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李玫瑾:从小自律的孩子,都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2021-04-27

关注

作者|安歌


6岁前的教育有多重要?这4种家庭的孩子,将来想不成功都难!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质,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意味着孩子拥有强大的动力,会更主动、更自觉。自律,也意味着孩子会更有责任感,更有自控力。


作为家长,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是最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自律并非天生,而在于父母后天的养成。


李玫瑾教授说过:6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决定了孩子人生的起点。


以下这4种家庭,最容易养出自律的孩子。



从小给孩子立规矩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把孩子的心理发育分成3个台阶,其中,6岁前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此时,父母及时给孩子立规矩,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克制,形成自律的雏形。


世界冠军刘璇曾因为对儿子规矩严格,被称作“铁血教育”,引起了很多网友争议。


在家中,刘璇立下了很多生活方面的规矩。


比如,早睡早起要严格遵守,甜食类的垃圾食品不可以碰,刷牙要认真,吐口水要绅士...



在学习和其他活动方面,刘璇同样有着精准的安排。


她把一天时间细化到了每一个小时,孩子的每项活动都有具体的时长规定。



很多人吐槽刘璇的规矩太严苛,孩子活的未免太可怜。


刘璇却解释说,孩子小时候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只有现在控制好了,以后才能有更好的身体素质。


而看似刻板的时间表,也只是记录孩子日常会做的事情,她用时间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引导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刘璇说:“完全的自由是没有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


孩子天性都是自由活泼的,没有哪一个孩子喜欢被约束。


父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在告诉孩子规则与界限,让他们从小学会克制,懂得及时地收缩自己。


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时间管理,父母的规矩都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种子。


当他们对界限越来越清晰时,这颗种子就会从“他律”内化成习惯,最终形成真正的自律。


立规矩的过程是艰难而又痛苦的。


可只有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坚定地去引导,孩子未来才可能收获更加自控的人生。


父母懂得放手的家庭


看过一期节目,有个7岁男孩特别不自觉,每次写作业都要拖拉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平时好好的孩子,一到了书桌前就开始走神,不是东摸西看,就是神游很久。


妈妈怀疑孩子专注力有问题,求助专家组。


可专家观察后却发现,妈妈才是最大的干扰源。


她总是催促孩子,隔一会就提醒孩子时间;孩子稍微发呆,她就跑过去质问,催着孩子快点写。


孩子遇到困难时,她虽然嘴里唠叨,但还是第一时间帮孩子解决......



在妈妈眼里,孩子自觉性太差,她只能跟在后面不断地催。


可事实上,正是因为妈妈的不断管束,男孩才能够“安心”拖沓起来。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自律性差,一定是因为父母做的太多了。”


所谓自律,就是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父母做的太多,成为孩子的指挥棒,孩子就会习惯性依赖父母,丧失学习管理自己的机会。


同时,父母的干涉和催促,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产生不被父母信任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产生情绪上的逆反,更难学会自律。


作为父母,其实不妨适当“懒”一点,学会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尝试为自己负责。


家庭治疗师王小骞分享过自己女儿的例子。


她说,女儿从起床到上学这段时间,她完全放手不管。女儿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吃饭、洗脸、换衣服等等。


刚开始时,女儿也是慢吞吞的,她为女儿设定了一个出门的闹钟。


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就渐渐形成了管理自己的习惯。


许多时候,我们抱怨孩子不够自律,可孩子自律的前提是,他拥有学习和训练自己的机会。


父母懂得放手,给予孩子信任,才是让孩子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舍得孩子承担后果的家庭


许多父母纳闷,为什么同样给孩子立规矩或者让他们做管理,效果却千差万别?


比如,明明跟孩子约定早睡早起,自己收拾玩具,可孩子依然散漫拖沓,不催不动。


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处理孩子行为的结果。


如果父母嘴里抱怨,行为却对孩子妥协,孩子自然可以肆无忌惮。


相反,如果父母狠下心来,舍得让孩子承担后果,孩子就能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亨利·克劳德博士分享过一位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要带孩子出去逛街,出门前她给孩子安排了一些任务,约定好没做完的不可以出门。


在离开家前的15分钟,她发现二女儿纹丝不动。


于是,她对女儿说:看来你是不打算出门了,那我们只好少了你啰。


女儿气恼地大喊大叫,可她依然告诉女儿,按照约定,她要留在家里做完事情才行。


随后,这位妈妈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出门,玩的很尽心。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自律。在自律的原则中,核心是要学会承担责任。”


对孩子来说,养成自律也同样如此。


只有学会了承担,孩子才不会懒散和逃避,愿意发自内心地约束自己。


这种责任感不是凭空而生,也并非父母强加的结果。它是孩子体验到行为的后果时,自然地生长出来的。


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头,体验自己抉择的后果,孩子才能真正为自己负起责来。


父母以身作则的家庭


疫情期间,有张特殊的家长会照片,令很多人敬佩不已。


寒冷的天气,黑暗中的一小方亮光,这位父亲捧着手机聚精会神,就这么蹲了一个多小时。



据了解,当晚学校要开家长会,但是家里来了客人,两口子送别时才发现家长会已经开始了。


父亲怕错过重要信息,于是就蹲在电线杆下完成了这次家长会。


孩子的老师特别感动,却也并不意外:“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家孩子平时上网课就属于特别认真那种。”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指出:在七岁前,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标尺。


那些优秀、自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在同样优秀、自律的父母。


作为父母,只有先管得住自己,才有可能管得住孩子。否则,所有的教育和引导,都是徒劳无功的。


想起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身份刚公布时,很多人揣测他的家庭背景。


可杨晨煜的母亲却说,孩子只是普通家庭,培养的方法不过是在适合的时机,帮助孩子养成习惯而已。


杨妈妈说,养成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你得时时监督。但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自己拿个手机,把孩子丢在那里就可以。



爱好手机的父母,养不出爱好阅读的孩子;


作息混乱的父母,养不出规律生活的孩子。


家庭是一方土壤,父母是孩子行为的导师,孩子的所有问题,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与其苛责孩子的不自律,不如先成为一个懂得自律的父母。


当父母以身作则,这种氛围就会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孩子,唤醒孩子心中的自律。


乔布斯说:“自由从自信而来,自信从自律而来。″


自律的孩子,拥有对自己的把控能力,懂得适时地做恰当的事,内心笃定,很少迷茫。


自律看似是约束,实际是帮助孩子获得更加自由的未来。


给孩子立规矩,孩子就会明白行为的界限,知道该为与不为;

 

放手让孩子尝试,孩子才能学习自我管理,懂得安排生活;


舍得让孩子承担,孩子就会明白选择和结果,开始理解了责任。


自律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来自父母的引导,更来自孩子日复一日的坚持。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帮助他养成自律,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