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家校形成合力

07-12 08:14发布于山东

关注


据某医院的门诊数据显示,13~16周岁抑郁症伴随自杀倾向的患者占学生患者总数的比例较高。学业压力、亲子矛盾、深度网瘾、拖延惯性产生的心理冲突等,已成为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既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普通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目标、功能、规格、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建议。

就近年来各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干预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虽然大多数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却缺乏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由于部分学校师资匮乏,一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并没有从事心理专业工作,而是改教其它课程,造成了师资资源的极大浪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将教育内容课程化,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是在学科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渗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高品位的阅读、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以及灵活多样的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不怕挫折、勇于负责、意志坚定的品格。

四是强化学校管理,加强班主任培训,让其掌握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苗头,通过科学的疏导,驱散学生心中的迷雾。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小学到高中是学生心理起伏最大、心理问题最复杂也是性格成型的关键阶段,学习应配备“身经百战”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满足于设置心理咨询室,还要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事实上,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能从其所在的原生家庭找到根源。有关资料显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父母过于溺爱或疏于管教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家长不仅要尽到养育的义务,更要尽到监护和教育的责任。家长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科学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应对挫折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家长还要与教师加强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心理问题,对症下药。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