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公立学校应 “兜底”而不“垫底”

2023-11-21发布于山东

关注

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黯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和《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两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为了分数选择私立,教师为了收入选择私立,体现了一些地区的教育现状。有网友坦言,私立掐尖,公立兜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办学机制灵活,内部管理效率高,教职工干劲足,教学质量高。而部分公立学校则不具备这些优势,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划片招生,没有挑选生源的余地。因此,很多地方的公立学校只能选择“兜底”。公立学校如何做到“兜底”而不“垫底”?笔者认为,既要从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做起,更要着眼于公立学校内部改革。

就学校外部环境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优化教育生态,为公立学校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具体说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治理私立学校“掐尖”乱象。生源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有些私立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一些非正常手段,聚拢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拔尖学生,这对公立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对公立和私立学校要一视同仁。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要严格按计划招生,报满为止,不得举行各种名目的“掐尖”考试;高中段招生,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要平均分配招生计划,不得提前招生,更不得跨地区“掐尖”招生。

另外,私立学校作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不是法外之地,比如“减负”“不举办辅导班”“开全课程”等规定,要求公立学校执行的,私立学校也不能例外。

二是深化“校长负责制”改革,为公立学校松绑。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公立学校管得过多、过死,各类检查、督导、验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公立学校校长和教师压力大,不堪重负。同时,公立学校校长除了对本校教师有管理职能外,对于教师的职称、收入、评优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话语权,“校长负责制”形同虚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推行目标管理,切实减少各类不必要的检查、验收,从源头上为公立学校松绑,充分调动公立学校办学自主性,真正将“校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让公立学校的校长既有权、又有责。

三是改革学校评价方式,实施增值评价。教学质量之所以成为私立学校宣传的资本,与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评价方式有很大关系。有些地区在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时,重名牌不重普通、重排名不重基础、重结果不重过程,大大挫伤了公立学校的积极性。改革区域教育生态,要关注增值评价,把进步幅度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比如在高中阶段,既要看学校升入名牌大学学生的数量,又要看升入普通大学的学生数量;既要看学校之间的排名,又要看学校的生源基础;既要重结果,又要强化形成性评价。同时,要鼓励公立学校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传统,打造品牌,办出特色。

就学校内部而言,要强化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外,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内部管理,而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调动教师“教”的能动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私立学校相比,公立学校职称评审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收入分配不合理,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危机感,更缺乏改革意识,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不能与私立学校抗衡。

当前形势下,公立学校首先要借“县管校聘”改革的东风,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因岗设职,纠正职称评审论资排辈的弊端,解决“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孬一样”的难题。其次,要以“绩效工资”发放为抓手,制定较为科学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质优酬,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学校文化。同时,要激发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通过校本教研、各种业务比赛、学科带头人评选等方式,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精神追求。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