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论语》教育智慧:“孝”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2022-02-23

关注

《论语》感悟(七十三)

文/王营

原文: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4.19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到远方去游历。如果一定要去,也要告诉父母明确的去向。”

4.20 孔子说:“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指引的正确道路,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孝了。”

4.21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是高兴,一方面是担忧。”

感悟:孔子论事,不像现在的某些专家学者,做报告时侃侃而谈,使人听后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孔子很少讲一些“是什么、为什么”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做。这三章仍然是在谈“孝”,孔子并没有阐述“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这些一般的概念,但是透过这三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对父母的孝心应体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为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在如果远游,子女就不可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时代,如果父母身体不好,一旦生病住院,身边就没有人照顾,好在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从美国坐飞机回来也用不了几天时间。二是远游让父母担心,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挂念自己的子女,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靠书信传递信息,子女一走就是几年,在家的父母能不担心吗?孔子又进一步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必须要远游,或者到外地工作,那么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给父母,这样一来,家里一旦发生什么事,无论多远,父母可以通过托人捎信等方式找到子女;如果子女工作单位发生变化,从甲地调往乙地,也要及时通知给父母。

看一看,孔子考虑的是多么细致,这里面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发自内心的真爱,也把子女尽孝的方式讲得非常具体,不仅适用于古代,即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也不过时,我想天下所有当父母的以及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读了这段话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做子女的要体谅父母的心,离家时要把自己的去向交代清楚,无论在什么地方求学或工作,如果时间允许,要常回家看看,实在回不了家,也要经常和父母通电话或者发短信,报一报平安,如果父母身体不好,最好把他们接到身边照顾。天下的父母并不图子女多少物质上的回报,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也许就体现在这些生活的小细节上。

下面的话孔子说得就更具体了,他认为子女应当记住父母的年龄,为什么呢?朱熹给出的解释是:“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曰之诚,自有不能已者。”“喜”是因为看到父母每年长一岁,身体还是那么健康而高兴;“惧”是因为父母每年长一岁,就越接近年老或者死亡,对父母年龄的一喜一惧,也反映出子女对父母细致的“孝心”。当今社会,父母都记得儿女的出生年月日,又有几个年轻人记得父母的年龄?当然,仅仅记住父母的年龄也许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多么孝顺,记住年龄的目的提醒自己尽赡养之责,使父母在有生之年衣食无忧,健康快乐。

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是谈得孝的具体行为,《学而》篇第十一章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