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中学|拆掉阅读的“围墙”,看狄邦华曜中文课的创意与惊喜

06-06 08:19发布于江苏

关注

中文教育的任务是唤起人的一种本能,

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一种想象力,

一种探索的热情,

一个“精神的底子”。


在狄邦华曜,有这样一群谈笑有鸿儒的少年:


他们通读中外名家名篇《呐喊》、《活着》、《边城》、《安娜·卡列尼娜》、《恶之花》……读经典而感知人生智慧;


他们研读中华古典名作《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三国演义》……通古今之变,观历史长河漫漫而知文化厚重;


他们还畅游在黑格尔、罗素、萨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自由的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



这些孩子是狄邦华曜高年级学者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历史哲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思潮中自由地汲取成长养分,通过阅读反思和审视那些被长时间遵循的“理所当然”,向现实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带着批判性的态度去学习中文




 



 Sharon Wu 

狄邦华曜中学部 中文学科组长


在狄邦华曜,高中阶段的中文课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是“九大核心学科、83门课程选择”中的必修课,对于不同母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者设置了不同难度。我们希望在国际化教育的环境下,通过中文课程可以给学者们一个更丰富的文化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聚焦文本,也可以讨论传统;他们可以审视东方,也可以反观西方;他们可以自由创作,也可以在自我探索中变化与成长






与历史相遇,与诸子对话

在情景中亲近文本,打破时间围墙


前不久,在吴老师的10年级语文课上,学者们在“先秦散文”主题的单元学习中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短剧。



这不同于传统的中文课堂,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学者缓缓念出简短却精彩的开场白,其他的几位学者分别扮演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环坐在孔子的四周。一段传颂千年,称道了千年的《论语·侍坐篇》场景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性情刚直的子路,谦逊有礼的冉有,委婉曲致的公西华,高雅宁静的曾皙,一个个历史人物被他们演绎的栩栩如生,关于如何恢复旧秩序或开创新秩序的讨论场景,仿佛就发生在身边。


在学者们演绎下,孔子不再是一个满脸严肃的夫子,而是饱经风霜,幽默风趣的老头儿,他借对弟子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治世理想。


负责教学的吴老师向我们分享她的课程设计:


“虽然已经跨越千年,但诸子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如果仅通过文本我们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对话,如果只是让学者们从语言的层面翻译出来,他们不会理解文本到底在传达什么,所以我们在完成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基础后,让他们做一个小剧场,每个人选一个角色饰演。”

 

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但可以通过个体的想象,代入自己的理解,把那个场景再重新展示出来,当学者代入其中的一个角色来重新演绎这个故事时,才是留下了自己的东西。


为了准备这场剧场演出,学者利用课后的时间,查阅了史书与资料,编写每个人的台词,他们发现了很多文本之外的细节,思考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的位置排序,模仿他们的性格、身份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神态和语言风格,充分展现出了人物特性。

 


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孩子们感知力被激活,放心大胆地敞开自己,不知不觉中打消了个体与文本之间的时间围墙,找到了在千年之后与古人对话的可能,成为难得的文化体验。


打好“精神的底子”

像思想家一样去思考


当学者们打通了阅读的时间围墙,沉浸式感受了诸子先哲们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璀璨流派后,一场有思想深度的阅读鉴赏课也随之开始了。

 

在阅读鉴赏课上,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教材文本”展开,而是让学者依据“诸子思想”自主的创作,在课堂上修改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欣赏他人的作品,让他者故事和个人理解相互产生化学反应,进入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在那个被称作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的时期,先秦诸子们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理想社会?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志向?我们当代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学者Charis在《统治者、思想家与被统治者》一文中,写下了对古今理想社会的思考:


芸芸众生皆身处同一时代,古时候,大家各司其职可分为大致三类:制定规则制度的掌权者、为掌权者解疑答惑间接影响制度的思想家、与被规则制度直接影响的被统治者。

读《齐桓晋文之事》,可见战国时期的这三类人员的身份十分明显:“掌权者” 便是各国君王、“思想家〞是游走于各国传递各家思想见解的文人墨客、而“被统治者〞 便是平民百姓们。他们三者之间彼此影响,共同筑建了一个时代最终的走向。


 学者Emily《治国思想的探索和追求》中谈到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与改革应该根据国家或者社会的实际情况:


不论是战国时期还是现在,每个时代都有着政治家、思想家们努力探索当时国家的政治情况,寻找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政治,关心国家和世界时政,勇于探索并提出问题与意见。历史是由人类改变的,而每一个国家的政治都是由成百上千个政治家共同探求、实践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学习孟子等古代的思想家,不仅把自己看作一名遵守规则的老百姓,也可以是一个为国家出谋划策的人。



从古至今,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跨越历史长河,当学者们进入到100年前的忙碌热闹的守旧俗礼场景中,会如何看待鲁迅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在《祝福》的文本学习中,吴老师与学者们一起从祥林嫂的一生谈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从旧式女人的命运说到受教育的新式女性又到了《伤逝》。最后归结到的问题,当代的女性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如果鲁迅来写,可能会写什么?


 学者Cindy在《婚姻》一文中写到不同时代女性婚姻选择权的变化:


更多的女性尤其在这一时代开始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独立的选择权,不必像祥林嫂那般被“绑架”到一段以交易而不是感情为基础的婚姻之中。

这大概也是我想把婚姻归类到社会意义的原因吧,但如果大部分女性单纯为了爱而结婚成为家庭主妇,被不确定的爱情的假象迷惑,放弃了独立的选择权,那太容易重蹈前一个时代的悲剧。



还有些学者谈到了祥林嫂的悲剧与时代的关系、不同时代女性教育水平的变化,女性容貌焦虑问题以及女性应该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






当阅读走向课外,

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遇见自己


跟随10年级的学者走进春日读诗的美好意境中,感受校园里诗词风韵的深沉、悠扬,感受他们纯真的心声和情怀。




如果你稍有留意,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他们还向全校的师生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十年级学者作品集”,在阅读月他们真诚地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思考,翻开一本本精美作品,一篇篇不同主题的文章跃然纸上。



他们的中文老师Sharon Wu向我们介绍:


阅读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时而异,从经典选篇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从不把阅读局限在课堂之上,我希望他们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上学期的整本书阅读项目中,吴老师为学者们推荐了卡尔维诺的经典作品《马尔瓦尔多》,大家一起阅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从小说创作到抒情散文,从诗歌评论到人物传记,跨越不同题材、不同时代。当阅读打通了空间的围墙,学者们又有哪些意外收获呢?



当学者们拆掉了阅读的“围墙”,他们仿佛找到了一把通往自我的钥匙,获得了陪伴自己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精神力量。


这种陪伴无关文理,无关国界,正如我们的校友们在谈到他们身处异国的真实感受,曾经丰富的阅读体验给予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坚韧而恒久的文化底蕴,也让他们在这个多文化碰撞的世界里拥有了压箱底的东西。


我想我们一直都是需要这样的中文课,广阔的阅读、开放的探讨和自由的表达。


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方,深厚的文学素养、自由的探索热情,“阅读”在他们身上,真正与具体的人发生了关联,也有了打动人心的魅力。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狄邦华曜学校 原上海华二昆山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