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硕博故事|考研“二战”失利,她用职场技能“开挂”西浦研究生生涯

04-11 08:36发布于江苏

关注

蒋亦婕对自我优势的真正认知,是从两度考研失利后开始的。


蒋亦婕本科毕业于河北省一所公立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她连续两年考研,报考知名985高校的药学院,未能如愿,考公考编之路也不顺利。


“备考那么长时间,对这样的结果,一开始是不太能接受的。”她说。她一度觉得自己像一棵卷心菜,“又卷又菜”。


第二次考研结束后,她入职了一家做药物临床试验的公司,被派驻到三甲医院工作。一边是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一边重振旗鼓,着手了解国内各大中外合作大学的硕士专业,准备申研材料。



从半年多“特种兵”式的职场磨练,到成功“上岸”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西浦慧湖药学院药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从埋头专业课、寒暑假泡在实验室,到“秋招”战场上斩获上市药企offer——蒋亦婕感觉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大的转变”,学会了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以下是蒋亦婕讲述的关于“突围”和“转变”的故事。



做“解决问题”的人

在医院工作,我们相当于医生助理的职位,协助医生管理那些参与临床试验的病人。


这份工作干了半年多,工作量相当饱和,加班到凌晨是常事。每天的工作内容繁杂、琐碎,我学会了提前把所有事情规划好,比如列一个表格,把提前预约检查、预约病人、预约医生的时间点都安排好。


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突发状况,比如约好的患者迟到了,但检查项目不等人;或是约好的医生突然被急诊叫走了……这些都需要我紧急处理,做“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蒋亦婕在苏州独墅湖畔


这段自我探索,让我找到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在我进入西浦之后,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安排,这对西浦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沟通天花板

我性格上的一个转变也是在工作之后发生的。每天我需要跟医生、护士、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的文化水平各不相同,沟通起来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站在他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学会有技巧的沟通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


来到西浦,新学期大家还不熟悉,老师会安排自我介绍或是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的环节,这种时候我就比较敢站出来,带动大家讨论。遇到听不懂老师的讲解,很多同学不敢问,我也会主动跟老师沟通。


“沟通”在西浦是特别重要的。你得“会沟通”,还得“大胆沟通”,这两点必须联合起来。


蒋亦婕和爸爸妈妈


从工作到读研,在各种机缘的作用之下,我的转变非常之大。来西浦后的那个学期,我爸妈说我“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主动获取信息

读研之前我完全没接触过英文环境。拿到offer后,我一边办离职交接,一边上西浦的英语先修课。两个多月的语言班,除了提供纯英文的教学环境,还让我提前熟悉了学校的教学系统和各种设施,比如“学习超市”怎么登录,图书馆怎么使用,论文文献怎么查找……这些都是信息的提前获取。


当时在语言班认识了一位同专业的同学,她非常乐观开朗,我们俩走得很近。后来遇到有事情要办,比如讲座活动也好,导师咨询也好,找学习资源也好,都是她拉着我一起去,然后我们俩分头去沟通,回来后把信息一整合,就能共享到更完整的信息。


硕士同学合影,右二为蒋亦婕


西浦的资源配置是非常公平的,所有的资源和机会公开分发,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去主动获取信息,多尝试、不怕失败,你才能收获更多。



选导师,逼自己一把

选导师的时候,很多同学们会优先找中国导师聊。我想逼自己一把,选一个外籍导师。


选中国老师,有的时候你实在憋不出来英语了,你就会开口说中文,久而久之你也得不到充分锻炼。选外籍老师,相当于给自己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更国际化的科研环境。


第一学期的圣诞节前后,学院发放导师双选表。我首先把给我们上专业课的几位老师了解一遍,再去官网查看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


做临床试验工作的时候,我对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稍微有一些了解,对免疫学也非常感兴趣,就瞄准了药学院高级副教授Meng Huee Lee(李明辉)老师。我提前看了李老师的一篇论文,冲上去一顿猛聊。


课题组合影,右三为导师Meng Huee Lee博士


进到实验室、看看课题组的实验环境也很重要。跟李老师沟通期间,我发现他工作时间一直都待在实验室。老师在实验室的工作状态,能让你看出老师真的能教会你什么。实验室里还有很多博士生,我向他们问问题,他们也都很乐意回答。


第一学期考完试,我就进入李老师的实验室,早早开始了我的毕业课题研究。



“抢跑式”科研

小时候,爸妈隐约发现我是适合自学的那种孩子,我有自学的潜能。可是供我自由发挥的环境太少,在严格被管制的环境下,我不适应,学得慢,也发现不了问题在哪里。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来自哪里?学习给未来带来哪些机会?从高中到本科,其实我没有真正弄明白。


有过上班这段经历,然后进入到西浦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我才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有了规划自己未来的意识,带着很强的学习目的性,努力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蒋亦婕游览苏州美景


第一学期有一门课,期末大作业是撰写一份研究计划。我就趁着写研究计划的机会,对自己进组后要做的课题做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撰写计划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就去问师兄,或者直接向导师请教。


我的本科背景偏化学,课题的湿实验偏生物方向,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但提前做好计划,一进组后我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方向很明确。



求职是一场硬仗

读研短短两年,时间很紧张。2024年秋招,我开始四处投简历。


投简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校招、社招,网申、线下投递,各种渠道我都做尝试,家人也帮我收集各种信息。


秋招期间,我改了有二十版简历,一边投递一边改。有时能获得HR的反馈意见,我再回去改。我获得了三个面试机会,12月份拿到北京一家上市药企的“全球质量管理”岗offer。


蒋亦婕参加药学院“就职助航”培训活动


大学毕业后,从工作、读研到求职,我的切身感受是:时刻保持学习、探索的心态,多接触新的领域。


比如上班的时候,我接触过药物注册的领域,后来自学过法规、申请流程等相关知识,将来如果出现机会,我就能抓住。


读博深造也是我将来考虑的方向,我倾向于找那些带有产业联培性质、含奖学金的项目,希望自己的研究最后能落地去应用。


社会的发展如此快速,我得让自己的节奏也变得快一点,但是在快节奏的探索过程中,还要能够“沉淀”下来,把专业领域的基础打好,才能去追上时代的脚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西交利物浦大学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