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玩转地理】一文详尽美国对中国的气象地理战

2019-11-28

关注

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高考地理题设计

精心编选综合整理


气象地理战是继核武器之后人类战争手段的又一次革命,它是借助于现代地理、物理和气象科学的发展,利用自然地理与气象变化的特点规律,在关键节点介入人工技术,从而诱发地理与气象运动的剧烈超常变化,制造类似自然因素的灾害,对敌方造成巨大破坏的作战方式。


气象地理战的特点,一是手段隐蔽,难以防范;二是以小博大,破坏力强;三是技术复杂,难以精确控制。


一、气象地理战的类型及其发展历史

气象地理战分为气象战、磁场战、地质构造战。


1.气象战

气象战是指通过向近地大气层中施放化学物质而影响或改变大气环流,使相应区域的天气异常,引起降水猛增,导致洪水泛滥;或导致降水减少、严重干旱;或反季节出现风霜雨雪和雾霾;或造成高空臭氧层空洞,对地面造成辐射伤害。


气象战的手段有以下几种:

1 人造雾霾

就是利用发烟剂、烟火剂的燃烧效应,将特种催化剂气化分散形成合适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凝结核。凝结核在空气中潮解吸湿后形成浓密的悬浮微水滴、微颗粒物。现在,科学家又研究出利用超声波来制造雾霾,就是利用高频电子电路,使电能转化为超高频超声波,在水中形成局部超高温、超高压,从而撕裂水的张力,形成微米级雾霾状水滴;


2 人工驱雾

通过播撒制冷剂使雾气凝结成小水滴降落到地面上。一般使用的制冷剂为液氮和干冰,也可用人工造风的办法驱雾,但是这只能是小范围的,且效果不会太明显;


3 人工降雨

它主要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向云中播撒水滴、盐粉或溶液滴、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即干冰)等催化剂,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除此之外,现在人工降雨的办法很多,如向微颗粒云中喷洒0.04毫米以上的大颗粒水滴,促进云中微颗粒水滴碰撞增大形成降雨;利用冷催化剂使云层中过冷的水滴凝结成冰,一方面形成凝结核促使降雨,一方面由冷水滴凝结时施放的热量促使云体膨胀,吸纳更多潮湿气流,增大降雨量;


4 人工冰雪雹霜

通过向云层中撒播冷凝剂,使云层中迅速形成大量冰晶颗粒,最终降落地面形成冰雪雹霜,阻滞地面行动或破坏设备设施;


5 人工飓风

通过向飓风云区撒播碘化银、发烟弹或者其它催化剂,干扰飓风云区的气流运动方向,将飓风引向敌方或加大飓风强度,对敌方造成巨大破坏。


2.磁场战

磁场战是通过向电离层、磁层和地球周围宇宙空间发射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离子束或爆炸电磁炸弹产生强磁爆,在离子和中子成分上改变环境因素,造成局部磁场异常,从而引发天然地震或对各种无线电、光学设备和有生力量造成重大影响或损伤。


地磁场是生物保持生理平衡的重要因素,生命体的各种代谢、分泌、机能转换都受地磁场的影响。它的改变,可能造成地磁场极性转换,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影响生物磁场的平衡失调,破坏生命体的生理机能。


随着人类电磁技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磁场战越来越成为军事斗争领域的一类重要作战手段。目前磁场战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1 核爆

利用核爆产生的强磁辐射进行破坏、杀伤。

2 电磁弹

利用高能炸药爆炸瞬间产生的局部强磁场,破坏敌方的电子通讯设备,使敌方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失灵。


3 高频射电

通过在地面某一点或多点上以迴旋振荡加热的形式,把高能离子流沿当地的地磁力线,以一定的频率发射出去,产生不同高度和特性的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就等于电磁信号的天然屏障,既可以用来堵塞、干扰和破坏敌人的通讯,保护己方通讯,也可以在太空形成等离子团——高电离化的空气云,把它投向敌方的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会使目标在巨大的超重压差和惯性影响下销毁。整个过程只需0.1秒。


4 低频射电

利用极低频射电的电磁辐射可以控制人脑。将低频射电射向电离层,由高空自然电离层反射后作用于地球,这种反射后的低频波束可以穿透地面,在此波束辐射范围内的人或动物的内脏和大脑将遭到破坏,从而丧失作战能力。经过适当控制的能量波束甚至可以控制人的大脑思维,使人失去意识或接受行动指令支配。


3.地质构造战

地质构造战是指:利用敌方所在地的自然地质构造的弱点和缺陷,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层)和水圈(海洋)的关键部位通过爆炸诱发地震、滑坡、崩塌、山洪、海啸,给敌方造成巨大破坏。


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各陆地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断层、火山、裂谷、地下空洞,这些地质弱点极其脆弱,在这些地质弱点附近稍施加一定的外力因素,就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地质灾难。地质构造战能对相应区域内的设施、人员、装备形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且一旦地质弱点被引爆,其灾难性后果完全不受人类控制,将以其最大的破坏力呈现在人类面前。


地质构造战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是在地质弱点进行高能爆破,破坏地质结构,引发地层的断层发生连锁反应,形成地震;


2 是利用暴雨、冰雪等侵彻松软脆弱的山体,引发巨大山洪、泥石流、崩岸(由土石组成的河岸、湖岸因受水流冲刷,在重力作用下土石失去稳定沿河岸、湖岸的岸坡产生崩落、崩塌和滑坡等现象)、溃坝等灾难;


崩岸

3 是利用人工技术制造地震。这一技术是当前最为稳密、技术含量最高、破坏效能最高、最为可怕的地震武器。


这一技术又分为多种:

1 利用“特斯拉效应”制造地震,这一技术始于20世纪初。著名的交流电发明者特斯拉(Tesla)在1912年提出:“若把物体的振动和地球的谐振频率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造成地动山摇、地面升降。”1935年,特斯拉在他的实验室打了一个深井,并在井内下了钢套管,然后,向井内输入不同频率的振动,在特定的频率时,地面突然发生强烈的振动,并造成了周围房屋的倒塌。这种小输入强输出的超级传输效应称为“特斯拉效应”,是地震武器的关键。


2 利用微波照射地壳板块,在局部形成高能聚集,引起地壳板块变动,造成地震。


3 通过向大气电离层施放高频射电,引起电离层、地磁层变化。天然地震能引起电离层和磁层的变化,反之由高频射电激发引起电离层和磁层的变化,也会导致天然地震。


4 利用爆破或人工地震引爆火山,对火山周围形成毁灭性打击。


以上只是对气象地理战技术粗略的介绍,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的现代高精尖科技手段被运用于气象地理战中。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除已公布的科技手段外,还有多少处在严格保密之下的新型科技手段正在进行军事领域的开发研究,我们尚不得而知。然而就世界各国掌握的信息来看,美国是最早进行气象地理战也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二、美国气象地理战的研究应用

美国气象地理战的研究应用由来已久。

1940年底,美国政府开始实施代号为“凤凰”的控制天气计划,该计划是特斯拉理论的深入发展,从人工制造雷电扩展到控制各种天气变化。


二战中,1943年9月,美军为了掩护第5集团军在意大利半岛向西海岸推进,利用飞机进行人工降雾,制造了一条长5公里、高1.6公里的雾障区。美军还曾利用人工驱雾方法,成功保障战机起降作战。


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美国军方就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的观点。为此,在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期间,美国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空军基地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McKinley Climatic Laboratory),开发气象武器。


麦金莱气候试验室外墙上的环境指数展示

该实验室有多个全气候实验室,用人工技术手段模拟全球20多种气候环境进行研究。其中的“雨实验室”能模拟每小时降水量达15英寸的暴雨,并能形成降雪和结冰天气模型;


其“风实验室”,能在3分钟内形成速度达30米/秒的飓风;


其“气温实验室”可以形成从80摄氏度迅速降至零下40摄氏度的实验;


其“雷(电)实验室”可以在转瞬间从晴空万里、微风和煦过渡到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天气模型;


其“沙漠实验室”有大量高能量射灯,能模拟撒哈拉沙漠近百摄氏度的沙地地面高温;


其最大的实验室“海洋实验室”,可以模拟多种纬度的风力和多种深度条件下的海洋环境。


此外,“麦金莱气候实验室”还可以试验和检验多种气象环境武器的战场效果,可以对现行武器装备进行多种复杂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战斗性能检测。“麦金莱气候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进行了陆、海、空军及海军陆战队至少400余架次的各类飞机和近百个导弹系统、近3000多种军事装备的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研究,为改良和提高武器装备性能取得了大量而丰富的科学实验数据,对美军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究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1966年,美军实施代号为“波普艾计划”的行动,开始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气象武器用于越战。为了切断越南游击队的后勤保障,美军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在胡志明小道使用碘化银和降雨催化弹实施人工降雨,给越南游击队的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困难。“波普艾计划”制造的大量暴雨和洪水,造成越南局部地区洪水泛滥,桥梁、水坝、道路和村庄被毁,使越南遭受重大损失。


1970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某地实施人工增雨,会造成周围地区雨量的减少。美军利用这个发现,实施了针对古巴的“蓝色尼罗河”的气象战。美军在古巴周边国家实施人工降雨,使这些国家发生洪灾,受之影响临近的古巴却出现了反常的持续干旱。后来,苏联多次派遣专家到古巴进行人工降雨,才帮助古巴克服了干旱。


海湾战争于1991年1月17日打响前,负责全球空中气象情报搜集的美国空军气象局,向海湾地区派出了一支由500人组成的气象部队,成为最先部署海湾地区的美军部队之一。


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空军首次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的新型卫星制导炸弹,获得很大成功。


2001年10月,美国国防部降低防务威胁局组织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界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突击研制温压弹。12月14日通过了试验验证,并成功应用于阿富汗战场。


随着现代气象地理科学的发展,美军将越来越多的尖端技术手段用于气象地理战的研究实验,为此美国专门制订和实施了大量的气象地理战计划。据美国媒体披露的信息,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2025年全范围控制计划”,力图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世界军事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军投资进行的气象地理战研究项目达数十个,包括:


1.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计划”;

2.人工控制闪电,减少云层间的放电,增加云层和地面雷场之间放电频率的“天火计划”;


3.制造飓风的“卷云计划”;

4.在飓风周围实施人工降雨,以此来改变暴风雨方向的“暴风雨计划”等等。


20世纪80年代,美军收集、整编了全球上千个机场的气象资料,并定期修正,为美军未来实施气象战建立数据库。目前,美军各种气象战的技术手段已日臻完善,其中威胁和破坏范围较大的一些气象战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


1.“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 HAARP

HAARP是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局、海军、空军等部门,与美国国家科研机构及有关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综合军事研发项目。


1994年,由美国空军和海军资助、伯纳德·伊斯特兰主持的“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 HAARP计划试验基地,落户阿拉斯加半岛的加科纳。


此计划是利用高频射电干扰北极高空电离层,影响极地大气环流,从而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由360个发电机发出360万瓦功率的强大电磁脉冲信号,另有180根奇特的高塔和天线杆排列组成相控阵天线群。


通过调整天线发射微波的相位,将180个天线发射的微波聚集成一个波束,聚束能量达到每平方厘米1瓦。这样强大的能量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高空电离层结构,从而对全球大气产生巨大的影响。HAARP项目不仅可以用来干扰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定位装置,造成航天器、导弹、飞机和地面控制系统的电子装置瘫痪,而且还会给电网、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制造事故,甚至会对地球物理、地质和生物造成全球规模的、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破坏。


由HAARP激发起电离层和磁层的变化,也会导致天然地震。伊斯特兰和美国军方对HAARP项目的真实目的讳莫如深。起初公开辩解说,该项目是利用大功率高频波改变高空区域电离层结构,进而修补臭氧层空洞。后来,又改称是为了改善无线电联络,探索新的核潜艇通信方式。然而,在美国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中,其军事用途却是“给美军潜艇提供先进、便捷的通信系统,侦察敌人的地下核试验情况、追踪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及敌方战机,利用高频波摧毁敌人的通信系统,改变特定区域的气象,使敌人在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无法采取任何反击行动……”


2007年12月14日,西班牙《起义报》刊出长篇报道——《气象战:警惕美国的军事试验》,这才揭开了美军实施气象战的这一危险计划。文章指出:美国空军在阿拉斯加半岛设立“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此项研究正是试图影响地球的电离层。当电离层被破坏时,太阳辐射会发生变化,进而会破坏地球的能量平衡,导致地球气候环境的异常。假如,美国能在敌方区域制造出强烈的台风和龙卷风,这就意味着地球特定区域的气象被人为改变了,实现了“使敌人面临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甚至无法采取任何反击行动”的目的。


2008年HAARP发射功率已由3.6兆瓦增至10兆瓦,相当于世界最大商用电台的20万倍。从军事角度看,HAARP就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破坏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该基地引起许多国家的猜疑和恐慌。


目前,美国计划或已经在格陵兰岛建设另一座类似HAARP系统的设施,其输出功率是HAARP系统的3倍。而阿拉斯加和格陵兰正好就是目前美国战略预警系统中的两个超大型预警雷达的所在地。也就是说,这两个位置正好是设置导弹防御墙的最佳位置。一旦这两个系统正式运转,或再增加一个系统,则美国的北部战略导弹防御阵地将建设就绪。到那时,世界的战略平衡将荡然无存。


2.

南极计划

美国的南极计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南极,在南极地区建立美国的气象战研究、实验和作战基地,使美军可以通过同时干扰南北两极的大气环流,实现美国控制全球气象环境,具备在全球任意一点发动气象地理战攻击的能力。


美军对战略和作战手段的研究具有非凡的超前意识。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就意识到了南极在军事上的重要性。1839年,海军上校查尔斯·威克率第一支美国海军探险队进入南极水域。1929年,美国海军上将理查德E·比拉德在小美国岛建立第一个海军基地,开始对南极大陆腹地展开探险。二战结束后,比拉德上将悄悄实施了“跳高行动”,对南极的全部海岸线进行了测绘。1948年,美国海军指挥官费恩·罗尼实施代号为“深冻I”号行动,对南极大陆1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施拍照,为未来的科考行动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秘密指示美国国防部,在南极设立常年有人的“科考站”,这对保证美国在南极大陆的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


由于《南极公约》规定:任何国家都不得在南极大陆驻军。因此,驻南极的美军以国民警卫队为旗号,并将指挥权归属到美国科学基金会的科考项目——极地办公室的旗下,但美国南极活动的相当一部分还是由美军实施。


南极地区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地区。地球南北极地仿佛是两个环闭的磁源,控制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它又是全球气象要素的重要发源地,世界各地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迁,都与南北两极的气象要素变化有关。在宇宙场、地磁场和环闭地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南北两极构成的环闭磁场时刻在发生着频繁的变化,这必然使全球的大气环流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里便成了美军观察和研制气象武器的极佳实验场所。加上美国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州的HAARP系统,美军掌握了地球南北两极的气象要素发源地,这就意味着美军掌握了全球气象变幻的命门。目前,世界各国只要是有相应实力的国家都不肯放弃对南北两极的科考研究,其目的都少不了对全球气象变化规律的研究与控制,但是在这些团队中介入最高、技术最先进、最全面的还是美国。


以美国的霸权思维,美国在南北两极到底进行了多少令人发指的气象实验,对全球气候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不好定论,但是美国在南极的活动值得全球关注,特别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3.

人工引导飓风计划

美国大陆经常遭受来自大西洋飓风的破坏,美军正是看到了飓风的巨大破坏作用,而着手于对人工引导飓风的研究实验。


美国在1947年2月开始试验人工引导飓风,称为“卷云计划”(Project Cirrus)。


文森特 ·沙佛(Vincent J. Schaefer)和伯纳德·冯尼格特是该计划的重要科学家。


文森特 ·沙佛

在当年的10月10日,美国从加勒比海热带风暴外围雨带上播撒干冰。由于技术不成熟、操作失当而引火烧身,使原本正在远离美国大陆的第八号飓风突然转头向西行进,并在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登陆,在当地造成巨大损失。


第八号飓风路径图

1954-1955年,6个强飓风袭击美国东海岸,导致近400人死亡。飓风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惨痛刺激美国政府开始重视飓风研究。


1955年,美国气象局成立“国家飓风研究项目”(National Hurricane Research Project, 简称NHRP),其中一个宗旨就是试图影响或改变飓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961年9月中旬,“国家飓风研究项目”(NHRP)和美国海军合作,通过向飓风 Esther眼壁和外围播撒大量碘化银进行实验,风速减弱10%。第二天他们继续播撒碘化银,但是不在眼壁区以内,风速没有减弱。这组对比试验被认为成功地证实了当时的科学假想。


1962年,美国政府启动了“暴风激荡”(Storm fury)计划,尝试对飓风进行播云来减弱其强度。


1963年8月,美军利用飓风Beulah进行实验。


1964年,美国操控的一场名为“Flora”的4级飓风袭击了古巴,导致数千人死亡。


1974年10月,美国利用人工影响的方法将一台风引向洪都拉斯,使中美洲国家损失高达千万美元,人员伤亡逾万人。


1976年,美国又利用人工控制台风、改变台风风向的技术,将即将在美国登陆的强台风引向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古巴等中南美洲国家,给这些地区造成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万人员的伤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美国操控飓风的行为受到古巴等国际社会的指控。即便在美国国内,美军研究控制飓风的“播云实验”也受到谴责。美国在南达科他州长期开展“播云实验”,而1972年6月9日的山洪暴发,致使拉皮特城256人丧生,随之而来的官司把播云者置于尴尬的境地。特别是1973年“停车场”行动被披露之后,全美甚至全世界都为此感到震惊,播云技术从此背负上了坏名声。


有人认为,播云者将天气资源据为己有,是资本家的阴谋,甚至还有些人认为,播云、农药喷洒,甚至飞机高空飞行凝结的尾迹,都是由政府操纵的化学喷洒作业,其目的是进行恐怖的种族大清洗。


比如美国一家网站就在宣扬:“播云将杀死所有人”。


美军的气象武器研究遭到世界多数国家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在国际社会呼吁下,1976年10月10日,联合国明确提出“禁止军事上或者任何其它敌对性利用环境改造”的条约。然而,美军在1977年又为气象战的专项研究投入了280万美元。当年,美国迫于国际社会压力,签订了一项国际条约,承诺不再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用于军事目的。


1978年10月5日,联合国“禁止军事上或者任何其它敌对性利用环境改造”条约正式生效。


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禁止一切涉及环境与气候试验的法案。美国政府被迫于1979年中止了所有相关试验,1983年美国“暴风激荡”(Storm fury)计划正式叫停。


从1962年至1983年长达21年的时间里,“暴风激荡”计划追踪过超过15个飓风,并对4个飓风尝试云种播撒试验,留下很多宝贵的观测资料。期间美国专门从事这项技术研究的高级专业人士,已经达到了数百人的宠大团队。此后,美国以政府名义进行的气象实验停止,但是,美国的气象武器研究与实验从未停止过,而是转入公司以民用的名义继续从事气象实验研究。


1976年,俄罗斯的“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发明了人造风暴的技术,用以暗中突然改变某一地区的气候。“人造风暴”是通过强烈电磁流发射频率为3—30兆赫的声波,声波在绕地球传播的过程中与大气产生摩擦从而产生风暴。这种风暴可以人为控制地点。80年代末,这一技术被出售给其他国家,相信美国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这一技术。美国的“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计划正好可用于此项目的研究。


1994年6月,“气象战教父“伯纳德·伊斯特兰供职的“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将公司“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计划所有的专利技术及合同,转卖给了一家名为“洛菲尔”的神秘公司。“洛菲尔”公司专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海空军做生意,年合同额高达18亿美元。这家公司立即对伊斯特兰委以重任,让他全面主持“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计划。美国其他的气象地理战计划也以各种名义转入其他一些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关系密切或由其支持的一些公司,继续进行秘密研究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利用超级计算机对人工操控飓风进行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以想象,美军对操控飓风的技术研究已经达到了日瑧成熟的地步。美军1998年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未来的气象战争做出了如下描述:“采用气象控制技术后的战场气候,将被美军无人驾驶的隐型飞机搅得异常恶劣。这些飞机在云层中播散一种黑色的碳灰微粒,能够加剧局部地区的风暴……”


在2010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议上,地球工程师吹嘘自己的能力,可以加热超过400平方英里的大气层。据航天专家Mark McCandlish透露,加热部分的大气层,可以创造人工的高压和低压系统,从而给这些机构实际掌握驾驭风暴的能力。


4.

大型计算机模拟技术

美国是世界高性能计算机重要的研发中心,其大型超级超速计算机技术全球领先。虽然2014年中国的“天河二号”计算机运算速度排名世界第一,但是据2013年统计的数字显示,全世界10台最快最先进的超能计算机中,美国有5台,占50 %。美国利用高能计算机,对侦察所得数据在超大型计算机中建模,并加载天文、气象、地理、水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学科)等实时检测数据,研究气象地理战的手段和方法。


最近由美国主导,美、日、欧合作实施的“先进数字化4D全息地球”项目,利用了多国的资金与人力、技术,构建了整个地球动静态结合的数字化模型。在这个项目中,日欧作为合作者只能利用到其中的地表实时地图和气象功能,至于将整个地壳都数字化应用于军事的只有美国。尔后是利用计算机模型来制定攻击方案,并在计算机上模拟攻击过程和进行攻击效果评估。最后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实施攻击。


利用计算机控制的电极,沿着地质板块或地壳裂缝的走向,定向往地壳内注入能量,在地壳深处的地质弱点诱发变动,导致地壳发生剧烈变化。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高频射电改变电离层结构,从而扰动地磁场,使地磁方向和强度发生变动,加上因此导致的大气压力变化,使地壳发生变动,诱发地震。甚至可以用计算机系统研究模拟台风、飓风。


三、美国对中国的气象地理战攻击

美国为了达到其遏制中国、战胜中国并最终灭亡中国的目的,对中国的算计可谓无处不用其极,阴损毒辣到极点。美国对中国发动的气象地理战是早有预谋、早有安排的。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屡屡发生的莫名其妙的“自然灾害”,极有可能就是美国凭借其在气象地理战上尖端的技术研究成果向中国发动的气象地理战攻击。


1.美国以各种手段窃取中国的气象地理资料

为了对中国发动气象地理战,美国可谓煞费苦心。近百年来,美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竭力获取中国大陆的气象地理资料。气象地理资料是重要的国家机密,是影响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将气象地理要素用于战争的战例比比皆是。《孙子兵法》中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人合”是对气象地理要素作用最精准的阐述。在现代化立体战争中,气象地理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要在战争中充分利用气象地理要素,首先是掌握交战区域的气象地理资料。因此,交战前的侦察情报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获取作战区域的气象地理资料。美国窃取中国气象地理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法测绘和矫正

近百年来,西方列强为了霸占掠夺中国,很早就着手搜集中国的气象地理资料,为其侵华战争做准备。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国门洞开,许多外国机构、人员进入中国开展探险、测绘活动,掌握了中国大量的气象、水文、地理、矿产资源等数据资料,使中国大量的资源财富遭到掠夺。


美日等西方列强经过一百多年对中国的气象地理侦察,获取了大量详实细致的中国气象地理资料,对这些资料掌握的精准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当时的国人。


在上世纪全面抗战开始之前,日本就曾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随意从事测绘并校正地图工作,以致于日本侵华时使用的军用地图竟然比中国军队自己的地图还要精确得多,连地表的一棵树、一间房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在地图上还能找到当地人都不知道的一些小路。当年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时所缴获的日军作战地图,往往成为指挥作战的宝贝。日本战败后,美国从日本手中获取了大量的中国气象、水文、地理、资源数据资料。


外国情报机构对中国的气象地理侦测活动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以后才得到根本遏制,但是,美国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视作不共戴天的敌人,其对中国的气象地理侦察活动始终没有停止。


日本侵华时,由于没能深入中国腹地,所掌握的中国气象地理资料并不全面。随着中国西部建设的发展、两弹(核弹和弹道导弹)研制,美军的U-2等高空侦察机频频侵入中国进行侦测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的大开发战略的部署,中国西北腹地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凸显,令美、日地理情报部门更强烈地渴求获取中国西北腹地的气象地理资料。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集团,利用中国改革开放迫切引进技术、外资和扩大对外交流因而疏于防范的机会,以投资勘察、探险旅游、技术合作交流等各种名目,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谍报工作机构或人员,深入中国的角角落落,或明或暗地疯狂窃取中国的气象地理资料。


2006年12月22日,美、日两国签署了《地理空间情报合作官方文件》。在该文件的框架下,双方相互提供各自掌握的世界各国详细地理信息,包括地名、地形、航路、地磁气、近海深度等广泛领域的最新测量数据。在对外发布消息时,美、日宣称这一合作是针对朝鲜,但实际上,这份文件并没有限制侦察对象和情报交换范围,中国的气象地理情报肯定在美、日联合搜集和共享之列。更为“巧合”的是,在美、日签署这一合作文件前后,日本人在中国非法搜集地理信息的情况更是频繁出现:


2005年4月至8月,一名华裔女子受日本文部省资助,在没有经过上海市气象局批准的情况下,在上海市内非法设立气象观测点39处,安放观测仪器采集湿度和温度等气象数据。其观测点分布范围不仅覆盖上海大部分区域,甚至有些邻近军事等敏感部门。


2005年9月23日,日本国土情报技术研究所所长大林成行,与他的学生东俊孝携带两台高精度GPS接收机,通过在当地居民家设置GPS接收机作为固定站,以汽车为流动站的方式,大量采集数据,擅自采集了和田机场、和田市至当地重要水利设施公路的地理坐标数据。在此前,解放军新疆驻军巡逻部队也多次发现日本游客在军事禁区附近进行秘密勘察的现象。驻疆某部参谋李强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回忆,当时巡逻部队在禁区边缘例行检查一辆越野车,发现车上日本游客使用的地图极其精细,几处在中国民用地图中根本不存在的禁区内无名小道、便桥都有清晰标注,甚至编号与解放军自用地图一致!在随后与地方安全部门一同检查中,发现了车中笔记本电脑、照相器材中的大量军事禁区内地理信息。随后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嫌疑人是以“来疆旅游并寻找某古迹遗址”为名义,通过地方某旅行社办理的相关手续,而旅行社在收取费用后既不向有关部门通报,又不派翻译、向导,还帮助日本人租车随意到军事禁区附近活动,轻信日本人的说辞,毫无防范意识。


2006年9月25日,新疆喀什英吉沙县气象局在气象执法检查时发现,位于英吉沙县托甫洛克乡的美资企业——新疆太平洋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的分公司,在未取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在其承包的农场中架设自动气象监测仪器,并自2005年9月开始气象观测。


2007年8月3日,喀什地区气象局与有关单位前往太平洋英吉沙分公司进行现场勘验,发现其非法采集当地气象资料,于8月15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其非法获取的气象资料,拆除非法探测设施交气象局登记保存,处并1万元人民币罚款。同样是这家美资企业,在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分公司也涉嫌未经批准违法建站进行气象探测。2007年7至9月间被和田地区气象局查处,登记保存了其探测仪器,并处1万元罚款。


也许有人问,美国的现代卫星技术这么发达,卫星能将地面情况观察得一清二楚,为何美国还要在中国进行如此大量的非法测绘呢?其实,虽然卫星拍摄的影像分辨率很高,但由于卫星自身的轨道原因,会对图片的定位产生较大的误差,还是需要相关人员携带设备通过地面测量完成卫星影像的定向,定向后才能在影像上测量地物。况且卫星尚不足以测绘出可供精确制导武器使用的精确数据,必须由地面人员进行现场勘测和比对验证。卫星影像的致命弱点还在于,它可以轻松获得目标的几何信息,但无法获得如桥梁的载重量、高度,以及建筑物的用途、地名等目标的属性信息。测绘专家李广云说,“只有详细了解目标的形状、结构性质、组成、位置及与周围目标的相互关系,在军事上才有更大的价值。”由于外国卫星的存在,一国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气象信息探测都处于自己管控之下,但地面矫正是可以管控的。中国对国家地标的地面矫正管理失控,将对国家安全形成巨大的危害。


(2)利用间谍活动窃取

2007年,美籍地质学者薛峰因窃取国家机密罪,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此前,薛峰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搜集了中国陆上油井的地形文件,以及中石油下属3万余口油气井坐标值的数据库,他因这笔交易从美国IHS能源咨询公司获利22.85万美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量美、日间谍以援助名义进入汶川,窃取了当地的大量地质资料。


2008年奥运会前夕,一个英国团体在青岛靠近军港附近私设气象探测站,理由是为奥运帆船比赛在青岛外海举行而提前进行气象调查。类似事件在奥运项目举办地发现多起,据国家气象局通报,这些案件涉及到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他们都是以“为奥运会作赛前准备”的名义,私自安装探测仪器,非法窃取中国气象资料。


(3)以合作名义套取

200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合作,开展“西双版纳南坎河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在西双版纳州大勐龙镇勐宋、曼伞等地擅自设置气象14个观测点,定期观测降雨、气温、土壤湿度等数据。 2007年1月16日此事被举报到西双版纳州气象局,州气象局经调查得知此项目研究经费及研究所需设备由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资助。


一些外国的组织和人员,在对掌握了地理信息的单位和个人施以利益诱惑后,轻松得手。上海市测绘学会秘书长姜正芳还曾透露:某省一家单位为了尽快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一座风力发电站,竟然满足了一家外国公司借机提出的要求,提供了相关地区的密级地形图11张。一家外国公司在得知我国某地质研究院院长是其一雇员同学的信息后,多次利用其雇员的私人关系,从该院长手中获取我国密级的地图和地图制品。


在2007年5月份香港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外国专家学者在公开发表的论文里竟引用了中国的气象数据。他们声称,这些数据是在与国内某些大学合作开展的气象观测中取得的。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6年在中国境内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从事的气象活动,80%未履行报批程序,属违法的涉外气象活动。其中矛盾最突出、问题最严重的又集中反映在非法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上。


由此可见,国人的国防和保密意识丧失到何等惊人的程度!正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人员只图经济效益,置国防、国家和民族利益安全于不顾,才使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这是一种怎样的讽刺?令人震惊!


(4)利用秘密技术手段窃取

美国全球通用的GPS定位系统及地图软件中极有可能埋藏有美国的窃密工具。以美国的谷歌地图Google Earth为例,在谷歌地图上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地标标注是不同的。美国大部分城市、重要设置、军事目标在谷歌地图上要么不标注,要么故意进行错误的标注,要么打上马赛克,在地图上无法找到其正确的地理位置和参照物。然而,如果你查一下中国的地图,你会发现其标注极为精细,从大中城市的街道景致到小乡村的无名小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连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发射台都标注得仔仔细细。这就等于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标信息完全暴露了。有人试过用谷歌地图查找自己的老家——一个很普通偏远的农村,惊异地发现,在卫星图上连自家的地窖盖子、院里停的三轮车的轮廓、颜色都一目了然。同时还有一个秘密少有人注意,就是美国利用谷歌地图为你提供服务时,还能利用其地标标注功能收集信息,从而窃取使用者所处地区的详细地理坐标和相关参数。美国Google Earth地图软件是免费使用的,但是美国在其中埋藏了间谍程序,其中的“地标”功能就是通过使用者在Google Earth电子地图上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地物进行标注,从中窃取相关的地理坐标。美国在地图软件中故意公布了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要害城市清晰的卫星图片,其中包括一些从卫星图片上观察确定或怀疑是军事设施的清晰的卫星图片,诱导地图软件使用者出于好奇心而利用自己熟悉的地标进行查找、对比和标注,从而将这些重要军事目标的坐标信息窃取。这些信息都将储存在美国的情报信息网中,使美国获取战时精确打击所用的坐标参数。凡是使用过Google Earth地图软件的人,都会注意到,如果你用其地标标注功能对某地进行标注时,谷歌会用嵌入的程序进行快速对比分析,当你每次放大地图时,谷歌地图都会自动记录新放大的图片。此时Google公司和美国政府正在记载每个使用者的每次点击,你在每一次存储图片的时候,该图片也同时存在了Google公司和美国政府的服务器上。这样你所输入的标注信息就会被谷歌地图中埋藏的间谍软件获取。一些人为了使用方便,还会用地标功能标注一些地方的详细信息,而这些信息肯定马上通过GPS的嵌入程序发送给了美国的情报系统,成为美军的参考资料。美国的狡诈令我们不得不防。


前些年美国利用伪装成石头的窃听装置在英国等国实施窃听,这样的事件是否在中国也存在?我想这是肯定的,不容质疑。


伪装成石头的高科技通讯装备

还有轰动世界的“斯诺登”事件,美国连自己的盟国都不放弃窃听,会不对中国下黑手?


美国协同其盟国以各种隐密的技术手段窃取中国的气象地理资料,甚至有一些更为隐蔽的信息盗取方式令普通人根本意想不到。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陈正利透露:某日资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挖掘机累计分散在中国内地施工的有数万台之多。这些挖掘机大都安装有GPS智能服务系统,支持该系统的服务器位于日本,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全部传送到日本,经过处理或过滤后的一小部分数据再传回中国。





2008年,日本国内最大影响力的NHK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名为“中国铁道大纪行”的专题纪录片,这部大型地理纪录片中详实纪录了中国西部铁路沿线的文化、古迹、水文、地理、特产和风土人情,其制作水平远高于中国国内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日本掌握了不少中国的气象地理机密。


另外,在许多驻中国的美、日等西方国家外企厂区和总部都安装有与国外母公司或总部进行联络的电子设备。据斯诺登披露,许多美国公司在国外的机构都安装有这类电子设备,其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窃取当地的情报信息。美、日在中国有上万家企业,其公司、总部都有联络的电子通讯设备,这些设备到底还有哪些功能,我们的国安情报部门有无进行过全面仔细的筛查?斯诺登让我们得以窥查美国间谍情报机构的神通,而在这些事件发生前的几十年里,美国到底从中国窃取了多少情报信息和气象地理资料,谁都不知道。


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资料统计表明,2006年,全国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共查处测绘违法案件571件,此后连年攀升,至2009年已多达1058件,比2006年翻了一番,但这一数字在2010年下降至413件。


2011年5月10日,国家测绘局通报了2010年十大测绘违法典型案件,“日本国某公民在新疆塔城地区非法测绘案”位居首位。据通报,2010年1月31日至2月18日,某日本公民以旅游、环境考察为名,使用手持测量型GPS接收机采集我国境内地理信息坐标598个,其中588个位于新疆,85个塔城地区的军事管理区被定位。这些违法案件包含各种类别,但始终未引起国内各届的警惕,真正被发现和查处的涉外非法测绘案件并不多。即便是查处,对其处罚也不重,难以形成威慑,导致这样的问题屡禁不止。在公开的十余起案例中,当事人获得的处罚一般以没收测绘成果和测绘工具,并处数万元人民币的罚款了事,而对其窃取的气象地理资料带来的损失却难以弥补。


在中国洞开国门的三十多年,由于国人防范意识的严重缺乏,美、日等国以各种方式从中国获取了大量的气象地理资料。预计美、日所掌握的中国气象地理资料从技术层次上可能比我们自己现在掌握的还要详实精细。这样的情形,使中国的气象地理秘密完全暴露于美国的军事机器之下。


美国在掌握中国大陆的气象地理资料后,凭借其对气象地理战的研究技术成果对中国发动频频的气象地理战攻击。美国的这种攻击方式手段隐密、技术含量高,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难以对其攻击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进行锁定,难以获得确凿的证据,更难以有效预防。


美国高谈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其实是为了掩盖其对他国发动气象攻击的目的。美国近年来把中国作为气象武器实验场,使中国大陆经常出现各种异常天气,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破坏。


从美国一贯的对华政策及对中国发动的基因生物战,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美国没有对中国发动气象地理战攻击?况且世界上除美国之外又有哪个国家拥有最尖端的气象地理战技术、设备?


2.中国的气象异常频发与美国实施的对华气象地理战难脱干系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出现的各种历史上罕见的极端天气、反常的地质灾难,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缘由极为蹊跷,令人防不胜防。这里简单罗列一下近年我国部分极端气候数据:


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受灾人口过亿;


2005年台风灾害严重,8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有6个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等于45米/秒,属于“强台风”之列;


2006年全国干旱范围较前两年明显偏大,且局地干旱非常严重。重庆、四川在夏伏季节分别发生百年一遇和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暴雨洪涝或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增多;


200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导致141人死亡,造成大量财产损失;


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范围出现雨雪冰冻天气,这场50年不遇的重大雪灾,横扫中国南方十几个省份,使铁路、公路、航空都受到严重考验,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这场冰雪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516.5亿元;


2008年夏季台风灾害共造成中国大陆海南、广东、福建11个省337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5亿元;


2009年6月,台风“莲花”携超强降雨袭击粤东,梅州平远、大埔、蕉岭的3个县12个镇7.12万人受灾,5人因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人民币;


6月26日至29日,安徽省芜湖、宣城、巢湖、安庆、六安等市局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造成21.7万人受灾,其中3人因灾害遇难;


10月18日,晴热干燥天气使广东旱情持续发展,水库蓄水量比特大干旱年还低;


2010年3月,江西赣东北地区连续遭受大到暴雨袭击;接下来,4月,福建中西部、桂林、湖南等地发生高强度降雨;5月重庆涪陵、彭水等12个区/县(自治县)遭受了大风、冰雹、暴雨灾害;5月中旬粤北、粤东地区出现强降水;6月初,强降雨天气漫延至贵州、广西 贵州铜仁地区;6月7日-10日大暴雨又突袭湖北、湖南、江西、黄淮及其以南地区;从7月下旬开始,暴雨及特大暴雨转向中国北方地区;7月19日山东遭受暴风雨袭击;7月21日,陕西南部部分河流更现现千年一遇的洪峰;7月21日起东北地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持续出现大到暴雨,进入8月,情况有越来越糟的趋势,松花江堤防8月2日下午发生长度为80米的决口,而云南遭遇百年一遇大旱,6个多月没下过一滴雨,损失惨重。


气象地理战武器虽然隐蔽,但并非完全遁形,我们可以通过间接因素进行推测。尤其是其发动攻击之时间、地点的特殊性,能明显暴露出其极强的目的性,这种极强的主观目的性正是人工气象地理战与自然灾害最大的差别所在。


美国近二十多年来进行的气象地理战试验,其气象地理战技术和武器系统日臻完善,而中国近二十多年来连年巨灾,时间上为何如此巧合?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如此频繁地连年出现多种多样的巨大气象地质灾害?为何这种巨大气象地质灾害之间,缺乏有说服力的因果和关连关系?我们面对公共解读的气象地质灾害的原因,多归纳为环境破坏、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但从中国历史上的气象地质资料和灾区所处纬度、地理位置来看,许多灾害真的难以解释。


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如何解释这些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而应该换一种角度查找这种怪异气象地质灾难的根源。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不只是用来解难答疑的,更要用以保护生命、生产和国防安全。


(1)异常的干旱与洪涝灾害

以近些年来西南地区连续发生的大旱为例,西南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丰水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和军事战略要地,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曾是中国的生命线,西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国生产和国防安全致关重要。美国就是瞄准这一点,多次对中国西南发动气象地理战,使中国西南地区在近些年连年爆发严重的干旱,使当地生产发展和国防战备建设蒙受重大损失。


2010年春季,本是鲜花早开的西南五省市,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出现有气象资料以來的首次最严重大旱。大河断流,水库干涸,农田龟裂,赤地千里。受灾面积达一亿一千余万亩,受灾人口逾六千万,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三百五十亿,干旱严重的程度史上罕见。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报告披露,仅2010年西南地区因气象灾害导致西南五省区市除四川之外,至少有218万人返贫,经济损失超350亿元。以云南为例,2010年秋冬季节的干旱,导致云南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除了两百多万人因旱返贫外,西南地区还有一千六百多万人的贫困程度加深。旱灾发生后,各方面都在找原因,但至今没有定论。


西南从来都是雨量丰沛之地,每年来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都早早给西南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况且对比与中国西南地区接壤的越南、缅甸和中国藏南及印度北部等地雨量充沛,从卫星图上可见,中国一边旱得一片枯黄,而另一边却植物茂密、郁郁葱葱。这是为什么?从巨灾的极度异常、在一个国家的发生频度、国外地球物理等高科技和气象武器的发展、国际政治以及中国的国际环境等诸方面分析,我们也决不能排除气象战这一极有可能的人为原因。


西南地区近些年的异常天气还有一个极为异常的特点,就是严重的干旱之后紧接着就是严重的洪涝,干旱与洪涝天气的交替似乎连中间的过渡都不存在。这种交替发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灾害气象,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的人为操控因素——美国的气象地理战在作祟。


中国西南输水、气流的上游是东印度洋、孟加拉湾海域及周边地区,这些地区正是适合基地式或船舰移动式电磁武器发起攻击的位置。而美军在新加坡和印度洋拥有军事基地,美军的舰船经常在附近活动,特别是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有专门针对中国的电子战系统。另外,2008年春运期间,几乎切断我国南北交通的暴雪冻雨,显示在卫星云图上的一股可疑的窄带冲击气流,就发自孟加拉湾。


(2)神秘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

2008年台独势力猖獗,台海局势紧张,解放军为此做好了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如果解放军发动突然袭击,极有可能是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机。据有关人士分析,“南方正是对台作战的备战区域,尤其湖南是进攻台湾的重要的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美国在轨侦察卫星的盲区,解放军如果将主力部队秘密集结在湖南,可以躲过美国侦察卫星的监视,通过铁路从湖南向福建前线调兵只需几个小时,能达成攻台的突然性。安徽省是进攻台湾的侧翼,也是对台实施空袭的重要空军基地所在地。贵州省是中国很重要的水电大省,这里供出电力本可以支援南方好几个省”。因此,湖南、安徽、贵州等地是对台作战的重要支援基地。然而,在中国对台斗争准备最关键的时刻,2008年1月,贵州,湖南,湖北,安徽,广西,江苏,广东北部等地发生了历史极为罕见的奇特冰灾。在这场奇特的冰雪袭击下,湖南、安徽等地交通陷入瘫痪,贵州省电力设施基本上也陷入瘫痪。这次冰雪袭击反常的地方在于时令异常,春节前后气候已转暖,连寒冷的北方地区都没出现大范围高强度的雨雪天气,为什么早已春暖花开的南方诸省却发生严重的冻雨灾害?况且正是大陆对台作战最关键的湖南、安徽、贵州三个省份都陷入冻雨灾害之中?这极有可能是美国选择在这个关键节点对中国发动的气象战,使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几尽瘫痪,让中国政府和军队陷于救灾事务中,导致后勤备战工作陷入瘫痪,无力对台动武。


对于这次极其奇怪的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学界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一个在赤道上生成的气旋惹的祸,气象专家称之为拉尼娜气候特征。“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因为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造成北方强寒潮和南方的大范围冻雨。据分析中国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也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的降水。


可是,为什么东太平洋的水温会反常地下降呢?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无法给出解释。


2003年10月,美国国防部出资10 万美元,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完成了一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其中预测“中国南部地区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十年的特大干旱”,随后中国历来雨量丰沛的西南各省在春夏时节接连发生严重的干旱。这是巧合?是预测?还是预谋?


以美国的气象战技术,通过在靠近中国的国际水域或赤道播撒化学药剂,从而干扰气旋和气流,制造异常气流影响中国的气象变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


(3)汶川大地震存在许多疑点

南方冰灾之后,紧接着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则更显现出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性。5月12日正是距88奥运前88天,奥运会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尾声,赛前的各项准备测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此次大地震极大牵扯了中国高层的精力,但这次地震也证实了中国党政军民迎接灾难和突发事件挑战的能力。


从5·12大地震来看,震中在绵阳北的汶川、北川一带,这里正是中国国防工业的核心基地,不但是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基地,而且是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这里还拥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风洞群。在绵阳西北一带的群山中到处是中国在60年代三线建设以来建成的秘密研究中心和战略储备库,这里集中了中国最尖端的技术和最优秀的人才,是确保中国对美战略威慑的核心区,是中国国防安全的命脉所在。


2008年5月12日,美联社在《武器专家称中国正在大规模增强核武库》的报道中,援引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主任Bates Gill的话说,“中国近来升级了其核武库,使其核武器的打击精度和机动性能得到提升,此外,导弹燃料从液体改为固体,作战反应时间也大为缩短,恐将给未来的军控带来问题。”然而,就在这个报道发布的当天,四川绵阳就遭到了毁灭性的地震打击。


5·12大地震的发生有许多疑点:

一是如此大的地震竟然事前毫无征兆?在经历唐山、刑台大地震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发展,中国的地震检测技术和预警机制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并曾准确地预报了海城地震。面对5·12如此强烈的大地震,中国竟毫无察觉。尤其根据中国地震专家的说法,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的碰撞可能只是一个诱因,引发汶川地震的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层,是欧亚板块内部的问题。即便是诱因发于青藏高原这样深厚的地层,如此大规模的地震,突然爆发,震前竟毫无异象和预兆,这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如果这是一次正常的地震,地震测量仪器应该有感觉的。


二是为什么此前美国对四川西部从事了长期的地震研究?自1991年以来,美国一直在四川川西地区进行地震研究,得到了中国地震科研机构的大力配合,使美国详细掌握了川西地震断裂带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然而,美国的研究没能给中国提供任何与预测此次地震有关的参考资料......那美国对中国四川进行长期的地震研究目的是什么?这似乎太具有讽刺意味了,我国国境内的地震科研机构竟可能不自觉地做了美国的对中国实施气象地理战的帮手。


三是为什么美国对5·12大地震的研究闪烁其辞?一向自称是美国特工的平可夫透露,美国在中国四川5·12大地震后第一时间不是向中国伸以援手,而是在做此次地震对中国军工基地和核工业基地攻击效果的研究。如果美国与5·12大地震毫无干系,美国用“攻击效果”显然用辞不当,这句话是战术毁伤效果评估。美国这不是故意在引火烧身吗?美国的嚣张中还隐含了一层更为可怕的意思:美国已掌握了毁灭中国核威慑力的手段,所以美国不怕引起中国怀疑。


四是5·12大地震后为什么许多在当地旅游观光的外国人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美、日等国人也以新闻报道和援助的名义在舆论的掩护下拥向四川?这些美、日间谍到中国的震区去是要看什么?据事后研究分析,5·12 大地震的真正发力点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这里正是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中心。在印度南部和中部有一个声波加速和收集放大装置。这里诱发了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云南、新疆等地的一系列地震。


(4)中国奇怪的雾霾

还有在中国时常爆发的雾霾,虽然科学家将雾霾频发归结于燃煤、汽车尾气等原因,但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这种雾霾出现的规模、时间、浓度变化没有多少规律可循。


如果雾霾是由燃煤和汽车尾气造成,那么依目前燃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和中国汽车保有量连年增加的情况下,雾霾的存在及其浓度应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常态数值,不会有大的波动。然而据观察,在风少而小的夏季,雾霾出现的时间、浓度常出现较大的变动。


同样是无风的天气,昨天还是晴空万里,第二天早晨就雾霾沉沉,第三天雾霾又会突然消失,并且雾霾的覆盖范围时大时小。城市及其周边出现雾霾尚可理解,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出现浓重的雾霾,给人的直觉就是有人为操控的因素。


最为不可思议的是,2014年初发生在中国东部的大规模雾霾,波及143万平方公里,是朝鲜半岛的7倍之大。这么巨大规模的雾霾从何而来?正常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雾霾应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为什么事先没有一点征兆?单纯的污染和无风根本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中国的许多气象专家也根本说不清这些雾霾到底从何而来,但是据美国一部专门针对美国进行大气实验的纪录片揭露,美军曾在美国本土阿肯色州等地进行过长时间、大规模的播撒化学制剂实验,所使用的工具就是飞机。在纪录片:《WHAT IN THE WORLD ARE THEY SPRAYING?》(他们到底在天空喷些什么?)中,福克斯31新闻在线男女主播讲:


“现在政府正在使用大量化学药剂来控制和改善气候。天空中有不寻常的飞机,其实就装载着化学药剂,据人们说政府官员在飞机上喷洒化学药剂来改善和控制气候,并在天空留下了痕迹。起初人们还以为是航迹云,结果证明是化学凝结尾。”


以前,我们也曾看到过天空中的飞机拖着的“尾巴”有长有短,但并不知其中的奥妙。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相当震惊,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航迹云与化学凝结尾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别,普通的“喷射凝结尾”(Contrail)是飞机翅膀下面的喷射引擎在高空中喷出的热气,与大气中的冷空气相遇,产生的凝结水气,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从大气中消失,只在飞机后面一小段距离内能看到。即便受空气干湿度影响,但最长的消失时间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化学凝结尾”(Central)则是由人故意利用飞机喷撒化学及金属混合物形成,可在飞机飞过之后持续数小时之久,并慢慢扩散开来,形成雾霭。不知情的普通民众很容易将“化学凝结尾”与“喷射凝结尾”相混淆。


“化学凝结尾”的成分可能包括砷、砒霜、金、铅、汞、银、铀、锌、铝、锶、钡等重金属,还有炭疽、肺炎等细菌,氯化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霉菌与真菌、病毒、疫苗、镇静剂等等;而“喷射凝结尾”成分主要是水蒸气遇冷空气凝结成的微小水滴、冰晶。


美国早期在本土进行的空气喷洒实验曾被当地民众发觉,他们对美军这一行为提出强烈质疑。在美国的天气网络直播10频道中,播音员讲:


“天空中的痕迹不是雨、不是雪,信不信由你,这就是军用飞机在抛掷谷壳、小块带磁性的铝片,有时是聚酯薄膜带(表层涂有铝的大小不等的玻璃纤维)、塑料制品甚至是金属纸制品,目的是干扰雷达。这是在演习,虽然现在官方不承认此事,但是凭我多年在海军陆战队的经验,我现在告诉你真相——抛洒这些东西让其飘落到大气层中,有些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降落。”


美国的新闻发言人称:

“我们实施'地球工程’就是为了大规模干预地球系统”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科学技术顾问约翰·霍尔德伦在一次采访中不小心透露:


“美国政府已采取多种方案来实施‘地球工程',典型的例子就是发射反射粒子到地球轨道上,而喷洒的这些东西就是铝。在平流层中铝的变化有待证实,问题在于铝跟小颗粒的硫磺一样。”


因此,民众对美军的试验强烈反对。2011年10月3日至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聚集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AAAR(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论坛,主题就是“地球工程”。论坛演讲包括“空气质量建模 (Air Quality Modeling)”、“健康差异(Health Disparities)”、“大量空气微粒污染(Ambient Air Particle Pollution)”、以及一个对大多数知悉化学凝结尾“地球工程"问题的人具有特别吸引力的领域“悬浮微粒气溶胶、云朵、及降雨( Aerosols,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然而与会的记者反映,会议上,他们很明显是在为对环境造成的非常严重的影响找各种合理解释,但事实是越描越黑,美军及政府的说法无法说服民众,更无法说服世界。在新西兰议会网络直播中,新西兰议长发言称:


“美国政府正在秘密使用喷气式飞机大面积喷洒铝、钡、锶等化学物质,为的是减少全球人口,动机就是单一世界政府”。


美军尚可在美国本土对美国民众进行这样的实验,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美军或美国不会在中国大陆对中国人进行类似的实验?


据一些经常乘飞机往返中美的人士透露,美国的客机在升空后曾严禁乘客打开舷窗,这是否是怕乘客看到飞机喷洒化学制剂所形成的化学凝结尾呢?中国有无专门对穿越中国领空的外国飞机进行监视的机构和部门?如果没有,面对如此恶毒的美国气象战手段,中国情何以堪。


面对美国对中国发动的或明或暗的气象战,中国的领空安全绝不是别人侵入不侵入、扔不扔炸弹的问题,中国的大气质量安全也应是当代中国空防安全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接连不断发生的异常气象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灾害的种类非常多。除了火山以外,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国都存在,包括洪涝灾害、干旱、冰灾以及地震、台风、沙尘暴、雾霾等;


二是分布的地域非常广。在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的人口均受到地震、洪涝、海洋等灾害的威胁,90%以上的城市频繁遭受雾霾干扰;


三是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一些主要的气候灾害,尤其是区域性的洪涝灾害和局部干旱非常严重,基本上每年都会在多地发生,而雾霾更是成了中国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是灾害的损失非常严重;

五是中国的这些所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与美国二十多年来气象地理战技术手段的日瑧完善非常“巧合”地同步。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南方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北方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


华北地区是中国农业主产区,又是中国的行政中心、北方的经济中心,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2015年春夏,华北地区连续遭遇百年难遇的严重干旱。从开春以来,华北中南部主要产粮区居然没有一场有效降雨,农作物大面积干旱。特别是夏播后,接近三个月都没有发生有效降雨,凡是无水灌溉的农田,农作物大面积旱死。历来盛夏时节是华北地区主要降水季,而这样的干旱极为罕见。2015年5、6月份,华北地区曾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阴云天气,但是始终不能形成有规模的有效降雨,这可能与来自北方极地冷气流减少有关,而美国通过其在阿拉斯加州和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建立的“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则可以控制北极大气环流。因此,这场干旱极有可能与2015年初以来美国介入中国南海问题有关,是美国因在南海不能有效遏制中国,而对中国实施的气象战报复手段。


近年来,几乎每年在中国多地暴雨与干旱交替出现,并且常在春耕需要雨水的季节出现严重干旱,在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出现洪涝灾害。如此大规模的极端天气频繁造访中国大陆,如此会“挑选时机”,极不正常!有消息说,这有可能就是美国在试验新式的气象武器,令我们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气象地理战因素。


据有关资料:俄罗斯《真理报》2011年8月7日刊发了俄罗斯退役将军、气象武器研究专家亚历山大的分析说:


“自2007年美国发动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中国政府人为造成一枝独秀的假繁荣现象,自动掉进了美国设下的陷阱里,结果造成美国军方对中国遏制的急切心态。为了不使中国在美国经济萧条时一枝独秀,赶超美国,美国自非典、禽流感后又开始对中国频频使用气象武器,致使中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年南方寒潮,2010年初西南旱灾,2010年洪水泛滥。同时,参照缅甸2008年海啸地震,巴基斯坦2010年的特大洪灾(据说是美国驻阿富汗部队对喜马拉雅山进行核热照射,以致不光中国、巴基斯坦,甚至连其盟友印度也发生洪灾),再加上俄国的莫斯科近郊及其它地区特大火灾,不难看出,最近美国的盟国基本平安无事,而美国的对手及敌人都遭到了美国气象武器的无情打击,以致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惨无人道。”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