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一起艺术 为孩子艺术成长护航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一起艺术
1
现在学画的孩子的确不少,但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画究竟该学什么?怎样学?什么是对的方向什么是错误的道路?这些问题上基本上是糊里糊涂不明所以的。
很多家长会说,反正我们也不懂,也没指望孩子成名成家,市面上培训班那么多,给孩子报一个班学着不就完了?
很多老师也会说,哪有那么复杂,我好歹也专业院校毕业,好歹也正经学过几年画画,虽说当不了画家,但教教孩子还不是手到擒来、绰绰有余吗?
的确,如果从“教”这个角度说,让孩子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一点,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熟练到熟练,只要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你要教的孩子高,就可以胜任。甚至,大一点的孩子都可以教小一点的孩子。
其实,可以看出,这种逻辑是施教者把自己高出于被教者的知识技能往下传递给被教者。
一个教,一个学,表面看,这似乎没啥问题。
语文、数学、外语、钢琴、舞蹈等等普遍学科都是这样的方式。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上述这些科目都是以教授和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主的。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具有普遍的共性和规律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的是记住并掌握,不需要更多质疑和发挥,因为它们的答案是一样的,标准化是这些学科的显著特征。
正因为绝大多数类型的教与学的方式都是上述这种,我们也就非常习惯地认为美术学习也是同样的方式。
但,如果美术学习尤其是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像上述方式一样的话,可能就要走到误区了!
因为,美术学习可以说是这么多学科中非常另类的存在了!
首先,美术总体来讲是更强调个体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差异化的非标准化学习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界定对错好坏。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时期的底层发展阶段、少年时期到大学时期的专业进阶学习阶段,自由创作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不像其他学科,这三个阶段并不是逐渐累积进阶式的关系,而应是各成系统,有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关系。
尤其是四五岁到十一二岁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方。它与少年之后的美术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两个系统,因此,其逻辑也不同。
首先,儿童阶段的美术学习和教育不应是在空白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新建一套概念和知识技能。
因为,大量实践证明,在画画这件事上,孩子是天生自带体系的。也可以说画画是天生依附在孩子体内的一项潜能。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根本没被教过,也没刻意学过,但往往可以画出很有意思的形象和丰富的故事场景表现。
也就是说,孩子时期的画画更依赖于直觉感受和思维想象。而这两样东西显然不是教出来的。
因此,针对这种特点,对儿童的美术教育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基于儿童自身特点基础上的开发引导,而不是新建或打掉孩子已有特色的重建。
孩子到十二三岁以后,进入到更多理性的知识技能学习阶段,是进入到另一个知识技能递进的纵向进阶系统,也可以算是进入到重建的阶段。
当然,大部分孩子到了这个时期也就告别了画笔,给儿童时期的美术学习画上了句号。
总结来说,十二三岁以后的美术学习更加偏重知识技能的理性学习,需要学和需要教的地方更多,也就是外在的新的东西更多。
四五岁到十一二岁阶段的美术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基于孩子自身直觉感受和思维想象的感性学习,内在的自有的东西更多,需要教的地方更少。
2
孩子早期的学习过程应该先有足够的感知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是充分的主体,老师只能作为辅助者或陪伴者,而不能成为领跑者。
也因此,有些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过早地教他们什么,而是让孩子有一段自我发展的过程。
单从学习美术的知识技能这个角度说,孩子十一二岁以后开始学也不晚。有不少孩子初中以后甚至高一高二才开始学美术,照样也考上了专业院校甚至美术学院。
但是,话说回来,那是否说孩子十一二岁之前没必要学美术了?
当然不是,儿童时期非但要学美术,而且美术学习对孩子非常重要。只是,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有根本的不同。
可以这么说,理性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对儿童时期的美术发展不重要,而感性化的直觉感受的培养和丰富的思维想象表达却是对儿童的素养发展极其重要。
因为知识技能在十二三岁后都容易解决,而感受和思维想象等在孩子趋于理性固化后却再难培养了!
您可能疑惑了,你说的这些思维啦、感受啦、表达啦虚了吧唧,似乎没有一样是能教的啊!孩子咋学啊?
是啊!这些东西的确是教不了的,因为教,是要教你给他的知识或技能,而这些东西是孩子自身已经存在的,需要的是疏导、激发与培养。需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可以进行想象和表达的方法以及可以实现他们表达意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比如,孩子爱画画更多是希望通过画画来表达和叙说,孩子的画也往往是有故事性的创作。因此,家长或老师需要的是引导孩子进入到一个具体表达情境,给他们足够的自我表达空间,在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具体指导解决。
这就是导,而不是教。
那您又会有疑问:那画故事也好,画情景也好,总是要画形象吧?那我总得先教孩子怎么画形象吧?
其实,这点也不用担心,孩子都会自发的感受和创造形象,比如三四岁时期的蝌蚪形状的人和五六岁时期的火柴人都是孩子自发形成的对人物形象的概念总结。
也就是说,孩子是可以自我感受和认知后形成自己对形象的描述和表达的。这种形象尽管在大人看起来显得简单幼稚,但却是孩子真实的能把握住的感觉,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也是具有孩子自身的趣味美感的。
感知感受能力一定是源于孩子自身的,需要他们在自我发展中有意识形成。在这个时期,老师或家长的任务就是运用恰当的形式和手段去引导激发他们潜在的感知能力,需要教的是让孩子认知感知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比如人物的动作规律等,而不是教一个完整的形象画法答案。
比如,很多孩子画人物速写写生,往往画的非常生动有趣,而且很多细节表现也特别具体,而速写其实是不需要教什么,也教不了太多东西的。孩子完全是靠直觉感受来画出来的。
因此说,孩子这个时期的美术学习总体是处在自我特色基础上的感性学习期,所谓的教与学一定不能是无视孩子自身特色的重建式学习。
然而,无论是家长的认知里还是培训机构的教学中,这种重建式学习无处不在。
比较典型的一是简笔画的教育方式,其实简笔画本身并没错,孩子的画本身都是简笔画,孩子自己感受创造出的简笔画形象没问题,也很可爱。
但我们教学中的简笔画都是成人化公式化的一种简笔画模式,教给孩子的是统一的模式和概念,教给他们一些固有的知识和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教法等于直接把简单的答案给了孩子,孩子一旦习惯这种方先使他们失去了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再有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过早学素描,素描比起简笔画学习看起来似乎更复杂更专业,但也是同样问题,素描学习更是偏重理性和技能的学习,枯燥先不说,其需要的理性知识与理解和孩子这阶段的发展认知根本不匹配,强行学习的结果就是,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孩子该有的鲜活直觉感受和自有的想象表达能力。
诸如此类用理性化、知识化、概念化的重建知识覆盖孩子原有特质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
把丰富的感性学习变成简单的理性学习,过多灌输太多知识性东西,事实上会妨碍孩子感知和思维的发展。
对于自然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美术活动正是建立培养他们感知、感受、判断、思维的方式,很多时候需要在实践的感受体验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和感受、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美术在很多方面并没有一种确定的答案或是应该怎么样的标准,具有不同的可能性。因而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过多提前设置了模式和标准,就不可能出现多种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强调尊重孩子自身原发的特征,并不是说不需要教,而是要知道哪些需要教,哪些需要导?而且教的内容的多少比例是和孩子年龄和理性能力成正比的。
现实来看,就像城市建设,推倒重建或新建要比在原有基础上保护开发要容易得多。
教知识、教公式、教简单的技能这些重建工作更容易见效果,能马上看到由一到二的所谓进步。而培养感受和内在能力素养则很难马上看到成效。
教,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能做到,而导却并不容易。
因为,导,更需要耐心的引导陪伴,需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需要更宽广深厚的美术和相关知识素养。
总的来说,儿童阶段的美术发展有其非常独特的特殊性,和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并不一致,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方向上就特别容易出现偏差。
这些年,我不断写一些文章也就只有一个目的:让更多人正确认识儿童的美术。
老潘(潘利国),中央美院硕士毕业,
中央美院的任课教师,
资深儿童美术教育专家
一个教了二十多年绘画的美术教师,
愿意把他多年的心得体会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们一起艺术!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