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6 08:41发布于北京
赫德家长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赫德?他们为什么选择继续留在赫德?
一所学校,不仅由学生的模样组成,也由家长代表了一部分赫德的气质。
于是,我们采访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故事里藏着关于选择与留下的参考答案。
01
赫德家长心目中的赫德画像
G5 Allen妈妈
「剑桥博士这段经历,让我深知母语学习的重要性」
母语扎实、教学创新、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都要;
G10 Becky妈妈
「跨省近千公里,我给孩子换了种学习方式」
区别于大而全的填充式教育理念,让孩子全面发展;
G5 Keke & G2 Xili & Pre-K Hanna妈妈
「3个孩子都在赫德,我追求教育的适配性而非标准答案」
自由但是不散漫,阳光且充满生命力,孩子脸上始终充满笑容;
02
为什么是赫德?
当三个对理想学校各有想法的家庭最终都选择了赫德,我们试图从他们的故事里拆解出答案。
#如何平衡「国际化」与「中国根」?
「赫德小学闭眼入」
2023年12月,当Allen妈妈第一次用这句话跟朋友评价赫德的时候,多数表示惊讶。
接受过全球最顶尖教育的剑桥博士,在走遍北京所有知名国际学校后,把脚步停留在了赫德。
为了测试孩子的英语能力,G3暑假第一周她带着Allen到英国的森林学校(Forest School)插班。孩子平时在年级里英语属中等,此行预期不高。
Allen在森林学校插班学习
结果却出乎意料。“Allen不仅没有被语言困扰,反而很快融入了新环境,与同学交流自如,甚至在小组活动时成为leader。”Allen妈妈提起这事依然激动。
一半时间学英语,远超一半的时间用英语。赫德注重实际交流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自然地提升了语言能力。
或许,层级、测试等只是在这个社区中的阶段性表现,但流利的沟通、自信的表达、在海外仍然可以成为Leader才是第二语言学习真谛。
“在中国补英语没问题,
到了国外怎么补中文?”
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道出了海归家长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反思。Allen妈妈说:“中文一旦错过了关键时期,很难补回来。”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母语水平永远是第二语言的天花板。
在Keke妈妈的三个孩子身上,这个定律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G2的老二Xili在春天做“自然笔记”,这是赫德独家开发的“全课程”中的一环。
赫德Tips:
赫德独家开发的全课程,五大板块环环相扣:部编教材,大读写课程,大主题课程,中国文化课,班级课程。
在校园旁的森林中观察自然
课外课上,老师让孩子们对刚画出的一个圆展开联想,老三Hanna的回答是“河豚”,因为想到在学校里学过的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当时很惊讶,赫德在Pre-K这个阶段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已经能让孩子们理解得这么深刻了。”
Pre-K的趣味诗词课
语文教学不只停留在考试技巧上,而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赫德的语文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孩子在背诵古诗、阅读经典中,将自然、自我、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生长在杂草中的柳,能让人叫做草原。
生长在荒野的柳,能让人叫做风景。
——G5Keke《一群孩子的诗园》
今年的读书日短片中,Keke妈妈读着女儿在4年级时写的诗歌,不断感慨着小学阶段的600万字阅读量带来的质变。
老大Keke从低年级打卡“阅读存折”的习惯坚持到现在,仍然回家第一时间完成作业,然后捧起书就读。“这种自律的习惯和学习主动性,身为父母我都自愧不如。”Keke妈妈说。
坚持阅读的Keke
这学期Keke正忙着小说的撰写,同为G5的Allen已经写了2万字。据Allen妈妈透露,目前G5的同学们都在为6月份的“笔墨英雄”小说发布会做准备,发布会当天一人一部小说,邀请大家通过文字进入他们笔下的奇妙世界。
“国际化”和“中国根”的这道选择题,对于今天的赫德来说已经找到了“平衡点”。母语强则二外强,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实现「学术扎实」与「创造力」共生?
初中在山西公立学校就读的Becky学术基础不错,而且很努力,可父母就是觉得她像是被框在了一个很小的圈里。
“我们希望孩子能有更全面的发展,
不要只盯着书本,
能在更广阔的环境里
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于是,就有了这段跨越800公里加入赫德的故事。
刚转到赫德时,Becky父母心里也没底,适应英文授课与新的学习环境,像是一块压在他们心里的石头。
对于高中阶段转轨的学生,我们的底气在于,从语言、思维、心理多维度,帮助学生攻克“学科语言关” 。
理科课程在每开启单元学习前,会提前将涵盖专业词汇的术语表发给学生,扫清生词障碍;全英授课的同时,老师也会刻意预留‘思考缓冲时间’。
这种“不贴标签、只看进度”的支持模式,让Becky在一个学期里英语提升了一个级别,上了一个台阶。
本学期再次获得表彰的Becky
“妈妈我拿到表彰了!”上学期的一个周末,Becky兴高采烈地分享ESL老师给予她的Courage表彰,别提多激动了!这学期她又获得了Most Improved (MI) Award表彰。
压在心里的石头,逐渐变轻了。
Becky从小热爱音乐,但在公立学校,学业压力让她几乎没有触碰乐器的时间,更别提展示的机会。
VCA(课外课)介绍手册
开学第一周,收到包含上百门VCA(课外课)的课程介绍手册时,Becky非常惊讶。原来在学校不只有学习,每天放学前给到一整节课的时间,自由选择,甚至自创社团。
于是她决定申请加入学生合唱团,一位音乐教师,几乎全员零基础的团队。她们从音符、节拍开始学习,到分声部、练习发声。
学生合唱团在录音棚进行歌曲录制
14周后,她们自信地在舞台上演绎《光亮》这首歌。那一刻,她的眼神中绽放出的光芒,才是真正的光亮。
或许是站上舞台的感觉太好了,她重拾起了小时候学过的长笛,和同学们组建了乐队,一次次、无数次地站上了享受的舞台。
和同学们在集会上进行乐队表演
“演出当天,看着她自信地在台上表演,台下热烈的掌声,我深切感受到学校给孩子们的空间远比这个剧场、这个校园大得多。”
直到这一刻,压在Becky妈妈心中的石头消失了。
在赫德,像Becky一样“重拾热爱”的变化频繁发生,看到这些少年在学术成绩获得点滴进步的同时,还能够坚持热爱,这是我们心中教育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持续提供足够充分、优质的资源。
#如何让「个性化」真正的落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道理都懂。但在追求标准答案的环境里,“不一样”常常带来焦虑:跟不上怎么办?太特殊怎么办?多子女家庭同时面对不同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更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能不能看见并支持这些“不一样”。对于Keke妈妈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三个孩子均在赫德就读
老大Keke热衷画画与运动,但性格内向,老二Xili偏爱文艺表演,很容易害羞,老三Hanna偏敏感不爱表达。家里三个孩子都在赫德读书,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成长节奏,需要不同的支持方式。
“我家三个孩子进入赫德后变化很大,这些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Keke的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任何小的进步都会鼓励,通过对孩子的认可,以及建议家长放平心态,让Keke内心越来越强大。
“有次Keke要戴着'太乙真人'的头套上街,回头率很高她也并不觉得难为情,虽然我当时有些社恐,但看到她这种变化,内心其实是非常惊喜的。”Keke妈妈说道。
迎接更多挑战的Keke
对于起初性格偏害羞的Xili,从班里每一次小小的分享到期末大戏时担任主角哪吒,从学校合唱团到戏剧社,一次次舞台锻炼让她如今能够自信地稳定发挥。
期末大戏时担任哪吒一角
Hanna刚入Pre-K的时候话很少,不太会和同龄小朋友打成一片。Pre-K混龄的设置,老师帮她搭档了大一岁的伙伴,这段1V1的时间,让刚入校的她逐步适应了“上学”这件事。
现在上学是她最期待的事情
同样的学校,不同的“解法”。
这种“允许并支持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的理念,当面对更具体的个体挑战时,它的力量同样强大。
如今创作上万字小说不在话下的Allen,读写对他来说曾是道不小的坎儿。左撇子的他,写字又慢又吃力。为了不让他错过吸收知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共读,基本都是妈妈读一章,Allen读一段。“我不能逼他,但也不能影响他获取信息。”
“把字写好”成为这几年最大的愿望
到了4年级,所有同学要达到“写作自由”的目标。Allen妈妈很坦诚:“我知道他肯定达不到这个目标。”老师的回应让她安心:“别担心,他不是没想法,就是手写速度暂时跟不上。这没关系的。”
令她没想到的是,四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前夕,主班老师提出“口述代笔”的方案。“这合适吗?”Allen妈妈很意外,老师的主动是对孩子成长真正的关注:“让助教代笔,对这个孩子来说才是公平的。他脑子里有东西,就该让他表达出来。”
四年级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时,Allen的作文通过自己口述,由助教老师执笔记录来完成。
在家里也会认真练习写日记
有同学好奇,老师很自然地解释:每个小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对今年的Allen来说,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写作文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丰富的想法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手写出来。
在我们看来,作文要培养和考察的是思考和表达,不是写字速度。
学校真的做到了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成长
变化来得比预想的快。四年级下学期,Allen已经能独立写完试卷了。期末考试,他的作文就是自己写的,还得了A。仅仅一年时间,翻天覆地的变化。
Allen不仅跨越了书写的障碍,更建立了强大的自信——“他觉得自己的语文是厉害的。”这种自信,也体现在他如今流畅的小说创作上。
在校园阅读周活动自信表演
“这是家校合作最成功的案例吧。”Allen妈妈打趣道。
不贴标签、只给实际支持,才能让所有孩子,最终抵达“自由表达”的广阔天地。
03
是他们选择加入赫德
我们很好奇,赫德的家长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在与 Keke妈妈、Allen妈妈、Becky妈妈以及更多家长沟通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群人身上的一些特质:
总结一下,赫德的家长画像:
1. 认同“按节奏成长”: 相信每个孩子有独特的发展路径,不盲目攀比;
2. 看重“家校共育”: 理解教育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乐于沟通协作;
3. 追求“全人发展”: 关注学术,同样重视孩子的兴趣、品格、身心健康;
4. 内心笃定,不焦虑盲从: 有自己的教育主见,能在纷扰中保持清醒;
5. 行动派,乐于参与: 愿意为社区和孩子付出时间、精力。
在赫德这个社区里,这样的一群人共同组成了赫德家长图鉴。他们不只是理念相近,更愿意付诸行动。
帐篷节、读书日、研学周都有家长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家委会公益组发起的长城公益林、助学公益捐赠,始终践行"创变未来"的期许。
足球队、篮球队的爸爸们、合唱团、美妍社、戏剧社的妈妈们,都在用行动向孩子证明:学习新事物、为热爱投入。
赫德社区里的这群家长,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彼此支持,每个赫德孩子都有自己的“榜样家长”一起成长。
你看,社区里这样的人多了,气场自然就对了。
北京赫德多彩赫兹家长合唱团Rainbow Harmony Club
献歌六一儿童节
▼
这学年的开放日虽然结束了,但仍有许许多多的家庭在持续关注和想要了解我们。如果你也想近距离看看赫德,听听这里真实的声音,随时欢迎预约1v1访校。
看看孩子们日常的状态,听听老师、家长们的真心话。他们的感受,往往最直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