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调整中高考“指挥棒”或许能有出路

2021-07-02

关注


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调整中高考“指挥棒”或许能有出路

王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志明和崔玉英、邢善萍、雷春美、陈义兴、湛如、曹晖等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该提案戳中了社会的“痛点”,由此引发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热议。

给中小学生减负已经讲了20多年,教育部门也不断实践了20多年的“减负”,国家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问题就是减不下来,或者说未能实现根本性的减负。吴志明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指挥棒。多年来,国家的教育资源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还是有限的,还特别不均衡,家长和孩子都想考取名校,或者都想考取达标学校,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只能靠考试分数来筛选。

吴志明委员对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分析,可谓戳中了问题的要害,笔者深表赞同。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中考、高考就必然会按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选拔、筛选。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为了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接受优质教育,就只能想方设法让其考高分,如此层层加码,学生负担岂有不重之理?

有人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要有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只要按分数对学生进行层层筛选制度不变,无论出台多少文件、无论学校怎样压缩学生的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学生的负担永远也不会减不下来。从目前形势看,这一说法并非毫无道理。

既然短期内无法改变中考、高考的选拔性质,难道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真的减不下来?既然中高考仍然发挥着“指挥棒”作用,我们是否能换一个思路,调整一下这个“指挥棒”,通过转变育人理念,改变中高考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达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政绩观,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学校排名的做法,切实为学校减负。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在中小学课堂的落地生根,建立健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教育行政部门只有给校长“减负”,校长才可能给教师“减负”,教师才可能给学生“减负”,学生才可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其次,要改革中高考考试评价办法,发挥考试“指挥棒”对减负的引领作用。中高考文化课试题命制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减少死对记硬背知识的考察,严禁超纲、超标命制偏题怪题,引导教师教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具有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要本着“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探索将音体美劳等课程纳入中高考的科学方法,引导学校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吴志明等委员提出的健康第一、提高体育在中考分值的建议,有利于学校强化体育课教学,对减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再次,要着眼于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形成学校发展教师,教师发展学生的良性循环。校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评价观,通过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引导教师追求学生质量的全面提升。一个违背教育规律,机械抄、重复练的教师,虽然可能赢得暂时考试成绩的领先,但学生缺乏活力和个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样的教师教学实绩不能为优,只有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师才是一个优秀教师。为此,学校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借鉴优秀学校的课改经验,引导教师开展一场轻负高效的“课堂革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

另外,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也是减负的应有之义。在中高考选拔考试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各项“减负”措施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长看来,课外不补课等同于对孩子不负责任。当培训需求旺盛时,纵使校内减负,学生的整体负担仍不会轻下来。

因此,应破除家长唯分数、唯升学的观念,加强对课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理,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立足孩子的关注点、兴趣点,鼓励他们做喜欢做的事,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主动成长和发展。如此,孩子就可能以学为乐,乐学善学,其负担才能真正减下来。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