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三十二)
文/王营
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要想使老百姓尊敬、忠诚并且相互勉励,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你对待老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做到孝敬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你提举好人而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老百姓就会相互勉励,加倍努力了。”
感悟:本章季康子提出了施政管理的三个目标,即:让老百姓形成尊敬、忠诚和互相勉励的社会风气。孔子提出的这三条建议不仅适合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也适合于学校管理。因为每一位校长都希望自己所管理的学校教职工既尊敬校长,又互相尊重;既忠于职守,又相互勉励、积极上进。
首先,要建设相互尊重的良好校风。校长必须时时履行自己的承诺,尊重、理解、信任教职工,严肃认真地办好教职工的每一件事情。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校长凡是说过的话,一定要兑现;办不到的事情,坚决不说。同时,要尊重教职工的人格,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处,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尊重是相互的,校长尊重每一位教职工,必然会赢得他们的尊重,教职工之间也会相互尊重,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逐步形成。
蔡元培先生当北大校长时,从不让大教授去总务处领薪水,都是他代领后,穿着一尘不染的西装,亲自登门请安。助手上前轻拍门环,蔡先生站立静候。教授开门,蔡先生已在门口躬身作揖。10分钟雅叙后,蔡先生作揖离去,薪酬已由助手悄悄交给教授的家人。这样的低姿势不是低三下四的卑躬屈膝,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卑贱人格,更不是点头哈腰的虚伪做作,而是对教授的一种尊重,是一种人生修养和境界操守。
其次,校长要推已及人,做忠于职守的表率。“孝慈”要求校长要处处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由对自己父母的孝、对子女的爱,延伸到对国家的忠,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贤娣曾屡屡给自己提出“三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爱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校长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怀往往会影响全体教职工,一个忠于职守、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校长,往往会带出一支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教职工队伍。因此,校长的一言一行,对全体教职都能起到表率作用,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教职工遵守的制度,自己要首先遵守。
再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要分开层次, “举善而教不能”。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校长要充分信任他们,大胆提拔和任用他们,甚至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机遇,让那些有本事、能干事的教师走向更高的岗位,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奖掖。这样做一方面能让他们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创造性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另一方面对后进者也是一种激励和鞭挞。对于教育教学能力差的老师,校长也不要随意放弃他们,要为他们搭建成功的平台,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后来者居上,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教育者和好的教师,即校长应作为教师的教师。”具有新型教育家精神的校长,要以人格魅力和校长专业素养为基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学会信任和欣赏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引领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进步。
一所学校如果能做到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尊敬,理解信任;校长和教师都能忠于教育事业,恪尽职守,人尽其才,奋发向上,这样的学校怎么能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难道不是一所理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