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苔花·含英咀华】浅析《追风筝的人》中人物形象对社会问题的诠释

04-30 08:41发布于广东

关注

文/Stella.W G11



       由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于2003年出版的《追风筝的人》以其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深刻的揭示,从众多出色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部小说讲述了来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之间多重的关系,以及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自我挣扎、愧疚并最终走向救赎的过程。故事中穿插着友谊、背叛以及救赎的多重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现实社会的残酷。作者通过象征与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反映出了如种族偏见、性别歧视以及阶级冲突等饱含深思的社会议题。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人物与事物的象征性就像是一卷细线一样被作者精妙的编织在一起,并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道德困境。其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哈桑和风筝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故事中,哈桑被塑造成“替罪羊”的角色。替谁?替阿米尔,替上层社会的人。他既代表了善良、纯洁、无私,也隐含着受害者、弱者和替罪羊的象征意义。当哈桑因使用弹弓被阿里责骂时,他没有供出阿米尔;当面临在阿米尔的风筝和自身安危之间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风筝;当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时,他没有告诉世人真相。一直以来,他默默承受着他人的过失,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他所承受的痛苦和排挤揭示出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正与道德困境。正如阿米尔所说:“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为了我,他甘愿付出一切,哪怕是他的生命。”这不仅仅展现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更是以哈桑的形象呼应了社会里那些被边缘化、被歧视的弱势群体。 


       在小说中,风筝作为一个核心的象征元素深刻地刻画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性格特征,并承载着背叛和阶层差异的社会问题。首先,作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体现了社会中阶级差异和不公正的存在。“他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时至今日,我无法扯谎说自己当时没有查看风筝是否有什么裂痕。”这句话通过精妙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深入地刻画了阿米尔的性格,将他在哈桑遭受强暴后的沉默和背叛行径以及内心的道德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象征着阿富汗社会中阶层冲突和不公。阿米尔的道德挣扎和内心矛盾揭示了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有“裂痕”的破损的风筝与受伤的哈桑相映衬则象征了底层人民在阿富汗社会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压迫。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对象征手法的精巧运用向读者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个人的道德困境。哈桑最为善良,可却成为了社会的替罪羊。而风筝则反映了阶级冲突和背叛的社会问题。作者通过这些引发了读者对道德与社会公正的思考,以及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此外,作者通过一系列人物之间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异、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种族歧视的问题。从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身份冲突,到阿米尔父亲和莎娜芭的前后形象差异,再到男女之间的夫妻关系不平等所塑造的种种对比都呈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在故事中,阿米尔和哈桑的对比透彻地反映出了阿富汗社会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阶级与种族的矛盾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作为普什图人的少爷阿米尔享有富足的资源,而哈桑则因哈扎拉人的身份倍受歧视和压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哈扎拉人被看作为“外来者”,而“团结”的阿富汗人则排挤,边缘化这些“入侵者”。其次,阿米尔和哈桑的文化水平差异也反映了阿富汗社会中教育的缺失。阿米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哈桑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大大地限制了他的人生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正如阿米尔所想:“他懂得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 此处阿米尔的心理描写透彻地反映了阿富汗许多地区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与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平等。即使哈桑的思维逻辑能力比阿米尔强,但他却无处伸展拳脚,因为他被自动归类于在社会中无法获得认可和机会的群体了。这种巨大的不公平不仅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阶层差距,也反映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教育机会分布不均和社会地位固化的现实问题。 


       除此之外,阿米尔的父亲与莎娜芭这两个角色的前后形象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男权、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以及双重标准的社会问题。在故事前期,阿米尔父亲被描绘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他不仅身材高大”、还“慷慨大方”,并且“广施博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莎娜芭,她被描述为一个“声名狼藉”和“抛家弃子”的女人。 然而在故事后期,莎娜芭离开的真正原因才被逐渐揭露出来。实际上,她离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阿米尔父亲强奸了她,使她承受了无法忍受的屈辱。因阿富汗封建的思想,她无法向外界倾诉这种伤害,只能选择离开来保护自己的尊严。在故事后期,阿米尔父亲的形象却完全的被颠覆了。他亲口说的那句:“要是有人拿走那不属于他的东西,我都会唾弃他”,在几十年后正中他的眉心,极为讽刺。他夺走了阿里的妻子,却像是没事人一样,甚至依旧备受尊敬。在这事件中,莎娜芭和阿米尔父亲的言行与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的不同映射了女性在阿富汗社会中所受到的不等待遇。莎娜芭作为女人,尽管明白责任并非在她,却只能够黯然离去;而阿米尔父亲却能够逃避责任并继续以往的生活。这揭示了父权制对于女性地位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双重标准。此外,在这篇小说中,父权制不仅仅体现在阿米尔父亲与莎娜芭身上,更加体现在了阿米尔和他的妻子索拉雅的初识中。“毒舌会说长道短,而承受流言毒害的将会是她,不是我 -- 我十分清楚阿富汗人的双重标准,身为男性,我占尽便宜。”这句话通过对比和讽刺展现了社会的双重标准。通过将“承受流言毒害的是她,不是我”进行对比,我们能感知到阿米尔此刻身为男性的优越感以及索拉雅身为女性所面对的困境。而强调词“十分清楚”则展示了阿富汗社会对双重标准明知故犯的态度。《追风筝的人》通过人物对比揭露了阿富汗社会中的阶级、种族矛盾、教育不平等与父权制的社会现象,并使读者深入思考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 


       卡勒德·胡赛尼以出色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考创作了这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小说中的重要象征元素哈桑和风筝通过各自的寓意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困境。而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和对比,阿富汗社会中的阶级和种族矛盾、教育不公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都一一被呈现出来。《追风筝的人》作为一步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引发了读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反思,更加令人们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构成的复杂性。 


责任编辑:G10 Annie W

美术编辑:G11 Cindy Y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ISNS深圳市南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深圳市南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课程设置:IB,加拿大

学费区间:21.2-25.9万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