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中考在即,妈妈急疯了,孩子彻底摆烂......

04-22 08:18发布于北京

关注

幸福的生活是一种由爱鼓舞,由知识指导的生活。——罗素

最近有个妈妈来向我哭诉,女儿已经初三了,再有几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可是现在她每天抱着手机不放,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家长的一切交流充耳不闻,极度厌烦。


我问她,你希望女儿是什么样子?
她说,中考在即,她希望孩子至少能振作起来,正常生活和学习。
可现在孩子的表现明明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学习学不进去,不爱和同学交流,不和爸妈说话,叛逆而孤僻。


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一对高三男孩的父母,孩子刚升入高三,正是准备“打硬仗”的时候,孩子却不愿意去学校了。
这对心力憔悴的爸妈,找遍了所有远的近的熟人,受尽委屈,为孩子换了三所学校,可孩子最终还是要呆在家里。


不难看出,这两位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拒绝和家长交流,生活和学习“脱轨”。这让家长又愤怒又自责。


后者家长在满足孩子所有要求,花费无数口舌和心血终于为“被劝退”的孩子找了一个愿意“接收”的学校,而孩子却不愿意去的时候,这位失控的爸爸向孩子怒吼:
“你没有道德!你对父母的苦心没有一丁点体谅!你不配为人!”


但这个孩子是怎样的呢?苍白弱小,头发凌乱,抱着手机,低着头,没有一句争辩,像一根狂风中无助的草。


还有一位妈妈带孩子进行炮轰式的心理咨询和心急火燎的治疗,希望在几个礼拜之内,把孩子送回学校,让孩子正常参加考试。


家长们的诉求都很合理,也符合一个普通家长对孩子的正常期待。可是,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能正常返校吗?他们的前途怎么办?


所有孩子的问题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有一种表达,叫无声的表达。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不和自己说话,自己就不知道孩子想什么。但拒绝交流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家长应更多地看见孩子拒绝表达背后的情绪和心声。


当一个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一定是在和父母沟通中积累了无数失败,他的真正的诉求长期不被父母看见。大致来说,造成孩子和父母隔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长期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
很多家长热衷于学习名次,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然而并非所有孩子都能轻松获得好成绩。


有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性格开朗,和父母关系融洽,社会适应性良好。


我们会发现,这一类孩子的父母也许对孩子的学习感到惋惜,但普遍对孩子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能根据孩子的成绩及其综合行为调整对孩子的期待。


笔者的表哥有一儿一女,儿子学习不好,女儿成绩优异。儿子早早地对爸爸说,自己不爱学习,学不进去,希望将来去掌握一门手艺,尤其是自己对汽修很感兴趣。


表哥失落了一段时间,甚至把孩子打了几顿,让他向妹妹看齐,之后发现无济于事。


后来他想通了,对亲友说,“牛不喝水强按头”是没有用的,依着孩子的想法吧,只要他能快乐积极生活,不出幺蛾子就行。


后来他儿子上了某所职业学校,现在拿着差不多的薪水,生活潇洒自由;女儿也考入了较为理想的大学。


2.用学习替代了孩子的一切。
有的家长很委屈,为了孩子,我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我,放弃了工作去陪读,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给孩子准备早餐,衣服给洗了,甚至书包都给整理了,我对孩子没有一丁点其他要求,唯一的要求是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可他还不领情,朝我发脾气,学习也不认真,我真是被孩子伤透了。


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把孩子当成学习的工具,把人当成工具,是对孩子生命活力的残忍剥夺。
首先是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活力,孩子才“伤”你的心。


换个角度想,当你的“妈妈”让你整天什么都不用干,每天就一件事情:工作,无休止地工作,每天对你就一个要求,把工作干好,不能有情绪波动,每一步都要达到她的要求,你会是什么感受?

3.不允许孩子失败。
现在有些家长很可怕,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失败,把成绩的高低当成孩子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杜绝了孩子的其他可能。


家长会辩解,没有呀!
可是当孩子的成绩名次稍微有所下降的时候,这些家长是不是马上如临大敌,马不停蹄地逼着孩子查漏补缺,错题本一个字都不能漏;当孩子稍微情绪有波动的时候,你马上会质问孩子“又怎么了?”


他们对孩子的关心背后,隐含着一个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心情能好才怪呢?还愿意和父母交流吗?还能如你所愿去热爱学习吗?


4.长期“看不见”孩子内心的呐喊。
我们分析一些发生在学生中的极端事件,会发现很多问题早有端倪,可惜家长要么因为粗心和关注点差异忽略了孩子的一些情况,要么看见了却认为“小孩么,就那样”而忽视了一些本应及早看见了问题。


如三少年菜地埋尸案中,我们对遇害少年深感同情和悲痛,但也有一点惋惜,如果受害孩子的家长能及早发现孩子长期遭遇欺凌的情况,一些悲剧是不是可以避免?还有山西大同极端霸凌案中,被霸凌小孩,霸凌者小孩的父母如果能多关注孩子的情况,一些问题是不是可以提前得到解决?


以上的情况,造成了孩子和父母的隔阂,让孩子关闭心门,放弃希望,逐渐摆烂。


这些观念需要调整....


造成孩子和父母隔阂的真正原因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主导行为的观念。


中国的教育已经迈进素质教育很多年,可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触目惊心,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落后。


网上流传“父母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经考核的职业”,这句话揭示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知识、能力和学习的欠缺。


1.重新定义幸福及其与生存的关系。
在温饱理念下,很多人认为“好工作”就代表着幸福。的确,幸福生活需要物质支撑,可人们忽略了,精神自由是幸福的更高含义。物质生活水平和幸福层级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例关系。


明星李玟物质条件不丰厚吗?可她最终却有那么一个“不幸福”的结果。


现在大多数父母,即便是新一代的父母,仍然是“生存导向”的教育理念,这源于当前的国情,我国彻底消灭绝对贫困也不过几年时间,多数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也时间不过短短二三十年,更不要说各种生存挑战依然存在。


所以,在人们的大脑回路中,对“生存”的要求超过了对“幸福”追求。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并没有能够适用当代社会发展的观念。很多家长那么追求“成绩好”是因为家长心里认为“好成绩”代表着“能生存”。


可好成绩真的能代表“能生存”和“会幸福”吗?飞速发展的社会,单一的教育理念已经将一些家长逼在了痛苦的角落:到底是要成绩还是要孩子的健康?

2.以孩子为本,真正地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一些家长由于对社会认知的单一和绝对,把“考上好大学”当做唯一的目标,甚至强迫孩子选择一些“能挣钱”的专业,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孩子逼得很痛苦,自己很焦虑,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辛者库”幼儿园走红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好成绩”期望的反思,“高考七百分的学霸选择当厨师”不应成为个案,天才少年张炘炀的事例应被所有家长借鉴。


以孩子为本,因材施策,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选择是家长最正确的决定,人生没有唯一的赛道,只有适合孩子自己的赛道。


3.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
很多家长这样教育孩子:现在吃些学习的苦,等你“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好了。似乎“等你......”背后,是人生可以一劳永逸,可以顺其自然地得到幸福。


当孩子被灌输了这样的理念,终有一天他会发展自己上当受骗了。当他们走进大学,走上社会,发现竞争无休无止,人生每个阶段都需要努力。失望和愤怒之余,一些孩子彻底摆烂,成了“空心人”“橡皮人”。


真正的人生是一个“且努力且享受”的过程,一边奋斗一边享受生活的美好才是正解。千万不要把“宝”都压在未来,要让孩子幸福,一定要从现在做起,只有当孩子体验到幸福,他才有追求幸福的动力。只有当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孩子才会爱学习。


4.价值观教育应被充分重视。
社会多元化价值观使人们有了更多的生活方式选择,然而经研究发现,很多学生的精神心理问题均源于错误的认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以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为例,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观缺陷。由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偏离,学生无法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陷入精神痛苦中。


况且,心理咨询领域“认知行为疗法”的崛起,也标示着人们的思想认知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紧密相关。


培养孩子主流价值观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家国认同,更现实的是孩子能否在健康的社会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