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08:18发布于广东
21岁的开头,我给K12谈写了一篇文章《国际学校毕业生的后续故事 | 我曾坚定以为我会是文科生,此刻我在学粒子物理》,21岁的尾巴,我迎来了自己的后续。
我要去MIT读物理博士了。
这次真的要倒立洗头了。
但是故事的后续永远最难写。我盯着空文档看了很久,打了字却又删掉。
我想写打开录取那一瞬间的激动快乐,但字句中涟漪开来的却是后面两个月深深纠结和自责。
或许是因为我知道要去读博后最后一个学期反而失去了之前的动力,失去了追逐梦想时眼睛里的光。
又或许是因为我内心深处知道,如果再来一次申请,同样的我,可能因为机缘巧合可能被所有申请的学校拒掉。
在那个我运气稍微差一点的世界里,我没拿到offer的世界里,我该如何告诉别人,我还是同样的我?
So,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我又该怎么让大家看到那些与自己梦想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人?
这种焦虑,难过,让我久久不能动笔。我似乎已经忘掉去年那个朝气蓬勃眼睛里带光,只为了自己而一路狂奔的女孩。
或许每个人都一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都会徘徊不定,在实现梦想那一刹那却发现更喜欢在追逐梦想的那个路上的自己。
我仿佛再一次变成了高中那时踌躇不定的自己,但是这一次,又似乎与那时的我不太一样。
高中17的我在申请大学,大学21岁的我在申请博士。
同样是申请季,但是21岁申请博士的我相比之下就轻松很多:不需要写那么多东西,不需要考那么多考试,申请着自己喜欢的科目,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们。
比起17岁被申请占据的孤独的秋天,21岁申请季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更像是大学生活中一个小插曲。
17岁青春期的我们都是拧巴的。那时的我,心中有很多需要证明给世界的东西,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我十分想去名气最好的学校,又隐隐觉得不该用名气衡量我的价值,所以每一天都活在申请的焦虑里。
那时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
这种隐形的压力不仅来自同学、家长、亲戚,老师,还有来自不知何去何从的自己,我憋着一口气想证明自己,但是焦虑的也只剩下这一口气。
21岁上了大学的我们,终于有了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读博,继续读硕,找工作,或是再读一年本科。进不进博士仿佛没那么重要了。我们可以选择接近带给我们快乐的人,主动去选择自己的压力,选择自己的热爱和努力的方向。
21岁的我们终于也变成了成年人,但还未丢失少年时满怀梦想的目光。终于我们可以放下一些他人的期望,做出自己的选择,活成自己想活的模样。
我们脚上终于没有了枷锁。我可以选择去狂奔,也可以选择休息。我可以选择人生中对我重要的事情。我可以不优秀,可以不顾别人的眼光,终于长大的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学我自己热爱,做我自己喜欢,放肆张扬,肆意生长。
放下了期盼后的21岁的我,在拿到第一封offer的时候,异常的开心,甚至比最后进MIT还开心,因为这代表我终于可以去读物理博士了。
这个offer不是故事的重点,而是人生的未完待续。
当然,拿到offer后,我写的上一篇《国际学校毕业生的后续故事 | 我曾坚定以为我会是文科生,此刻我在学粒子物理》好像变得更加可信,仿佛我输出我的观点时,那张纸给了我相应的底气。
但我同样知道,这次进博士的申请只是一个掷骰子的游戏,我只是刚好在大学扔的每个骰子都落在了六点,每个硬币都落在了正面。
我不是不相信我有做物理的实力,只是肯定有许多人比我更适合却刚好拿到了只有反面的硬币。有更适合当物理学家的人可能刚好因为金钱选择了专业界,或者因为选择的方向刚好今年热门所以没有申请到最喜欢的学校,
但这又能代表什么呢?再来一次的我输掉这个骰子游戏,但我还是我,只是少了一张纸。追逐梦想怎么可能会是错的?就算最后遍体鳞伤,每个全力以赴的人都应当获得掌声。
至少我会为他们鼓掌,为每一个物理系的浪漫的理想主义。
最后,17岁的我和21岁的我,不变的是一直的迷茫。
17岁的我的迷茫在上一篇里,在思考大学的意义和继续前进的意义。
而21岁的我同样困惑着未来的方向,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读博后是否会继续做物理,还是会转去业界?到底什么对我的人生最重要,是梦想还是朋友,家人还是金钱?我现在该朝什么方向而努力,在这个短暂且飞逝的生命里,我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我没有答案。
未来又一次像是藏在云烟里,而我还在等待风吹过的那一天。
但当风真的吹过的那天,我会已经在路的对岸,怀念着那时憧憬着未来的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