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08:51发布于云南
坐落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拥有着广袤无垠的热带雨林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对于好奇心满满、充满探索欲的4-5年级同学们来说,是一处完美的自然课堂。当课本里的热带植物图鉴化作眼前遮天蔽日的雨林,当图片中的傣族建筑草图变成寨子里的干栏式竹楼,西双版纳用一种生动的方式诠释了课堂无界项目(CWWP)的含义。2025年昆明世青研学之旅,4-5年级同学们走出传统课堂,以热带雨林为围墙,以蓝天白云为天花板,开启了一场跨越课堂边界的学习奇遇。
KWYA CWW
开营不久,同学们就开始了前期调研,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熟悉神奇的热带水果并采购,完成关于植物的背景学习。
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葱郁绿意中,一场以 “探秘热带植物王国” 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之旅悄然展开。同学们带着一连串好奇的追问踏入雨林:远古时代的气候如何孕育出这片生命绿洲?热带雨林又有着怎样独一无二的生态密码?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大家通过图文讲解,逐步搭建起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从水热循环到物种共生,从群落演替到生态平衡,抽象的科学概念渐渐变得清晰可感。随后,同学们化身 “自然侦探”,沿着精心设计的探索路线,解锁雨林生物的生存智慧。在王莲池畔,巨型叶片如翡翠圆盘漂浮水面,展现着植物的承重奇迹;棕榈林里,羽状叶片在风中舒展,诉说着植物对阳光的极致追逐。最令人难忘的是情景化科普环节:一场生动的人偶剧重现绞杀榕从寄生到绞杀的生命博弈,种子弹射实验让望天树 “征服天空” 的传播策略跃然眼前,触摸板根凹凸的纹路,仿佛能感知树木对抗狂风的力量,而随乐舞动的跳舞草更让同学们惊叹于植物对环境的感知。
当目光聚焦于雨林的微观世界,昆虫们的生存智慧同样令人称奇。伪装大师竹节虫完美融入枝叶,用拟态躲过天敌;切叶蚁分工协作搬运叶片,构建庞大的地下 “农场”;萤火虫在暮色中闪烁,演绎着化学发光的生命奇迹。这些藏在叶脉间、树洞中的小小生灵,用独特的生存策略,共同编织出热带雨林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在夜探中,同学们还观察到了大鳖土蝽,粉蝶,尺蠖,蝼蛄,竹节虫,萤火虫,蛞蝓,蜉蝣,螽斯,蠷螋,地衣亨氏蜘蛛,黑胸大蠊,菱带安格蛛,壁虎等动物,这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同学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奇遇。
KWYA
CWW
在雨林徒步中,同学们手持记录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潺潺溪流与繁茂植被间。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腐殖土的芬芳,藤蔓低垂拂过发梢,巨型蕨类叶片不时滴落清凉的水珠。脚下的泥土因雨水浸润变得松软,偶尔还能见到色彩艳丽的菌类点缀其间,耳边交织着蝉鸣、蛙叫与溪流声,每一步都仿佛踏入未知的秘境,在探索中触摸热带雨林最原始的生命力。
在亚洲象救助中心,同学们化身小小志愿者,为康复中的大象准备营养餐、清理活动场地。听饲养员讲述每头大象的 “重生故事”,亲手将香蕉递给这些温柔的动物并为大象进行清洗,在亲密接触中感受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踏入亚洲象博物馆,通过珍贵的标本、影像与互动装置,深入了解亚洲象的演化历程、生存现状与保护挑战,完成一场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对话。通过真实的接触,不仅尝试读懂亚洲象的生存智慧,更深刻领悟到:每一片雨林、每一个物种,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拼图。保护自然,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亲近热带植物,与动物为伴之外,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同学们此行的难忘的体验之一。在历史悠久的曼远村,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跟着傣族老师逐字逐句学习傣语的发音和书写文字,认真描摹傣文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的鸟鸣交织成曲。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渐渐揭开了少数民族文化与雨林的特殊关系:傣家人从雨林中获取生活所需,又将对自然的敬畏融入语言文字,傣语的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谚语,都藏着与雨林和谐共生的智慧。
KWYA
CWW
当夕阳为竹楼镀上金边,同学们带着写满傣文的笔记本和装满故事的行囊踏上归途。那些从雨林中生长出的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傣家人智慧的结晶;与热带植物、动物的每一次接触,都化作对生命与生态的深刻认知。西双版纳的风里,藏着千年的文化密码与生生不息的自然韵律,而这场研学之旅,正是一次的深度探究、拥抱多元文化的起点。
采写:李晶
图片来源:好奇实践、熊一力
编辑:沙冬梅
美编:李春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