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08:14发布于广东
全球文科倒闭潮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大多涉及文科专业。复旦大学将文科招生比例缩减至20%。然而,企业却大力强调顶尖文科人才的缺失。
关键问题浮出水面:
如果孩子将来要出国,
基础教育中还有必要上语文课吗?
怎么学,学了以后能干什么?
时代在巨变,如何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洞察未来的复杂性和挑战,推动基础文科学习的变革。
——此刻,当重思教育。
本期主播Mia老师是深圳爱文中学部的创校老师,负责中文博雅课程项目教学。
在漫长的15年教学生涯中,她不停自我迭代,把传统语文教学与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打开文学世界,帮助其寻找自我价值和提升学习能力。
小宇宙已同步上线,
请搜索「无界有声」进行收听
以下内容整理自《无界有声》播客节目第2期,本文仅为完整内容的1/3。
孩子将来要出国,
为什么还要学中文?
与许多国际学校仅教授英文不同,爱文一直坚持双语教学,甚至外籍孩子也要上中文课。
这背后,是一个朴素而深远的愿望:希望孩子们在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熏陶下,既能真正“走出去”,也有机会“回得来”。中国作为全球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文母语将给予孩子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以全新眼光看待母语。即使孩子将来出国学习,母语可以让孩子接触到的世界更大、掌握的知识沉淀更多。中文学习到的快速阅读、讨论、演讲、阅读写作等能力在大学中同样适用,这些能力迁移也能帮助到其他学科学习。因此,不应人为割裂中文与英文。
其次,中文学习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我认同,找到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中文博雅六年级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中文作为母语是深入理解自己、悦纳自己、身份认同的基础。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逐渐了解周围的人和社群,进而理解社会和世界。Mia老师进而探讨:
母语中文能力如何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
如何亲子共读,帮助孩子学习中文母语?
什么样的项目,才能帮助青春期学生悦纳自己?
文科学习
如何跟上时代?
回忆起传统教育的语文课,老师要求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似乎总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必须将答案框定在某个方向上,才能得分。
在爱文中文博雅课程,以六年级唐诗单元项目为例:老师带学生穿越唐朝历史,读遍李杜全集,从部编教材到《长安三万里》影视诗作,直至高中经典《将进酒》。再通过串联诗人一生的经历,学生们真正理解了《早发白帝城》的意境——经历流放又重获自由,“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只是文字,而是一种劫后重生的生命体验。从历史,到个人,再到文学经典,和学生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他们所要探讨的是:
· 人为什么要写诗?诗人在写诗时,究竟在写什么?
· 诗人在唐朝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什么样的土壤培养了诗人?
· 是什么造就了经典?诗歌的意义和影响会随哪些因素产生变化?
· 诗歌语言凝练,如何与现代读者产生共鸣?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孩子们在经典中畅游,理解时代历史、地理、诗人起伏经历,最终重新书写创作。评分标准是:他们是否充分表达了自己和诗人链接的情感。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创作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重塑李白与杜甫的一生。
在全球化交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向“出海”浪潮,有一项能力越来越被看重——“能否和当地人交朋友”,这和杜甫李白交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处。背后的含义是,是否具备和对方深度链接的能力。这项能力并不是ChatGPT生成一个标准答案就能瞬间拥有的。
在播客中,Mia老师拆解如何做中文博雅教育
学生如何被鼓励有不同的理解?
为什么语文学习需要涵盖
历史、地理、哲学、社会学、美学等?
我们真诚希望,孩子从语文课中学会的“是能带走的东西”。老师以全新眼光看待既有知识,从而挑选出更能锻炼孩子们思维和能力的内容。
欢迎收听播客,完整聆听一线创新实践者的思考与观察。
///
2025年4月,我们诚挚邀请对爱文教育感兴趣的家庭莅临校园,这将是本学年最盛大的体验课堂开放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