提问者和聆听者,能够抓住问题核心,并从不同角度看待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如果不提到《Tsinglan-UP(新清澜)》,那我的故事一定是不完整的,创办这本由学生撰写和设计的杂志,是我高中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十年级时,我看到由黎校长、曲老师和婉玲老师负责的校刊,那时我便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能由学生来主导呢?当时学校还没有一份由学生主导的刊物,于是我找到黎校长,讨论发行学生刊物的可能性。就这样,我和Sage Ding共同创办了《Tsinglan-UP》。
我们的封面!已经发布了七期!
刚开始时,完美主义情结让我事无巨细地插手,对每一个细节都异常谨慎。封面应该怎么设计?内容应该写什么?在我看来,所谓“领导力”就是掌控全局和微观管理,让一切都做到“完美”。
但结果是,我们的“新版本”与之前的校刊很相似,根本没有跳出框架,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后来,我逐渐学会放手,尝试代入大家的标准,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限制成员的创作自由。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创作,而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成果。这是一段永远在进步的过程,目前的我仍在学习和成长。
2022年-2025年的团队合照(按年份顺序)
创办《Tsinglan-UP》的初衷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所以《Tsinglan-UP》从“完全由学生撰写和设计”,逐渐转变为“内容更贴近学生”。
在我们的刊物中,大家能看到学生对学校咖啡厅和食堂的评分,戏剧表演的幕后故事,或者学生的艺术作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搭建起清澜社区的桥梁,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正如我在西北的补充文书中写的那样:
滑动查看中文注释
与营销总监Lucy和设计总监Alex在家长会设摊
(Shoutout to 我们的中文主编Jessie)
让我最自豪的是《Tsinglan-UP》从未停止前进,每一期都在复盘中进步,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我们也在把这份热情与精神传承下去,像是一种延续的传统与愿景。Shoutout to新一届核心成员们:新社长Mike、营销部总监Chloe以及设计总监Benson,他们将接替我们的工作,继续带领团队不断成长。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数据,能够更好地说明我们的成长:
从第一期的32页,到后来的50页、80页,再到最新一期的127页
从最初的7名成员扩展到写作、编辑、市场三大部门,共40多名成员
开创了15个原创专栏,例如 “Teachers Outside the Classroom(课堂外的老师)”, “Student Spotlight(清澜之星)”, “Window to the World(世界之窗)”, “College-pedia(大学百科)” 等
与16个学生社团合作,包括 SheSTEM、瞬境Imagix、环保社(Tsinglan Environmental Club)等
最近我们推出了在我毕业前的最后一期(从本期开始由新社长Mike全权负责),你可以在这里查看并购买最新期刊以及纪念品
除了《Tsinglan-UP》,体育在我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清澜山重体育的特色校园文化,与“无体育不清澜”的口号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曾参与学校首次举办的爱丁堡公爵奖探险活动(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平常还喜欢在运动场上玩飞盘,但对我而言最特别的,还是加入排球校队。
爱丁堡出发前与结束后
我从八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打排球,担任主力二传手的角色。我觉得二传手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双刃剑):一方面,所有的球都要经过我的手,这要求我时刻保持积极主动,这是一种荣誉;但另一方面,这种角色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作为一个辅助角色,我必须灵活地安排场上的策略。正因为如此,廖教练对我的要求也特别高。
然而,比赛中的“高光时刻”通常属于扣球手,二传手的努力并不能经常“被看见”,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动摇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廖教练与我的队员们始终鼓励我、相信我,也让我更坚定地热爱二传手这个角色。
和老队员们一起赢得了PRC赛季冠军!
到了十二年级,我和 Jessie 以及 Hannah 成为了队里的 “Volleyball OGs”(资深队员),带领新队员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我们肩上。刚开始时,我觉得有点沮丧,因为我需要一遍遍地示范和解释,但后来,我看到新队员们的成长,感到非常欣慰。这段经历也帮助我完成了心态上的成长。面对比分落后的情况,我的心态更加稳定了,因为我知道有队友在看着我,期待我给他们支持和鼓励。
和新队员们一起赢得了PRC预赛!
(大部分队员是首次参赛)
申请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通过回顾过往,摘取最有代表性的零碎片段,拼凑出最真实的自我。这个过程就好像有一股力量推了我一把,让我沉淀与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ED选择西北大学,是因为我在做School Research时发现,西北的Learning Sciences专业对创新学习科学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我高度契合。
此外,西北以 "AND IS IN OUR DNA" 著称,强调跨学科学习(跨学院选课十分自由),同时偏实践(pre-professional)。我感兴趣的传媒和商科课程在西北都有很强的资源支持,学院排名也很高。
同时,因为我本就热衷探索创新教育,Minerva作为世界上最创新的大学(全球录取率1-2%,甚至低于哈佛和斯坦福),自然也成为了我的申请选择之一。
相比成绩,教育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意识到:学习不应以结果为导向,而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同时,学校的定义也不仅仅只有学习。
申请季后感觉更忙了,但是每天都过的很充足。我和朋友们一起筹备毕业舞会的筹款活动、毕业舞蹈的排练、以及毕业典礼。这些工作哪怕重来一次,我依旧觉得很值得,因为这都是我在清澜山留下的最青春美好的纪念。
和亲爱的Layrollers们为Maggie
准备了一个极限惊喜派对
在我的空闲时间里,我会做一些自己原本感兴趣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上。比如我开始重新学德语、开始不为社会审美标准而是拥有健康身体为目的的健身、开始逼着自己放下手机开始阅读(已经戒掉短视频了!)、和朋友一起观看讨论经典电影、参加了5km的斯巴达勇士赛等等。
我数不清被问过多少次:“你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但我始终反感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我的亮点从来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所有经历的综合,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成就了今天的我。
一路走来,我有很多想感谢的人,给予我支持的家长,陪伴我的老师,并肩的同学们,最重要的,还想感谢每天都努力生活的我自己。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我愿意拥抱变化,继续探索属于我的人生旅程。申请的结果不是句号,而是新阶段的开始。
To be continued...
“西北开奖”前一天的紫色晚霞送给大家
文字 Writing|Ruixin Zhang, Nars Wang
图片 Photos|Ruixin Zhang
海报 Poster | Nars Wang
编辑 Editing| Nars Wang
审核 Auditing|Jade Liu, Ruixin Zhang, Wenping Li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