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读闲书

2020-12-12

关注

读闲书

  • 什么是闲书?

  • 读闲书的好处?

  • 如何读闲书,如何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梁文道



#什么是闲书? 


可能在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眼里,所有和提高成绩没有直接联系的书籍,都是闲书;在刚刚入职的行业新人眼里,所有和升职加薪无关的书籍,都是闲书;在冲刺CFA/CPA证书的金融从业者眼里,所有和考证无关的书籍,都是闲书。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闲书的定义皆不相同。何况在学校期间老师口中的闲书,在工作之后亦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了行业中的必读书。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短期内被定义为“无用”的书籍都能被称为闲书。



#读闲书的好处 


既然在短期内“无用”,那读闲书在长期看来是不是也是毫无用处的呢?我们可以以几个我切身经历过的小例子作为切入点来讨论。


中学时期我的学校校风宽松,但无奈地处城郊,接触不到城内的花花世界。因此我把课余的时间都花在学校图书馆内,只要稍微有点兴趣的内容我都会浏览一番:从地理探索到人物传记,从经济学原理到艺术鉴赏,从西方科幻小说到东亚志怪小说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只要有个字印在纸上并装订成册我就会翻开看。


当然在年少时期,除了上课做题之外,如果不沉迷游戏机或者恋爱或者整日在球场上厮混,必定会有大量整段的空闲时间来利用。如果有人说在学生时期没有时间读书,那往往就是她/他有比读书更乐意做的事,时间太紧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


对当时的我来说,读闲书除了消磨时间,毫无用处。看了大半本关于巴塔哥尼亚高原上风土人情的传记小说,亦或是阅读整卷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运用,对于中学时期的课堂成绩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这些内容和中学学习的教学大纲完全没有交集。


在参加我们学校各式各样课外活动的时候,广泛阅读所提供的背景知识就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优势: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时候,我对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了解,使得我可以在接到指定国家之后就直接跳过前期的调研直接准备议题;学校艺术节英语节的节目中,我可以把古希腊文化中对于戏剧编排的技巧融合到现代的音乐剧中;科技节中的桥梁模型搭建大赛中,我可以借鉴世界范围内的桥梁结构优缺点,对应分析材料,并应用到我们最后的模型中。



#对国际学校的同学来说,

读闲书必不可少


特别是对进入了国际课程体系的学生来说,广泛阅读着实能提供巨大的助力。SAT托福的阅读文章中有大量的学术和课外拓展的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有一个特别难的阅读题,是有关生态圈二号(Biosphere 2)的发展历程,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艰深晦涩的生态学实验方法和生态圈二号穹顶的内部工程建设方面的内容,许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苦不堪言。不过在一两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整本关于建造生态圈二号的科普书,了解了这个项目的初始目标和建造过程,以及最后整个项目在工程、管理、理念方面的失败原因。因此相关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课题,相对于其他人,我完成这套阅读题就显得非常游刃有余。


另外在国际教育体系(比如A-Level或者AP体系)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理解过程中,非常考验读者的背景知识积淀。比如最近我阅读过的一篇关于美国著名棒球手卢·格里克(Lou Gehrig)的告别演讲,里面提到了渐冻人症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和特别的历史年代1939年。


如果要基于这篇文章来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那就要对193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美国的社会问题有一个笼统的理解。此时是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的末期,美国社会勉强摆脱了自胡佛政府以来的经济衰退的泥潭,又被自欧洲和远东以来迫在眉睫的战争压力所侵袭。同时也要了解ALS这一疾病的粗略情况,患者的神经系统会渐渐萎缩,特别是控制骨骼肌的神经元,肌肉随之逐渐衰弱以至于萎缩,最后三到五年内就会有发音、吞咽以及呼吸上的障碍。


△ The New Deal 罗斯福新政


△ ALS 渐冻人症


由此可见,ALS对运动员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个多么毁灭性的打击。另外在演讲中也提到了的卢的队友、伙伴和对手们,读者也应该对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运作形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如果不了解这三个领域迥异的大背景,那就不能了解卢·格里克的演讲对他的听众来说是多么鼓舞人心,那关于这篇文章的小论文也就无从入手。说实话,传统课堂绝无提供这些信息的可能,那就要求大家在课外自己的时间内多做积累。


△ Lou Gehrig 美国著名棒球手卢·格里克



#如何读? 


如果要避免消遣型走马观花一般的阅读体验,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就要留下一些东西。


No.1

最首要的就是要做好摘抄,记下出彩的段落,如果能从这些摘抄想到什么,即使是碎片化的随想,也要马上记下来,好的想法往往转瞬即逝。这也就是“把书读厚”的一项重要的步骤,记下来分析,研讨;之后就是“把书读薄”,把他人的理论和想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路,总结,归纳,以至于最后成为自己的精神养料。


No.2

其次就是要从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目的的阅读。阅读闲书的初始目的往往只是为了消遣,试图在阅读的广度上有所拓展。但是如何把消遣进一步提升,系统化地了解一个领域呢?那就要从作者的教育背景、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来入手。阅读时,不仅要跟着作者的写作脉络,还要开发出自己的,从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阅读客观主义(Objectivism)哲学家安·兰德所著小说《源泉》时,就要考虑到她的出生和写作背景,以及她的个人经历如何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她的哲学倾向。出生在苏联的她为何鼓励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这本书中她所推崇的“理性的私利”和“彻底自由的资本主义”都分别代表了什么?为何她在几乎每一个场合批判康德的哲学?


带着这些疑问来做拓展阅读和阅读后的思考,那等于说不仅仅读了这一本书,而是吸收了客观主义哲学相关的这一整个体系的信息。


No.3

与此同时,不应该过分迷信作者的权威,要时刻保持半信半疑的审视眼光。作者在逻辑上是不是自我矛盾?罗列的各项“事实”是不是和客观现实有出入?在论述的某些方面作者是不是避重就轻,只阐述了有利于自身研究的内容,而夸大了其他人观点中的缺点?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在文中所呈现的内容总是利己的,如何揭开作者在逻辑和语言上散布的重重帷幕,摸清作者底层核心所想表达的观点,这也非常考验读者的阅读功底。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品味,从而甄别哪些是好文章。



我们北美芝士特别推出了一份书单,跨度很大,从社科专著到文学经典到漫画图册到科学奇幻作品,纪实和虚构皆有涉猎。



《断舍离》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现下选择性太多了,需要适时舍弃对物质的迷恋,整理物品的过程其实也是了解自己、释放自己的过程。


《乡下人的悲歌》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 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金枝》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整本书讲的就是关于巫术与宗教的起源。所涉及的文明、国度非常广泛,包括中国传统巫术,世界各地不同的信仰体系等等。作者文笔非常精炼,逻辑清晰。如果从学术的角度去阅读,会非常轻松;从猎奇的角度去读,会觉得充满趣味。


《乡土中国》


费孝通教授的中国社会学巨著,虽然篇幅非常短,2.3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其内容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乡村血液里的“土”与“根”,经典的一章“差序格局”放在现代社会,都能完美阐释许多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记述了传统礼俗文化、血缘等内容。费老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出生于古巴哈瓦那,之后随父母移居意大利。他的作品以离奇和幻想的寓言为奠基,深度分析了在现代社会中异化的更深层次含义。作为一个敏感的作家,卡尔维诺深感异化的残酷,但他笔下的异化的现代人,己经走进了“文明的城堡”,却依然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依然如此孤独,甚至怀疑起了自身的存在。“城堡”成为逃不出的壁垒,在对社会体制的否定上,卡尔维诺走得更远。


《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


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


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只属于自己的城市。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文豪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卢俊在他生命最后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它不仅是身体的漫步、心灵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学的漫步,它迸发出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个卑污的灵魂。在一代大师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中,卢梭在文章中坦然地对自己、对朋友、对所有的事物发出诘问,切实地做到了他许下的箴言——“我的一生都要追求真理”。


《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黑客与画家》


本书是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 的文集,主要介绍黑客即优秀程序员的爱好和动机,讨论黑客成长、黑客对世界的贡献以及编程语言和黑客工作方法等所有对计算机时代感兴趣的人的一些话题。书中的内容不但有助于了解计算机编程的本质、互联网行业的规则,还会帮助读者了解我们这个时代,迫使读者独立思考。


本书适合所有程序员和互联网创业者,也适合一切对计算机行业感兴趣的读者。


《铁鼠之槛》


京极夏彦,1963年3月26日出生于北海道小樽。日本最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推理小说家。京极夏彦极其喜欢玄学。在他的小说里,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别的知识,《铁鼠之槛》是发生在寺庙中一群僧人之中的谋杀案,其中夹杂了历史、禅学等诸多知识。


所谓“暴风雪山庄”,是一种在推理作品中常用的模式,即一群人被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无法逃离,而故事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


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斯蒂芬·金的《迷雾》,它们都是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铁鼠之槛》就是一本日本版的《无人生还》。


《沙丘》


《沙丘》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传奇代表作。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这个所有科幻小说榜单上都会出现的巨作中,你可以找到英雄的成长、家族的兴衰、宗教的冲突、异星上以世纪为跨度的地表改造工程、遥远未来政治体系的崩溃和重建,以及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


全系列文本中作者尽力解构英雄、解构救世主,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富有俯瞰全貌的雄美。


剑风传奇


作者是传奇漫画家三浦健太郎,自1990年开始连载以来已经过了30年,舞台为以中世纪欧洲为蓝本的“剑与魔法世界”。战乱不休,死人盈野。描绘身背长度超越自身大剑的剑士格斯复仇之旅的黑暗幻想故事。书名“ベルセルク”来自北欧神话中的狂战士Berserk。剑风的悲剧是俄狄浦斯式的,即人无法摆脱命运强加的残酷,但可以毫不畏惧地反抗。


这也恰是剑风的主题——挣扎、不断地挣扎向命运的不公发起挑战。主人公不是超人,在你危险的时候飞过来救你,他会告诉你他不想帮你,他不知道明天会在哪,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他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再不站起来,你就真的死了。他只明白这句话,所以他坚持到了现在。


《灌篮高手》


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影响了一生的神作。不需要简介,只要响起《好想大声说爱你》这一个片头曲,所有人都会瞬间泪流满面。灌篮高手告诉我们的,应该就是,在认清生活本来的面目后,依然选择去拥抱、去奋斗、去热爱。


《十万个为什么》


科普必读。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英語:The Kite Runner,又译“追风筝的孩子”)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小说于2003年由河源出版社在美国出版,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来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富人区的普什图少年阿米尔(Amir)和他的童年好友,父亲的哈扎拉仆人哈桑(Hassan)之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设定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君主制被推翻,苏联军事入侵,阿富汗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国,以及塔利班政权的崛起等重要事件。


作者胡赛尼认为这部小说是一个父子之间的故事,强调了小说的“家庭”层面,而这一主题也在他的后续作品中得以延续。小说前半部分的关键情节中,阿米尔未能保护哈桑免受暴力伤害,就此引出了整部小说所突出的“罪恶感”和“救赎”的主题;小说的后半部分则围绕阿米尔在二十年后的赎罪历程展开。这是一部语言纯净,但真挚感人的小说,它出人意料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有余。


基本上卡勒德·胡赛尼所有的书我都推荐,虽然你们看了可能会觉得好像都是一样的基调,但是是真的好看,看多少遍都不会后悔。


《海里有鳄鱼》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家乡遭受塔利班威胁,年仅十岁的阿富汗男孩艾纳亚被妈妈带到巴基斯坦。某天清晨醒来,妈妈不告而别,把他独自留在那里。艾纳亚惊心动魄的流浪从此开始——从巴基斯坦到伊朗、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翻山越岭横渡大海,只为寻找一处定所,不再漂泊。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认为的那些痛苦和这个十岁的孩子所遭遇的对比下,都不算事儿了。


《坏血》


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


想看精彩刺激的现实故事可以看这本,全天只吃了一顿饭看完了,整个就是一个重新认识美国和美国精英的一个过程。



不过说到底还是要各位同学主动出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毕竟书单易得,品味难寻




北美留学生网


北美留学生网留学事业部成立于2012年,是全美唯一同时获AIRC、U.S. News Global Education、ICEF、NACAC四方权威认证的留学教育服务公司。



北美留学生网留学事业部以“做最大最温暖的留学生服务平台,让我们所服务的留学生感到幸福”为使命,站在“Life-Coach”的角度来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梦想.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