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08:27发布于北京
艺术与科学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化学与音乐如何联系在一起?什么连接文化与自然?什么激发责任与思辨?在达罗捷派的IDU课堂里,答案从来不只存在于某一门学科。
从今年开始,达罗捷派PBL Studio 的教学模式全面下沉小初阶段,以IDU的形式展开教学。IDU,全称 Interdisciplinary Unit(跨学科单元),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跳出单一的知识理论,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去探究复杂问题,回应真实世界。
近日,我校八年级学生在以“Culture, Nature & Accountability”为主题的IDU课程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文化、自然以及社会责任的思考与表达。
他们在调研中学习,在疑问中思考,在创作中表达。用作品发声,向理解靠近。
01
连接文化,尊重自然,理解责任
此次项目以“Culture, Nature & Accountability”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民族文化与生存案例,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并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环境的责任意识。
项目初始,学生们需要分小组选择一个原住民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构建思维导图,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存状况、文化习俗,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等等。
每一项研究都不是简单的信息搜集,而是要求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存在意义。比如,这个族群如何看待自然?他们的工具、语言、习俗等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
此外,他们需要运用设计思维,绘制草图、列出材料清单、准备材料,并制作一个实体“部落模型”,以呈现该民族的居住方式、经济活动、生活形态等,从而理解这些部落如何在发展和延续自身文化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讨论生态责任。
更重要的是,在“责任”这一关键词的引导下,学生们需要反思:在今天城市化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该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原住民族的生态智慧对我们这一代人又意味着什么?
最终,他们需要以文字、表格和图片形式的完成项目手册(Portfolio)、制作文化展板(poster)并进行项目展示,向观众讲述他们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与思考。
通过这项跨学科项目,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如何整合历史、文化、地理与设计等多领域的知识,更在研究与创作的过程中,养成了对多样世界的好奇、尊重与责任感。
他们学到的,不止是课堂里的内容,更是一种理解世界、连接世界的方式。
02
多小组展示,尽现自信光芒
八年级的16名同学共分为5个组,分别完成了研究于创作,展现了各自的独特视角。
1)第一组:因纽特(Inuit)部落
小组成员通过对因纽特人的分布区域、语言、信仰、图腾、习俗与节日、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交通出行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这一民族如何与环境共生,并根据研究成果创作出一个生动的部落模型。
模型展示了因纽特人传统的居住方式,包括雪屋和夏季帐篷,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然元素,如雪地中的沟通信号等,展现出因纽特人利用自然环境来保证生存的智慧。
因纽特小组创作的部落模型
他们不仅展示了因纽特部落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思了人类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实现文化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解了这个民族的智慧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小组成员Ray, Amber, Kevin Wang进行项目讲解与展示
因纽特小组制作的
文化展板
因纽特小组的
Portfolio实物
因纽特小组制作的Portfolio
第二组:库尔德族(Kurd)部落
库尔德部落小组围绕这个民族的发展与生存历史、分布区域、居住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了他们的食物、服饰、旗帜、节日、音乐、农业、信仰等,深入了解这个游牧民族如何与环境共生,展示了库尔德人在中东地区的生存智慧。
他们的部落模型展示了库尔德的传统村落、农业活动以及与自然资源的密切联系。
库尔德小组创作的部落模型
小组特别强调了库尔德人如何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并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化。
小组成员Nazanin, Ariel, Kevin Zhang进行项目讲解与展示
库尔德小组制作的文化展板
库尔德小组制作的Portfolio
3) 第三组:图阿雷格(Tuareg)部落
小组通过研究撒哈拉沙漠的图阿雷格部落,深入了解了这个游牧民族如何与严酷的沙漠环境共生。
他们的部落模型巧妙地展现了沙丘、绿洲等自然元素,并通过构建传统的图阿雷格住所,展示了这一民族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建造适应沙漠环境的住房。
更重要的是,小组探讨了图阿雷格人如何通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并从中汲取灵感,反思现代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小组成员Olivia, Lynn, Cyrus在进行项目讲解与展示
图阿雷格小组制作的Portfolio
4)第四组:马赛(Maasai)部落
小组成员通过对东非马赛族的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展示了这个民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草原上的生活。
他们的部落模型精心重现了马赛传统村落的布局,包含了房屋、谷仓、河流和标志性的马赛服装,展示了马赛人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建造起以牛群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体现了牛的“文化身份”。
马赛小组创作的部落模型
小组还特别强调了马赛人的农业与牧业实践,因为马赛族将可持续农业和放牧实践被视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责任。
通过这个项目,三位同学探讨了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从中汲取对未来的启示。
小组成员Benjamin, Moein, Mango
进行项目讲解与展示
马赛小组制作的文化展板
马赛小组制作的Portfolio
5)第五组:阿伊努(Ainu)部落
小组成员研究了日本的阿伊努民族,包括他们的信仰、语言、传统工艺等,了解了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如何在北海道等寒冷地区生存与繁衍。
他们的部落模型展示了阿伊努人的传统住所、祭祀仪式以及他们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小组通过对阿伊努熊祭仪式的研究,展现了这一民族对自然与动物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激。
阿伊努小组创作的部落模型
这次研究让他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意义不局限技术手段,更在于内心对自然的尊重态度。人类有责任去了解、珍惜并传承自身文化,不应在全球同质化的浪潮中失去本土文化的声音。
小组成员Mimi, Ariana, Luke, Enki
进行项目讲解与展示
阿伊努小组制作的文化展板
阿伊努小组制作的Portfolio
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老师们会及时给予反馈与评价,对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团队合作、创意展示等方面表示认可,同时也会指出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资料整合不够全面、设计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表达不够清晰等。
通过这些反馈,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改进空间,从而在跨学科项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反馈与评价
在这次的项目中,学生们不仅研究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传承,还结合设计元素进行创作,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在达罗捷派,这样的项目展示早已经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日常。
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一个学生在四年内平均要参加30个PBL项目,而这些独特的项目都将成为文书写作、课外活动的来源,这些真实的经历也将成为其被大学录取的依据之一。
IDU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生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世界、连接世界的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够应对多变环境和复杂挑战的领导者和创新者,这正是达罗捷派所培养的能够在多元化世界中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全球公民。
感谢您看到这里,如果您对达罗捷派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创造」改变生命的体验。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