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08:46发布于广东
“化学是我解读自然的语言。”小C这样描述他对化学的热爱。作为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赛道的荟同创校生小C,他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当今“模版式鸡娃”的大环境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在一个尊重个性与鼓励探索的环境中,一个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
2019年9月,小C踏入荟同的第一天,还是一个刚上初中的调皮小男孩。懵懵懂懂的他刚从公立小学毕业,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他有着一股子冲劲,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试试。
当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怎样的学习旅程,但直觉告诉他,荟同是一个适合他的“象牙塔”,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自由追求热爱的地方。
“我当时比较调皮,当时带我们班的贾老师一定非常头疼,也许就是在那时他积攒了智斗淘气青少年的丰富经验,所以现在做初中学段长游刃有余吧!”小C开玩笑地说——
荟同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这也是我选择荟同的原因。
小C回忆道,自己最初的兴趣其实是天体物理。后来,他对恒星的演化——一团星云通过核聚变形成新的元素的奇妙过程着迷不已。
于是,他开始自己寻找书籍了解化学。“后来我读到,地球最初是一个由无机物质构成的星球。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无机物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聚合和演化,最终促成了更复杂的生命体的诞生。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化学反应的神奇力量,也揭示了生命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路径。”
这门连接物理与生物的学科,像一座桥梁,将微观世界与宏观生命紧密相连。小C被化学深深吸引,尤其是化学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从恒星演化到生命起源,从无机世界到有机生命,化学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奥秘的大门。
后来,明确了化学学习方向的小C不出意外地成了荟同创校教师、纽约大学化学系全奖博士林启天老师的得意门生。
作为小C的导师,林博士发现了他突出的化学素养和科研兴趣,不仅在学科知识上为他答疑解惑,还帮他链接到许多高校的研究机会。
林博士特别欣赏小C,两人亦师亦友。一同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小C常常在午饭时间与林博士聊得热火朝天,关于择校和生涯规划,林博士也是知无不言。小C回忆道:
林博士对我非常了解,我有什么新情况也会第一时间告诉他,因此他总是能给我最合适的建议。
在大学申请过程中,林博士为他的文书提出专业化建议,让表述更准确,使他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术优势。
小C涉猎广泛,凡是他感兴趣的学科,都会通过大量阅读和跨学科探究,连环追问,获得新知。在从《本草纲目》和一系列中医药相关书籍中汲取灵感后,小C在线上与华盛顿大学教授一起探索了如何利用传统中药中的鬼臼毒素提取物设计抗癌药物的合成路径。通过他的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了合成路线的设计,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赞许。
在小C的成长过程中,家人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他的母亲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兴趣。在他关注天体物理时,母亲多次带他到郊区观星,到深圳天文台观测天文气象。
她从不用我和同龄人比较,不会给我施加压力,也不会问我为什么兴趣突然发生改变。寒暑假只要有机会,她也经常带我出去旅游,无论我感兴趣什么,她都无条件支持我。
许多老师都对创校生小C印象深刻,无论是组织活动、担任主持、表演话剧,还是担任社团Leader,他的身影活跃在校园许多角落。大家惊叹于他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繁忙课业之余还在大量阅读和思考。
我从来不是特别‘卷’的人。我从来没有制定过那种严格到分分秒秒的时间表。我其实也不太知道怎么劝别人‘看得进去书’,因为对我而言,还是以兴趣为导向。兴趣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小C在荟同的高光时刻之一无疑是获得牛津的Offer,但对他来说,最自豪的时刻还是在学校的日常。
每周,他都用一小时以上,带领自己组建的科学社团做实验,虽然失败多于成功,但他和同学们都更享受过程。
至今,化学实验室里还保存着他们那次丝滑而完美的“银镜实验”的成果——一个覆着一层银色镜子的圆底烧瓶。科学之美的极致体现让这一幕成为许多同学终身难忘的回忆。
▲ C同学“银镜实验”的圆底烧瓶
除了化学,小C还对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德语和德国文化的喜爱,是许多人想到小C时的第一印象。事实上,他对德语的喜爱源于德国严谨的学术态度,而康德的哲学思想则让他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曾在荟同英文教师、毕业于剑桥大学的 Ms Wessel 开设的哲学课上了解西方哲学史。“如果说研究自然科学是一种对外部知识的习得,那其实我们也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反思,一种向内的探索。”
通过阅读与写作,他与伊壁鸠鲁和康德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相互承托。
正因为我感兴趣化学和生物,我意识到人们的许多行为也许并非受自由意志支配,而是基因和激素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广义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 同学们在经济学课堂上进行辩论
我认为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拒绝我们基因深处的本能。伊壁鸠鲁认为,人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无痛苦的状态,他将其称为‘无纷扰’(ataraxia)。这种状态并非简单的感官快乐,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以及对基本需求的满足来实现的。
这些思考与John Locke写作比赛的其中一项题目不谋而合,因此在比赛截止前一个月,他将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交。这篇文章成功入围了2024年John Locke哲学方向Shortlist获奖名单。
阅读和思考,让小C同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对未来的憧憬便是继续在学校学习更多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用化学这种“语言”去理解更多自然界有趣的现象和它们背后的机理,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
他也由衷地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与自己一样欣赏大自然带来的平和与美好。在他参与的荟同青年学者计划里,他与林博士和其他同学提出研究二氧化碳仿生还原的提案,作为Stem学者,用自己的所学,弥补人类曾对生态平衡做出的破坏,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 C同学担任“湾区少年对话学者”活动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小C也是荟同校长奖学金项目的第一批受益人。在申请牛津的过程中,小C获得了Jim Hawkins校长的大力支持。作为牛津校友,校长在得知小C获得牛津面试邀请后,亲自上阵帮助他做面试准备。
小C也计划在下学期“缠着”校长,了解更多关于牛津历史传统和学习日常,为自己未来赴英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C过往的化学研究经历,很多已经远超AP化学课程或其他标准化考试的内容难度。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在学术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让他在牛津面试中脱颖而出。荟同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制无疑为小C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小C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荟同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好的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在自由与严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回首在荟同的日子,小C感慨万千。从一个稚气未脱的的初中生,到即将踏入牛津的笃定的科学学者,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探索与惊喜。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也结交到许多与他一样敢于突破、精益求精的良师益友。
我们相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尊重个性、鼓励探索,培养出独一无二的终身学习者。顶尖院校的录取,是这条遍布鲜花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