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国际残疾人日 | 关注每个儿童的“特殊需求”

2021-12-03

关注


残障仅仅是人类无数多样性的一种标签。而每一个人,都可能因身份、特质被标签化,被区别对待。融合教育便是要打破对人的标签化,认可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12 月 3 日是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四肢健全,和这个日子没有关系。但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帮助残障儿童正常学习和生活,设计师们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创造了许多方便所有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ATM 存取机的发明就是一种“无障碍”办理业务的设计;教育者们打破了僵化的课程体系,发展出了依照每个儿童特性分配任务、制定合作目标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儿童的兴趣,挖掘了各项潜力。


所有人都会从公共设施的建设、社会意识的提升中受益。因此,关注残障儿童成长,关注每个儿童的独特性,便是在询问我们应当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是在关注社会里每个人幸福的可能。




提起特殊需求儿童,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视力、听力或其他肢体行为能力受损,因而需要特殊协助的儿童。很多特殊教育体系及辅助设施都是由此而来的,例如,面向视障儿童的盲文,面向听障儿童的手语,面向身体障碍儿童的轮椅通道等等。


相比起直观可见的身体障碍,“不可见”的认知障碍和心理障碍同样需要人们的帮助。这些看不见的障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多动症、自闭症,还有阅读障碍、学习障碍、沟通障碍等。这些认知障碍往往是由大脑中央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影响了儿童对语言、书写、数字或空间的感知与记忆,从而在学业上表现成了学力不足的假象。

读写障碍儿童

早些年,人们对认知障碍缺少认识,常常将认知障碍儿童斥责为“笨”或者“不听话”,这无疑加重了他们原本就已面临的学习困难。其实,针对不同的认知障碍类型,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耐心的辅助,是可以有效提升儿童学习成效的。


此外,认知障碍是由大脑神经功能变化导致的,因此,认知障碍儿童对世界的感官和理解往往与旁人不同,在合理的引导下,这种差异甚至能发展为超人的创造力。人生的广度并不仅仅由某一种能力所决定,在教育中不必长久地拘于某一个能力,而是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引导,让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天分。

你知道吗?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苹果教父乔布斯都是读写障碍人士。在他们的人生中,读写障碍并未成为人生发展的阻碍,反倒成了帮助他们在绘画、电影、科技行业有所建树的强大创造力。

• 自闭症儿童对环境中的声音、灯光、气味等因素都相当敏感。为了方便自闭症儿童观展,印第安纳波斯儿童博物馆设计了一套感官地图,标注了每个区域声音、灯光、气味的程度,让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观展路线。

• 纽约的儿童艺术博物馆会为认知障碍儿童提供免费的艺术工作坊,根据他们精细运动的状况,提供不同的工具,鼓励他们进行多样的艺术表达。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画作



在我国,每 35 个儿童之中,就有 1 个儿童在生活和教育上需要特殊辅助。这个比例并不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身影并不多见。这也反映了公众场所辅助设施的不足,为身心障碍儿童及家庭生活造成了不便,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


在我们所见的空间中,常规的无障碍设施有盲道、轮椅通道、升降电梯。然而,在很多地方,即便是这样的基本设施也是十分欠缺的,即便有,也常常流于形式或疏于管理——陡峭的轮椅通道、城市中心也稀少的地铁升降梯、途中陡然断裂或是被共享单车占领的盲道。

被共享单车占领的盲道

无障碍通道只是一个部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包含了许多方面。以无障碍博物馆空间为例,首是实体环境无障碍,这便是我们最常见的无障碍通道和其他协助行动的辅助设施;其次,还有感官无障碍,为观众提供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体验,通过多种感官来体验展览;再者,也需要实现智识无障碍,使用轻松的方式,让残障人士能了解展览内容并参与展览活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情绪与态度无障碍,在软、硬件设计上,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服务,而是一种认可与理解。

可触摸画作展墙

无障碍设计并非仅仅是为满足身心障碍人群的需要,而是为所有人提供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带着大件行李的青年、推着婴儿车的父母等等。儿童会长大成人,而成人又会逐渐老去。在人的一生中,偶然地会面临不方便的窘境,而无障碍设计便是考虑到这些可能,在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成果中体现了对每个人的关怀。

你知道吗?

• “可触摸”是儿童博物馆展览的特性之一,这恰恰解决了视障儿童无法“观展”的问题。运用多感官的信息传递方式和陈展手法,将“观展”变为“听展”、“闻展”、“触展”,甚至是“策展”与“参展”。


• 对于视障、听障人士,感官障碍除了影响了日常行动,也伴随着信息获取上的阻碍。借助无障碍辅助软件,视障人士也可以使用手机抢红包、打滴滴


• 高德地图应用推出了适用于色盲、色弱人士的地图模式,避开使用让他们不易辨认的颜色,以方便他们通过明度等差异辨别时事交通信息。

视障人士可通过语音辅助软件使用手机



提起特殊需求儿童教育,人们常常想起的便是专门的聋哑学校、盲人学校或是专门招收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学校——儿童有怎样的问题,便采取怎样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符合人们的常规方法。


但是,这样的特殊教育体系仍未解决根本问题。首先,它单独对身心障碍儿童群体进行了区分,越是缺少接触和交流,越加剧了社会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其次,它阻碍了教育方式的探索,忽视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统一套用僵化的教育形式、课程体系;再者,它忽略了家庭与社区的参与,限制了儿童成长的活动范围;最后,它阻碍了身心障碍儿童的人生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大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甚至将视障人士的未来限制在按摩师等少数而极具刻板的行业里。

关于盲人群体的电影《推拿》

传统特殊教育体系的理念是有待推敲的,在传统视角,人们所关注的是“儿童身上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而与此相反,基于社会结构的教育理论则关注“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何无法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需求?”便是怀着这样的疑问,催生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融合教育展现了一种对每个儿童独特性、差异性更加包容的教育理念,它并不狭义地区分某一儿童群体有特殊教育的需求,而是广泛地认为每一个儿童都应在教育中因自身的独特而得到特殊对待。为此,融合教育也包含了更宽广的范畴——家庭参与、社区活动、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体系。

融合教育

这种广泛性正是融合教育的优势,它认可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并帮助他们探索更多可能。而这也是融合教育体系面临的最大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实践。我们相信,这样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一些关于融合教育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还是健全儿童,或者是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融合教育的实践中得到了成长。

你知道吗?

• 融合教育面向的对象囊括了所有儿童,除了传统分类中的健全儿童残障儿童,也包括智力发育水平极高的超常儿童。在同一个班级中,教师会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阶段、特征、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在交流和沟通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为儿童提供额外的单独辅助。


• 融合教育除了能提高身心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也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而对于健全儿童而言,融合教育所提供的多种方式也增强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并在与身心障碍儿童的接触中建立良好的同情心。


• 在教师正向引导下,进行“盒子里的我”游戏,让同龄儿童相互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并以此认识自己的特殊性,也认识他人与自己的差异。还可以聊聊每一个儿童的困惑,让其他儿童一起出主意,从而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问题的观察力、感受他人的同理心


• 在融合教育体系中,通过与身心障碍儿童家庭的协作,教师的共情能力和教育技巧都能得到了提升。



在我国,约有 800 万残障儿童在就学、就医等面临诸多障碍。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都有潜力成为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但是,由于社会接纳度和教育灵活性的不足,很多人缺少这样的成长机会。说到底,残障也仅仅是人类无数多样性的一种标签。而每一个人,都可能因身份、特质被标签化,被区别对待。


融合教育便是要打破对人的标签化。我们相信,每一个儿童,无论身份和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儿童博物馆中,通过创造无障碍环境和营造沉浸式体验,提升教育的灵活性,保护每个儿童的独特性,让每个他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享受教育资源;通过人与人的参与,架设交流的桥梁,因交流而理解,因理解而缔结情感上的联结。


我们希望,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包容与关爱中得到成长,每一个儿童都能有机会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在未来缔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