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09:06发布于北京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G6老师们最近常被孩子们问到的问题。
12岁,可爱的年纪。
谈升学还有点远,谈人生孩子们也不太买账。
所以,学习的意义,我们决定一起出去找找。
这场孩子们提前期待了两个月的旅程,就此开启。
DAY-1
在校行前安全教育
启程 北京--苏州
DAY-2
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
平江路美食探索
苏州博物馆探秘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奇幻之旅
DAY-3
“吴中第一盆景园”虎丘万景山庄
江南水乡典型代表同里古镇
DAY-4
古典园林中独家体验昆曲艺术
探访太湖湿地公园
小组完成园林模型创作
研学日志:晚间分享会
DAY-5
返程 苏州--北京
下一站:将研学智慧融入日常
在江南水乡具身学习
“这次北京赫德G6年级五天四晚的游学目的地,为什么是苏州?”成了孩子们共同的疑问。
高铁一路南下,别致的江南正在孩子们眼前展开。
首先回答孩子们的,一定是「淮扬美食」。
“蟹黄豆腐真的好好吃!汤面也很美味!”Lucy的苏州美食之旅,一路从平江路,吃到了同里古镇。“就是松鼠鱼我没有吃到,下次一定得去尝尝。”
一座城市的故事,或许就藏在鼻尖萦绕的香气里。一群六年级的孩子们初次踏入上一方土地,舌尖与味蕾便率先叩开了这座城市的大门。气味相投的美食成为他们爱上苏州的第一个理由。
一同前去的导师们也说不好孩子们口中的「比北京好吃多了」究竟有多少新鲜感作祟,但苏州这一站,一定选对了。
古镇的美多到可以唱出来。穿梭在斑驳的石板路上,步入始建于1898年的百年老茶馆厚重又优雅,同学们一起聆听了传统曲牌《声声慢》的婉转唱腔,还欣赏了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评弹演绎。
孩子们还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学唱了评弹版《枫桥夜泊》。“琵琶和吴侬软语是天选的组合。”一些意犹未尽的孩子还把音乐老师Cici团团围住,想要回到学校之后,能再多学唱一些桥段。
江南小调里流淌的是因地制宜的文化和乡音,就像我们常说的:身临其境总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
“究竟是14张纸?还是16张纸?”
一边从「苏州博物馆」出来,孩子们一边在争辩。
春秋二王剑之一的吴王夫差剑,就在这里展览。虽然已严重锈蚀,却依旧闪耀光芒。
“用这把剑轻轻一划,就能划破14张纸!” Martin显然对这把帝王的宝器倍感兴趣。“比它更厉害的就是越王勾践剑了,它能划破16张纸!”
帝王俱往矣。而吴、越两国历史上的名王所用过的剑,在埋沉地下两千多年后又重见天日。百年前的文物是此刻孩子们眼前最鲜活立体的的书本。剑身上清晰可见的的阴文篆字,将今日的孩子再次带回到春秋战国,置身感受那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剧烈的变革与动荡,却又造就无数伟大的时期。
在孩子们愈发高涨的期待中,「园林」是一定要到访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横跨古典园林美学、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穿过月洞门,东方园林意境在眼前豁然开朗,远香堂前荷叶田田,初夏的微风掠过水面,仿佛呼应着园林名字中 “拙者为政,守拙归园” 的隐逸情怀。梧竹幽居亭四面月洞框景,将不同角度的园林景致框成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卷,是孩子们在书本上无法全然体会的 “移步换景”,“借景生情” 的建筑美学智慧。
同样是第一次到访苏州的两位外方导师Sizwe和Francisco和孩子们一同发出惊叹:没有上过大学的古人,是怎么能把艺术、建筑、几何、文学、风水全部融合到一起,创造出这样的艺术杰作?看着孩子们主动给外方导师做起了翻译和讲解,这是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就在苏州的一个园林里,孩子们手持绸带研习“兰花指韵”,体验“手眼身法步”。隔着一汪清泉的亭台楼阁上,昆曲老师演唱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牡丹亭》。
虽然现在六年级的孩子们还没有学习《牡丹亭》,但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能感受到那种对美的沉浸。学习的意义不在一朝一夕,几年后的他们会课堂上翻开《游园惊梦》,今日的景致可能已经模糊,但当下的感受,就是意义本身。
五天四夜结伴的力量
当在学校聊起这趟苏州之旅,孩子们都很坦诚:最开始是带着一颗纯粹的「玩心」去的,可是知识不知不觉就「钻进」脑子里了。
“以往跟父母出去旅行,到了一个地方听大人讲一讲,回家就要我写感想和游记。旅行搞得像个任务一样。” Martin的话逗笑了一众有着同样感受的伙伴们。
可是这一趟苏州之旅,同学们的学习任务也并不轻松,甚至从南下的火车上就开始了。
透过车窗从北到南,同学们认真观察沿途植被与气候变化,通过摄影、绘画、笔记等方式记录下课本上学过的地理特征,甚至连列车钻过几座隧道,翻过几座山都有细心的同学统计下来。
踏入「大湖湿地公园」,氤氲水汽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水生植物馆里,沉水植物如丝带状的叶尖在水流中舒展,浮叶植物睡莲的圆叶平贴水面,挺水植物高举花穗,孩子们和科学老师Bill一起,运用平日学习的生态知识,破解"沉水-浮叶-挺水"植物的生存密码。
虽是“学习任务“,可孩子们却真实地乐在其中。
大家争先恐后地在笔记本生写下:沉水植物靠透明叶片光合作用、浮叶植物用蜡质层防水、挺水植物需稳固茎秆的记录。这是第一次没有父母的“催促”,孩子们自发完成的学习笔记。
孩子们还团队协作用芦苇、菖蒲搭建了生态浮岛。“我注意到William在其他同学有些不明白的时候,很主动地拿起材料,给同学们上手展示。”Jancey老师说“大自然总能激发出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在出发前,一提到要带近百名G6的孩子去研学,旅途中出现各种“小状况”都不为过。
可是孩子们却在第一天就用“全员准时,证件齐全”给了我们惊喜。
这一路,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孩子们正式成为了旅途的主人。
平时在班里很活跃的Samuel,在这趟旅程里给了老师们莫大的惊喜。“他不仅一路上没有“调皮捣蛋”,反而还主动把同学们照顾的很好”,Ayla老师告诉我们:“当Alan同学需要继续去参加戈壁挑战赛的时候,Samuel还主动把Alan的行李箱,一路护送回了北京。”
Renee老师也会在每晚睡前,收到孩子们主动上交的电子设备。“好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也可以在不同的体验中慢慢学会。”
这次出行,各班涌现了一批“小组长”,在一定的权力范围内,实现了“自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正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得以发掘和锻炼。
Carrie老师班上有三个组长。“这些孩子虽然是第一次当研学小组长,管理起组员来还有模有样。大家分工明确,上下车清点人数,到了新的景点点名汇报,在吃饭前帮助老师收手机等等,为这趟研学过程中的安全做出了很大的保障。”
“赫德孩子们这趟的表现,特别,特别,特别的出色!” 我们专门保留Liu Yi老师口中的三个「特别」。这份特别里蕴含的,大抵就是旅途中,伙伴的力量与意义。
勇敢迈出的每一步 都是意义
于是,又回到了孩子们反复询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学?
Juliana告诉我:在北京,她只听过京剧。是这次去苏州,才第一次听到昆曲。而相比起京剧300年的历史,昆曲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元末清初。
Lucy说:去了苏州,才知道中国也有一座“比萨斜塔”,那便是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的虎丘塔。虎丘塔的倾斜角度是3°59′,而比萨斜塔的角度大致为3°99′,而两座塔则都是因为塔底的土不均匀,而导致倾斜。
本就在班里非常活泼勤快的Sam,途中教了外方老师Sizwe一路的中文,甚至还设计了复习和考试环节,每天给老师辅导。他的耐心,坚持和灵活的思维,让Sizwe看到了许多优秀教师身上的潜质。
Summer同学在每日充实的研学行程之后,还能坚持自己喜爱的舞蹈排练。Alya老师赞叹:“孩子能够坚持一个爱好,无论何时何地,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都能坚持不懈,真的是难能可贵。”
在最后一天回程的大巴上,在老师询问大家谁愿意承担闭营仪式的主持人时,平日里在老师面前腼腆内敛的Neil,这次却高高举起了手。Rneee老师对Neil的评价为:字正腔圆,落落大方。这是Neil六年级第一次挑战主持人的角色,勇敢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成长。
研学之旅尾声的“匠心工坊”是孩子们最爱的环节。同学们分组合作,将五天四晚的所学、所观、所感搭建成手中的微缩园林景观,在实践操作中体会中国古建筑"以木为笔,以地为纸"的营造智慧,感受传统匠人"毫厘必究"的严谨精神。
学习的意义,走出去,就找得到。研学,我们还有下一站。目的地不是目的,出发才是。让这一路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与创造力,让成长在AI 时代的孩子,仍保有鲜活的人文情怀。
还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学习路上最大的收获。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