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顶思的会,我去参加了,给你分享一个局外人的纯粹感受(非官方软文)..

2019-10-28

关注
每周K-12 教育漫谈  ▵ 点击 K12谈 关注/ 置顶公众号
干货  | 新闻  |  学校认证  | 微课 | 推广


这几年带娃兼写文,不喜出门,每年各种会议能拒就拒,势有把宅家境界修炼出新高度的决心。此次回国,九月份晃悠了几乎整月,十月份遂打算收收心,写几篇文来发挥我一贯碎碎念的风格。可顶思的这次会议,我却仍然没忍住,动了心。


只是举手之劳帮尚未真正见过面的Kelly姐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下会议推文,却收到对方“要不要去”的暖心邀请。


“我得带娃,还是不去了,仍然感谢哈。


“那就带娃过来呗!”


看得出,对方是真心邀请,否则完全可以顺着我的意思就此打住。


我犹豫了,免费的媒体票,外加很久不见的好友们,还有那么多慕名许久却从来只能在微信里聊过的诸多教育大咖及前辈们,及轻而易举就可以想象的一场教育盛宴......我,最后一刻,决定去。


这篇文,乃纯粹有感而发,非官方软文,分享给也许没能去现场的每一个你。


初见团队

赶了一天的路,再次来到深圳,这个城市,依然陌生,却也有着些许的熟悉。


住在好友家,第二天一早,一同去开会。到达指定的会议场地-深圳会展中心,很多人都已陆续签到。有顶思的工作人员,也有一些来自各学校及机构的志愿者。一场活动,志愿者人数的多少,其实就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活动的大致意义所在


顶思全体团队最多二十人,据创始人Ivan在开幕式里提及的,这场会议在一个月前都只有几个小伙伴在负责,在最后的一个月所有员工才全部加入到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全部?也就是二十来人啊,外加每天原创更文的频率,还有那么多志愿者。这样的一个年轻团队,这样的活力及效率,我是佩服的


我和好友很快就拿到了各自的参会牌,后面已经很细心的附上了大会现场直播及参会满意度调查的二维码,供大家随时扫码观看会议及提供反馈。此外,还一并附上了两天的午餐券或/及工作坊兑换券,而无需去别处兑换或签到。这些细节,都更让人对会议充满了期待。


宣传本身

到达主论坛,离开幕致辞还有一段时间,大屏幕不断滚动播放着去年大会参与嘉宾的访谈感受,外加顶思所有团队对这届会议的期待。往年的嘉宾访谈是反思及沉淀,而团队的亮相,虽然是公司软宣,却也很好体现了对每一位员工的尊重。

视频的制作及大会文案的宣传及海报,很专业,干净漂亮。如果真要吐槽,那个舞台开场的灯光有点快把我闪晕了。


个人很喜欢那棵树的设计,配色及构图都呈现给人视觉上的舒适,很大气,优雅,所谓的低调奢华有内涵,这个便是。
后来偶然有机会与一位志愿者聊天,他告诉我最感动的部分在于,当每个问题出现时,从来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人抱怨,所有人都只是在积极帮忙寻找解决方法。团队的凝聚力,由此而来。


还有,顶思与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联合发起的“大鱼计划”,爱极了那个宣传图:
查了一下其官方文章中对“大鱼”的阐释:大鱼,古代神兽,名鲲。最早出现于庄子的《逍遥游》,后人用“鲲鹏之志”来形容一个人的志向远大。


我理解为,乡村教育,除了外在的各种捐赠设施外,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唤起孩子及教师们对学习,生活的好奇及热爱,这是一个造梦的旅程,很了不起,极具意义。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奇幻电影《大鱼》,画面唯美,剧情浪漫,极致想象,父亲和儿子的和解借由时间得以成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乌托邦,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及美好野心做人,做事如此,公益更是如此。


“大鱼计划”的命名,宣传图及文案,再到最后的落地生根,注满了认真、谨慎及尊重,令人感动。将来如果自己有能力,亦希望为此出一份力。


话题及嘉宾

我知道思绪稍微有点扯远,好,回到会议主场。


如果你用心读顶思这几天的文章,每篇几乎都包含各主讲嘉宾身份,话题及发言内容的大致综述。

我没有三头六臂,那么多主论坛,分论坛,外加平行工作坊的同时展开,我再怎么精心安排,也无法去到每个会议室聆听每位大咖的分享。所以,必须得承认,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及野心去写每一位发言人的听课感受,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些点滴是可以观察到的。


譬如,会议话题的选取,极其多元,包括时下很多热点,教育的发展趋势,社区共建,科技,全人教育,全纳教育,课程融合与创新,学校运营与管理,校园文化与品牌宣传,教师成长,领导力,外加绝对具有最新时代色彩之“大湾区国际教育生态”探讨,还有容易被人忽略的寄宿课程与管理领域。一个学校运营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得以囊括。


当然,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话题的丰富性,而顶思要做的是将所有这些话题集中并细化到各个论坛中去,光这其中的分类及协调就很有工作量
再来看邀请的很多重磅级嘉宾本身,大部分随便拿出来一个,就足以亮瞎很多人的眼。主论坛里的嘉宾要么是绝对的名校校长,要么是学校创办人/董事长/理事长,要么就是协会/联盟的主席/副主席,再不济的也是什么主任级别,虽然头衔本身并不能说明一切,但这个会议的逼格就是怎么看怎么都很高大上。


再就地域性而言,顶思此次会议全名为“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先来看这个亚洲,虽此次有好些外籍嘉宾都来自英国,乍眼看去,有着稍浓的英式风格,但定睛一看,这个亚洲大会还是蛮名副其实的,除了英美,更多的涉及了中国,新加坡,泰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还顺带将最近大热的芬兰教育元素也纳入了进来,第二届的会议,规模就可以做到如此之大,即使再有不足,也不得不让人仰望。


我的微观听课感受

到此,还是分享一小点自己的听课感受吧,感受很多,且因人而异。真要细细讲来,可能每点感受又都可以独立成文,暂且分享我感悟到的三点吧。

感受一:“我上国际学校,是为了将来可以不用出国留学

这是我在听主论坛一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的演讲中感悟到的。王校长提到了上国际学校与出国留学关系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大部分人认为,孩子们上国际学校,就是为了将来出国留学。可是,这样的教育真是成功的吗?


我想起了读研究生那会儿导师和我探讨过对外汉语行业真正大热的时候其实并非在于我们每年派出去的老师越多越好,而在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再派老师,反而是外国当地老师可以用自己学到的中文给自己国家的孩子教授中文时,对外汉语的这个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听起来,有点悲壮,这似乎意味着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将来有可能的失业,但其实认真想想,愣是这么回事儿。


这就好比王校长在演讲中分享的,我们上国际学校也好,双语学校也好,是为了可以更好给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借由此窗户,我们得以更好全面的审视自己和我们的祖国。孩子们将来不必非要出国留学才能得以认识这个广袤的世界。他们的选择,应该可以更主动及更多元,而非很多外界干扰的被动因素。这样的话,真的,很感动。


感悟二:全人教育 vs  全纳教育
一直一来,我对这两个词其实是有困惑的,二者具体的区别是什么,又可以写一篇论文。可这次会议,一个主论坛针对全人教育,一个分论坛聚焦全纳教育,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各教育大咖们从各个方面来诠释各自的理解,有偏理论学术的,也有注重实操的。限于篇幅,说说我对这两个词最为简单粗暴的理解。


全人教育,更注重学生单个个体,力图尽可能发挥学生个体多样性,充分挖掘每个个体可能有的各种潜能。个人的感觉是,将来的斜杠青年应该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而全纳教育,重点在这个“纳”字,英文是“inclusive”,即包括,囊括。那到底包括什么,囊括什么,其实更多指要将有自闭症,多动症,读写障碍等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孩子们囊括进来,而非拒之门外,任何孩子,无关种族性别,无关可能有的学习问题或不同学习风格,在同等条件下都应该尽可能百花齐放。

总而言之,全人教育注重单个个体的多样性,全纳教育则更侧重学生主体/集体的多样性,关注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不知这样理解可否?

感悟三:芬兰新课纲
接着刚才的全人教育展开,主论坛四邀请了芬兰国家教育研究中心董事会成员/前国际校长联盟ICP主席Ari Pokka先生分享了芬兰学校的新课纲改革。演讲中我个人觉得特别震撼的几点:


1. 高中课程改革:
a. 学分取代课程:学分制的使用将使课程安排更加灵活,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提供丰富可能性,总之就是提前将大学的那一套直接运用到了高中阶段。
b. 高中毕业考没有次数限制
c.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个性化教学计划,课程开始前每个学生都将在咨询和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2. 下一步的计划
a. 幼小衔接年从一年增加到两年
b. 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c. 保证新移民的教育质量
......


你怎么看?反正我当时看到这些内容,内心波涛汹涌,激动异常。


联想到了前阵子大火的一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芬兰是其中被采访国家之一。芬兰教育的好,大家都知道。可还是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芬兰的教育已经做得很纯粹,在此基础上的新改革,更是理想中的理想,如果中国也能这样做该多好?

可是,毕竟国情不一样,我们人口那么多,光这个高中毕业考没有次数限制这一条,如果真实施下来,人力,物力,财力等如何应对?


没有要泼冷水的意思,仍然有很多好的点是可以探讨及借鉴的,芬兰的新课程改革,相信大家都会持续关注。而回到国内的教育,期待有些尝试及新举措能慢慢落地,并逐渐生根发芽。

以上就是我这个局外人参会的一点点感受,希望能和大家有一些小小共鸣。


不知去到会议的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欢迎留言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