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教学改革要做好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2023-09-22发布于山东

关注


为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某中学开学后对学生座位进行调整,6人一组围在一起上课,家长纷纷热议:脖子酸了,颈椎疼了,更便于上课讲话了。该校一位老师表示,这是学校刚刚推行的教学改革,为了让孩子们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探究知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要落实这一理念,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所中学从调整学生的座位着手,6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上课,目的在于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新策略,进而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应当说,学校这样做既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改革举措却遭到了家长的反对,原因就在于学校在实施改革前以及改革进行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我们常说,改革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传统思维的强大惯性,一项改革措施在推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于学校内部或外部的重重阻力。有些人固守传统,在不了解改革背景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对改革的出发点妄加评论;有些人则怨声载道,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指手画脚,甚至幸灾乐祸。因此,学校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争取内外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将改革顺利进行下去,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其一,要对改革方案作充分论证。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能靠校长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改革前,学校要对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目标、具体措施以及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论证,尤其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未雨绸缪,事先做好预案。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科学严谨地设计方案。方案形成后,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表决通过。

其二,要大力宣传改革的必要性,争取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改革不是闭门造车,也不能自说自话,其必要性和措施只有得到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才能顺利推进。有些学校的改革来得太突兀,既没有铺垫,也没有方案,仅凭校长的一个命令就突然发生改变,教师、学生和家长只能被动应付,对改革不理解甚至抵制是必然的。

宣传改革的必要性,学校不仅要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讲清改革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改”,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改”。为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必要时要召开全体家长会,详细解读学校的改革方案。学生的宣传作用也不容小觑,改革后给他们带来的可能变化,也是赢得家长支持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要慎重对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沟通。

学校通过做这一番工作,不仅尊重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改革的知情权,而且也让他们理解了改革的意图和改革可能带来的实际效果,此时他们就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改革,即使个别人有反对意见,也会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不至于公开和学校唱反调。

其三,要及时化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改革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多没有现成的模式,即使有些学校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每所学校的校情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会千差万别。就学生座位改革而言,在城市学校里推行应当不是问题,而在乡村学校推行却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家长提出的诸如学生“脖子酸了,颈椎疼了,更便于上课讲话了”,的确是这项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对此,学校不可置若罔闻,要在不背离改革初衷的前提下,认真研究问题,尽快拿出对策。事实上,对这些难题的突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新。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