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08:53发布于广东
当 AlphaFold 破解了2亿种蛋白质结构,当 ChatGPT 写出媲美大作家的小说,当 AI Agent Manus 能像人类一样拆任务、写代码、做决策完成复杂任务……此刻,我们正站在人类文明史的奇点上。
以 Deepseek、Manus 为代表的 AI 时代呼啸而至,它不仅是技术的狂飙突进,更是一场关于“何以为人”的哲学叩问。
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高速变革,许多家长开始担忧——我们的孩子未来会不会人工智能所取代?
面对这个疑问,荟同驻校学者、斯坦福学者杨教授在荟同第四期「湾区少年对话学者论坛」上与我们分享了他与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
杨教授及团队依据实际的招聘要求,将具体的岗位分解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并计算出某一职业被 AI 替代的更精确概率。
大语言模型给出了直观的回答:他们发现,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互的工作,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像统计考勤、编写代码这类重复性、规律性越强的工作,越容易被算法轻而易举地代替。
这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在 AI 引领的下一波时代浪潮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是与人协作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人类价值的护城河。
未来,只会在考卷上写下标准答案的“传统学霸”必然会被淘汰。教育的使命不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塑造能够适应未来复杂挑战的“探路者”型人才。
—▼—
敢于想象
扎实的基础学科和能力依然至关重要
在荟同,我们始终秉持着敢于想象、珍视潜力、建立连接的核心价值观。
敢于想象并不是让孩子们毫无章法地天马行空,扎实的基础学科和能力依然至关重要。
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言,基础学科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数学、科学、推理、逻辑、哲学、历史等学科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人工智能互动。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知道该问什么。
作为湾区唯一一所提供贯穿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全球历史课程的学校,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史哲基础。通过由九至十二年级学生全权策展的主题展览,展示全球历史课程中的课程作品,引领观众共同穿越人类历史的重要发展时段。
小学阶段,我们开设一周五节的科学课,将科学教育提升至与英语和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六年级提前一年衔接科学课分科教学,设置物理、生物 、化学,并增设历史、地理课程。同时,每年举办的「科学家与发明家盛会」鼓励学生探索真知,让科学思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秘密武器”。
从被动“输入者”,到主动“探索者”
提问能力无疑是AI时代的分水岭——主动探索问题、在未知领域不断尝试和推理的思维方式,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当 ChatGPT 能在0.1秒生成千字论文,当 AI 绘画工具可精准模仿梵高笔触,传统“知识输入型”教育模式正遭遇根本性挑战。
在考试的试题里,我们常常能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很多时候却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答案。
所以,我们鼓励同学们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思考他们如何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问题——
因为想知道我们能够为社区做些什么?所以在荟同的城市课堂,同学们走出校园为社区的老人和小孩设计了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公共座椅。
因为想知道蓝藻能否能在太空里存活?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建立了“火星实验室”让同学们模拟太空真空环境,进行蓝藻实验,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也被国际期刊收录。
因为想知道AI的极限在哪里?所以老师们鼓励同学们通过 AI 搜索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日出和日落时间,从而了解 AI 的边界,以及学习如何以批判性的思维去判断 AI 给出的“标准”答案。
在AI 的时代,我们30秒即可获得的所需要的信息。然而,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获取答案的速度,而是在一次次的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主动解决问题的“探索者”。
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
Deepseek 凭借庞大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运行,但却无法取代人类最擅长的——创造力。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展现了超凡的创造力。贝多芬在经历痛苦与挑战的过程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动人的乐曲。
毕加索则通过不断挑战和颠覆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立体主义等全新风格,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无论是在艺术、科技还是文学领域,从零到一的创造力源于无数渴望改变并勇于尝试的人。
在荟同,我们倡导像锻炼肌肉一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相信,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不断增强。
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们在不同的实践中汲取灵感,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反复考察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不断突破既有的边界。
通过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PBL)、时装秀、项目展览和科学博览会等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还能学会如何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
珍视潜力
AI 时代意味着从“标准化的工业时代”转入“非标准化的个性时代”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通过考试分数这一单一维度评判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张只有数字的成绩单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潜力和全方位发展水平。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天赋,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在荟同你可以开启硬核科研旅程,像 Godric 和 Steven 同学一样探索“蓝藻能否在火星存活”,或者和 Jerry 还有 Celestina 同学一起进行“低维体系磁性、热学性质”研究。你也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像 Aevine 同学一样组织策划时装秀,像 Archie 同学一样深入南水老街拍摄纪录片。也可以像 Peter 同学一样热衷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钻研图像识别、游戏设计。
在荟同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无论是音乐家、体育运动员、还是数学家、心理学家又或者是商业领袖。荟同将充分支持学生积累个人的长板和优势,形成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应试教育考察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势必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考试工厂”模式和“刷题鸡娃”策略将不再占据优势。
未来的学生需要比拼的是如何运用创造力、理智与情感融汇的决策能力、同理心以及道德感,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这些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经历与体验,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深入培养。
我们的超越核心课程中的“城市课堂”项目,为学生架起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桥梁。
在上学期的五年级数学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了如何通过数据的平均值和百分比进行趋势分析。
于是,同学们走访了南头古城。为收集到不同商铺经营活动的相关数据,他们采访了当地的商铺和游客——
请问您的店铺在这里开了多长时间了?
能告诉我们,您每天的生意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吗?
在南头古城做生意,最让您感到开心的是什么?
如果可以改变这里的一件事,您会希望改变什么?
最终,同学们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整理,并对南头古城文化和历史保护工作如何与现代旅游和商业的经济需求相互共存进行了评估。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通过实地运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鼓励他们透过不同的视角认识世界,思考问题。
终身学习能力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昨天还觉得不可能的事,今天就已经成为了现实。
今天,人工智能正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在荟同,我们深知“不确定性”和“变化”才是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韧劲(Resilience)和终身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但这种努力是建立在真正的激发和内在驱动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很多学校甚至是家庭所采用的惩罚导向的压力机制来实现。
我们相信,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展览、辩论和外出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并非源于学业的轻松,而是一种显现学习成果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意义,收获自信,以不断的正向反馈激发持久的自驱力。
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成为应对考试的机器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找到人类独特的价值——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从容态度。
建立连接
跨学科思维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激发许多突破性创新,其中多数课题将是交叉学科研究的结果。
荟同全球历史项目,是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最佳教育实践之一。其内容不仅是对单一历史学科的研究,而是在不同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将数学、工程、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有机结合。
学生们的探究主题涵盖了从一年级的“史前人类生存”,到二年级的“探险家与冒险家”;三年级的“辉煌的古代帝国”;四年级的“工业革命”;五年级的“世界大战”;六年级的“国际关系”;七年级的“启蒙时代”;以及八年级的“全球化”等各个历史主题。
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比如南美文明的早期阶段印加帝国人们的语言,生活习惯,饮食以及建造的路等。
然后我们分小组做了地图和游戏,路段围绕地球一圈,参与的国家可以占领地盘。我们还用 AI 软件给我们的游戏做了地图和标记。
——三年级同学
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探究、采访、动手制作、写作、计算和设计等多种方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当学生们主动探索历史事件时,他们不仅培养了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也获得了理解和塑造周围世界的力量。
建立学校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学校不应被视为一个“象牙塔”。当孩子们意识到一些传统学习方式在未来可能被淘汰,目前热门的行业在未来可能完全消失时,焦虑感势必会加剧。
9至12年级是学生选择专业、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阶段。同学们选择的专业真的是他们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吗?企业又有哪些真实的用人需求?如何把握这些行业的最新动态?
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参观了大铲湾工赋数字化促进中心,和专业技术工程师交流,试图让他们真实地了解了汽车、印刷、光科技和集成电路板制作等制造业和高科技公司的运作,获得了对行业的深刻认识。
我们邀请了华大基因的生物科学家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来到学校,与学生分享他们的专业经验。我们也带领热爱艺术的同学前往独立艺术空间,探索不同行业的思维模式。
我们试图帮助孩子们搭建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这样他们才能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超越“效率至上”,重塑“情感价值”
在快速迭代的时代下,AI 给我们带来了“效率至上”,却无法代替人类独有的情感价值和人性温度。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收获的学习,往往都源自他们对周围的人真实的关心——
一年级的同学们前往华侨城湿地公园进行观鸟活动,关注当地的朽木,并对深圳的湿地保护工作进行反思,最终撰写观察报告。
六年级的同学们在华侨城生态公园的探索中,注意到大沙河区域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并采访周围的人们,了解“城市更新对居民心态的影响”。
在 CTB 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的竞赛中,同学们主动探究“便利听障人士灵活就业网约车行业的辅助装置设计”以及“动物辅助疗法对焦虑和压力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观影响”等富有人文关怀的课题。
这或许才是AI时代教育的真谛:不是与机器赛跑,而是深耕那些让我们热泪盈眶的、颤抖的、充满瑕疵的人性微光。
因为正是这些光芒,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成为区分文明与算法的最后界碑。
在最后,在回答“在 Deepseek 、Manus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该培养怎样的学生?”
Deepseek 说: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 “清醒的探索者”——他们既能驾驭技术浪潮,又能守护人性温度;既渴望突破边界,又懂得为创新划定伦理疆域。这样的学生,将成为未来文明进化的“舵手”而非“乘客”。
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Huitong Inter-School Talent Show
荟同校际才艺秀
3月15日,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由荟同学校主办的「Inter-School Talent Show」 校际才艺秀暨保护流浪动物慈善活动。
每位表演者都将收获演出证书,所有的观众都将获得纪念礼物。让我们用行动支持这个美好的使命,成为流浪动物的「生命摆渡人」!
购票通道
门票费用:30元/张
100%门票收益将用于
深圳市流浪动物的救助
演出时间
3月15日 14:00-17:30
演出地点
深圳荟同学校
Huitong TEDx
你“敢”来迎接挑战吗?
在 3 月春潮涌动的深圳,在充满创新精神的荟同学校,你的 “敢” 将以怎样独特的形态闪耀登场?
是对现有局限发起深刻的反思与挑战?还是在未知领域展开无畏的探索与冒险?还是是吹响激昂的号角,号召更多人加入你的 “敢” 的伟大行动?
这一次,请“敢” 于踏上 TEDx 的盛大舞台,让全世界聆听你的声音!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