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08:04发布于广东
前不久,爱文七年级的同学们收到了一份作业:采访家人,描写一道家宴。
Rebecca发现,胡萝卜馅饺子在自己家过年时永远是必吃菜。她采访了妈妈。妈妈说:“过年如果没有胡萝卜馅饺子,这一年都过不好。”
她好奇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且为什么胡萝卜馅饺子会成为传统菜呢?
循着线索继续挖掘,原来在妈妈20多岁时,姥姥偶然做了一盘胡萝卜馅饺子。妈妈刚吃完第一口,就恨不得把一整盘都吃了。于是,每到姥姥姥爷家,就一定要吃胡萝卜馅饺子。这是一家团聚的味道。Rebecca在作业里详细记下了饺子的做法和配方。
有一年,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不在北京,爸爸又出差了,家里只有Rebecca和妈妈。她特别想吃胡萝卜馅饺子,于是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她写道:“蒸饺子时,饺子由白变红,像极了在茫茫大雪中绽放的梅花一样美。”“沾完醋的饺子吃起来格外入味,但让这个饺子更有味道的是妈妈对我的爱。”
在冰心眼里,年味是母亲忙着打点的“大坛子里,大块大块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在梁实秋的《北平年景》中,是管够的“大盆芥末墩儿,鱼冻儿,成缸的腌白菜,芥菜疙瘩”。
我们常常觉得语言匮乏,会去羡慕过往作家的文笔,感慨现代文学缺乏“大家”。其实,我们只是缺乏对生活的体味罢了。我们被生活惯性带着滚滚向前,理所当然地接收一切日常,但这尘封了我们的天赋。
七年级中文博雅项目老师把学生们写家宴的作品合集成册,取名为《流动的盛宴》:在七年级同学们眼里,年味儿是胡萝卜馅饺子,是奶奶做的能让一切山珍海味逊色的“山东大葱”,是家里必戳几个洞的红烧肉。
循着年味,我们找到 “从哪里来”的答案。就像老师在卷首语中写道:“食物成为时间的容器,装载着家庭的笑声、泪水和共同的历史,成为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传承方式。”
但其实,布置这样的作业,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传承,更是为了让孩子记得“自己被爱”。
春节前,爱文校园已经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幼教部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绘本《好困好困的新年》、《Bringing the New Year》,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个充满喜庆与神秘的春节世界。在红包装饰活动中,他们挑选自己喜爱的动物贴纸,小心翼翼地贴在红包上;在福字漏印活动中,亲眼见证了颜料透过模具,一点点呈现出“福”字的神奇过程。
除此之外,幼教部的小朋友们主导新春游园会市集摊位,亲手制作并售卖门神画、手指小蛇、彩色灯笼等年货。他们既是“小顾客”挑选商品、享受游戏,也是“小摊主”热情推销、介绍游戏,体验“小店主”乐趣。不同年级的孩子们结对逛集市,大一些的哥哥姐姐拉着弟弟妹妹的手,耐心教他们怎么买东西、玩游戏,友爱在分享中流动。
在小学部,朋友们精心挑选红豆、黑米、红枣、冰糖等食材,自己动手熬制腊八粥。他们剪纸窗花、制作新年树并贴上自己的新年愿望、创作烟花图案、书写福字等。教室里因这些充满年味的手工作品而显得格外温馨和喜庆。
1月21日爱文全校新春市集,爸爸妈妈还带着自己家乡的传统点心来到校园,与全校师生分享,还有舞狮表演和乐队演唱。
常听人们聊起,年味越来越淡,如今城里的孩子什么都有,但唯独缺乏自己小时候那种过年的快乐。
没有年味,我们就创造年味。不管是“家宴写作”还是新春游园会,我们是想创造一种情感记忆。
童年,是一辈子的底色。若干年后,我们希望,不管时代如何变化,面对何种困难,孩子们都会记得那些充满欢乐的时光——记忆里是爸爸把自己抱起,努力去摸舞狮眼睛的喜悦,是妈妈牵着自己的手,一点一点写出的“福”字,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山楂糖葫芦的嘎嘣脆,是和老师、朋友围坐在一起念故事、吃腊八粥、当小摊主的欢笑与香甜。
这些记忆,会在人生的长河中,因为记得自己被爱,所以焕发无尽的能量,成为孩子一生温暖的礼物。
爱文新春活动当天,同时也是中学部的成果展。十二年级的Selina的成果展作品,恰恰就是“非遗”缠花。
Selina从小就很喜欢传统文化,但在传统教育体制里,这样的爱好总是显得“不务正业”。但很早,她就和父母有这样的对话和思考:
如果我一直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很难出头,因为所有人都在这样干,我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独特展现出来。如果所有人都在干同一件事情,我就会淹没在众人之中。” Selina说。
她非常坚定,想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路径。于是,她来到了爱文。在Mastery大师项目上,她用时三年,研究缠花为什么会消失、亲手制作缠花,创立自己的品牌,并且这样的经历让她成功申请上都柏林大学。
“我不再是那个学习一般,没有其他特色的人。爱文不会磨灭我的任何兴趣爱好,而是看到Selina更多的闪光点。”
“特别”,是我在Selina身上不断看到的。
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在竞争内卷不断被频繁提及的今天,人类学家项飙曾说,“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
但Selina不需要跟人比较,因为她很“特别”--能从同质化、模板化中脱颖而出的,是准确并坚定地找到“我是谁”。
不仅仅是个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也是如此。作家Ray Kurzweil曾说:“我们正在迅速地进入‘同一世界文化’。毫无疑问,我们已经生活在‘同一世界经济’里。”
因此,在爱文AWE课程体系的爱文世界元素中,有一个元素,就是“Cu 文化”。这一教学目标,贯穿爱文幼儿园到中学,循序渐进。比如在幼儿园,是认识到教室里朋友们使用的“多种语言”;在小学,是“用过去和当下的例子指出跨文化接触的风险和好处”;在中学,是“融入不同的当代文化,尊重并适应其社会习俗、规范和制度”。我们希望学生们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
在爱文,一直采用双语教学。我们为什么要学“汉字”,精通“母语”?
我们希望学生们走向世界时,能意识到“我很特别”。这份自信和身份认同,是孩子们认知自我的起点。拥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孩子,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底气,能够真正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
当有了这份自信、深入了解文化后,才更容易创新。
比如,Selina学习大量经济和商业知识,探索如何创新缠花制作,让其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学生通过STEAM课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生肖模型,去思考更多艺术与技术的跨界融合,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过年”,相信您已经有了答案。
新的一年,祝所有的朋友们,
都能感受到“爱”,
找到自己的“特别”。
///
2025年2月,爱文校园将举办一系列精彩的学习成果展活动,我们诚挚邀请对爱文教育感兴趣的家庭莅临校园,参与校园参观、招生信息会等丰富内容。欢迎预约报名2月校园活动,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