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08:33发布于广东
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家庭教育?
依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没有父母的参与,教育就像一只翅膀受伤的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但孩子的成长不应只是某一方的努力。家长的陪伴与理解,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都是孩子成长之路的重要组成。
5月10日,清澜山第三届家庭教育论坛如期而至,李文平校长特别邀请著名国学大师、孟子第74代玄孙孟繁佳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曹钰娟主任共同出席本届家庭教育论坛,为我们带来精彩的主旨分享。
为了更好地赋能家长,此次家庭教育论坛还特别邀请了2025届毕业生及家长代表们上台分享他们的教育成长之路。
在这环节相扣、紧锣密鼓的五小时中,我们回归教育之本,从心开始,为教育增添爱的底色。
在弦乐团师生带来精彩的开场表演后,主持人林静姿副校长以清澜学子的成长瞬间为引,正式拉开清澜山第三届家庭教育论坛的序幕。
李文平校长在全体与会嘉宾的热烈掌声中登台致欢迎辞,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孟繁佳先生、曹钰娟主任,以及即将分享心得的毕业生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热烈的欢迎。
开幕致辞中,李校长回顾了论坛三年来的发展历程。自2023年首届论坛举办以来,清澜山家庭教育论坛已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平台。从首届探讨"家庭教育未来",到第二届聚焦"家校协同路径",再到本届论坛深化"凝合"理念,论坛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持续扩大。帮助众多家长突破教育困境,实现教育焦虑的消解与转化。
李校长重点阐述了"凝合"这一年度关键词的实践成果。她表示,清澜山家校关系已从理念共识迈向行动共振。家长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以专业素养开展家校对话,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清澜山始终坚持学术与全人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通过严谨的学术课程和个性化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突出特长的独特个体。这一办学模式已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学校生源质量和办学声誉持续提升。
"教育是家校共同执灯照亮的温暖远征。"李校长呼吁,家庭教育要培养"眼里有光、心里有梦、脚下有路"的终身学习者,家校协同要构建"理念同频、资源同享、责任同担"的教育共同体。她期待通过论坛的思想碰撞,将教育智慧转化为实践力量,共同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自然离不开“家风”与“传承”,孟繁佳先生带我们回到千百年前,从古礼制中探寻家庭教育的根本。
所谓言传身教,体现在家庭教育中便是家长能否为孩子做表率。孟先生在分享中以他与李校长在校园中的见闻为例,当校长将爱生如子贯彻入日常言行,老师们也将以校长为表率,成为今天“眼里有人,心里有爱,手中有法”的清澜教师。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当家长们先“修身”,以言传、身教、景教为法影响孩子从而“齐家”,如此以高尚人格吸引更多志同道合之友,这些浓浓的善意也将在社会中扩散,得以“平天下”。
孟先生更是强调,家教的重要原则为母亲明确规则,父亲示范行为,父母相互配合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才能持续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好的家风其实就在每位家长的心中,愿本次分享能让家长们在感受古代家风传承中,调动起内心的善爱、善助、善养。
从文化传承中看今日的家庭教育,孟先生带来的分享犹如穿越时光的清风,轻拂心弦却振聋发聩。最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结束后,李文平校长正式特聘孟繁佳先生为清澜山学校的首席文化顾问,冀以圣贤哲思滋养全人教育,借礼乐精神涵养世界公民。
好的教育体现在点滴之处,这正是曹钰娟主任对清澜山学校的印象之一。
在分享前,曹主任首先提到她看到的清澜山学生与家长群体:在水木剧场外积极主动为嘉宾介绍自己创办的社团的清澜学子,自信、勇敢、眼里有光;在休息时间自愿走进学校,为学校活动助力的家长志愿者,她们因为认可、热爱清澜山,所以愿意与学校共同成长。
在走进清澜山之后,曹主任表示由李文平校长引领的教育团队正以激发学生热爱为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展现着新时代国际化学校应具备的教育追求。
从清华大学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曹主任见过无数在时代变化中迷茫且焦虑的家长,并以大学招生官的角度总结出追求功利化与渴望全面发展的冲突、家长“卷生卷死”与孩子“躺平”的冲突、数字化沉迷与现实需求的冲突三大家庭教育困境。而破局之法就藏在回归孩子本身。
当时代向教育发出挑战,我们要做的教育不能是参照某个优秀的蓝本“批量生产”,而是聚焦核心素养,塑造并发展独特性,为优秀装填灵魂。这也要求教育者们着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迁移能力、艺术素养与审美力、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同理心五大素养的培养。
现场,曹主任对清澜家长说:“你们选对了学校。”因为无论是李校长提出以“身心健康、正直担当、追求卓越、探索创新、坚韧不拔、兼容并包”为核心,培养根植于中国文化、学术积淀深厚、具有创新精神和突出特长的国际化杰出人才;还是培养有温度、有暖度的人,无一不在印证着清澜山在教育上的前瞻性。
在“一份学费,全家学习”的清澜山,家长们将教育中的困惑带到校长面前,在校长早餐会、家长学堂等家校活动中收获锦囊妙计与“定心丸”。而今,毕业生家长代表们想通过自己的故事,分享她们的家庭教育实践。
“选择清澜山是我五年前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因为清澜山还给我一个不仅学术过硬,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拥有独立思想、内心丰盈且对世界充满了无限探知欲,敢于尝试一切的女儿。”
拥有20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Jessie妈妈见证了女儿在体系转换后的极大变化,在身边人笑称Jessie妈妈为“躺平赢家”时,她却告诉大家:无为而育,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势而为。
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首先要回归孩子本身,发掘热爱。对此,Jessie妈妈非常感谢清澜山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元、仁爱自由、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让Jessie在成就卓越学术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艺术与排球的热爱,同时还拥有着尝试一切可能的兴趣和迎接未来挑战的自信与勇气。
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让Jessie妈妈更深切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她引用李校长曾对家长说的“要有坚持长期主义的定力”,在教育过程中首先保持终身学习姿态,与孩子一起不断拓宽视野与格局,才能不卷不躁不焦虑。对于青春期和申请季的孩子,家长多营造非正式愉悦的沟通环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并尊重其选择。在信任与放手中,孩子成为了他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父母也遇见了更完整的自我。
李校长曾说,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过程。这一点,Amelia妈妈深有感悟。
为了让女儿学习中国文化,拥有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感,Amelia妈妈坚定地带着孩子离开生活多年的海外回到中国。回想起当初在首次探校就当即做出入读决定的自己,Amelia妈妈直言这是她做的最正确的决策。
清澜山的教师团队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为学生创设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探索。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Amelia逐渐变得不惧困难且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最初的对未来迷茫,到后来为了热爱的摄影深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Amelia褪去娇弱敏感,变得勇敢坚定,妈妈更理解了“静待花开”的意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让温柔且坚定的爱成为孩子探索之路的底气。
当青春叛逆期遇上“中年叛逆期”,家庭教育将如何开展?Jasmine妈妈的分享或许能为正处在相似情况下的家庭带来新思路。
Jasmine刚入读清澜山时,妈妈正处在创业初期,环境和身份的转变让母女俩同时面临挑战,也正是这份挑战,让她们能在分享各自困难之中更具同理心。同样是在这个过程中,Jasmine妈妈意识到孩子对家长情绪的敏感度比成年人更甚,基于此,妈妈逐渐将决定权归还给孩子。
申请季期间,妈妈秉持着不比较、不追问、不反对的三原则,爸爸则负责供吃、供喝、供情绪,父母二人化身引领者、支持者与陪伴者,极大地给予Jasmine认识自我,探索热爱的空间。
其实,这样的决策与父母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但当他们看到Jasmine在清澜山参与组建SheSTEM社团,致力推动破除科学界的性别偏见;爱上天文,并成为心中有星辰大海的女孩,他们坚定内心,忽略其他声音,鼓励孩子走好自己脚下的路,相信“相信的力量”,成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King妈妈为家长们做了一个极好地示范。
充满好奇心、爱折腾、爱鼓捣、爱探索、爱思考、凡事都喜欢问为什么,这是妈妈眼中的King。
从小学起,King就开始参加机器人竞赛,在家里做化学、生物小实验,四年级时便告诉妈妈自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但初中课业的激增,让King被困在考试与成绩之间,没有时间做喜欢的实验,眼中也逐渐失去光彩,因此,妈妈决定将King转入“尝试一切可能”的清澜山学校。
五载时光,King在开放、包容、温暖有爱的清澜社区遇见了并肩前行的同学,理解支持他所有奇思妙想的良师,以笃定的支持,鼓励他探索并坚信他能走进牛津殿堂的李校长。King妈妈在孩子的成长旅途中看到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当学校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全力助力孩子将热爱转化为专业;当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与老师,相信专业的力量,并持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以自身成长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孩子也终将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取时间与空间,让梦想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清澜山家校共育的浸润下,学生与家长见证了彼此的成长蜕变,回顾本届论坛中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两场圆桌,一场家校协同的生动实践正在显现。
毕业生家长圆桌由清澜山升学指导办副主任侯俊强老师主持,Ruixin妈妈、Lucy爸爸、Tina妈妈和Keyi妈妈各自分享了自己与清澜山的故事。
从小在海外长大的Ruixin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教育理念的不同更是让她很难接受失败。如今,一次生病发烧也要坚持参加排球比赛的经历让Ruixin妈妈切实感受到清澜山给予孩子的变化。她变得更包容、更谦逊,会主动发现并夸赞别人的闪光点,甚至现在更喜欢用中文去分享交流。
Lucy曾深陷手机依赖,但清澜山的老师给予了她足够的耐心与支持,通过制定最适合她的学习方法规划,增强内驱力。
看似安静的Tina实则渴望舞台,作为创校生,Tina在清澜山的全人教育框架下勇敢尝试唱歌、跳舞、戏剧、辩论等多元活动,锻炼成今天思想独立、表达得体的少女。
同为创校生的Keyi,初到清澜山时还是低头走路,不敢主动与人交流的害羞女孩。现在,那些无数个温暖瞬间编织的8年清澜生活,让她变得大方自信,可以在舞台上侃侃而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面对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家长们不约而同给出了“放手”的建议。放手是为了给予孩子们成长的空间,以尊重代替干预。在毕业生圆桌中,孩子们的讨论也给予家长们对“放手”的肯定。
毕业生圆桌的主持人Ruixin抛砖引玉,用分享各自的家庭小活动为始,与Jasmine、Kevin、Suki、Amelia、Mike探讨家庭沟通。
想要在沟通中少走弯路?Jasmine和Mike建议各位家长要尽量避免由信息差而导致的焦虑传递。在孩子们寻找热爱,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路上,家长们更要坚定内心,不被外界纷杂的信息干扰,主动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其实父母的支持,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勇气与底气。
就像Suki的每次演出,妈妈无论身处何处,都会及时赶到现场观看;Amelia的妈妈化身“提款机”,对Amelia想尝试的任何事情都无条件支持;Kevin的父母会在每天晚饭后留出固定时间与他交流见闻,了解情况并同做规划。
我们可以看到,当家长不再站于高位随时干预,孩子们才能拥有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进而成为独特的唯一。
有人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重新养育一遍儿时的自己。所以有些父母会陷入误区,将自己儿时的遗憾强加于孩子身上。但正如家长们不约而同提到的纪伯伦《致孩子》中写道的那般: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诞生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看那在舞台上表演舞龙舞狮的孩子们,那热烈灵动的啦啦操队员们,那自信阳光的街舞男孩,还有那单手执麦,唱出自己的毕业生们。这些模样,都是优秀的模样,因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因为他们都在闪闪发光。
家庭教育论坛的举办既是一场学习盛宴,也是一次反思与改变的起点。当家长们跟随李校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号召,拿起纸笔参与到家庭教育论坛中来,我们看到了李校长坚持赋能家长的意义,和清澜学子蜕变的线索。
爱,是成长的底色,家长们在拥有爱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给予爱。愿每位家长都能在本届家庭教育论坛中有所收获,深化家校凝合,协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我们明年再会。
文字 Writing|Nars Wang
海报 Poster | Yvonne Yin
编辑 Editing| Nars Wang
审核 Auditing|Jade Liu, Lara Lin, Wenping Li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