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的两大误区
01
目睹评职称,经历评职称,知道评职称对于教师们来说,绝对是一种煎熬。
看着他们抱着一大堆材料跑来跑去,看到他们由于竞争对手众多而生怕自己被刷下,脸上露出来的那种惶惶然慭慭然的样子,让人心痛。
那些参与评职的老师,从身体到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不仅评职这几天,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也是时刻在为这一刻积蓄力量。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评职量化分多上几分,哪怕是零点几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
窃以为,教师评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是因为已经进入了两大误区。
一所学校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百分比是多少,这是有明确规定的。
如果学校超出了这个比例,对不起,上级不再给分配指标。
职称制度运行了几十年,现在已经到了学校高、中级职称人数越来越多的阶段。
超额特别多的,可以“退二进一”,就是退休两个才给一个晋升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职称名额“僧多粥少”或者说“狼多肉少”的情况是必然的。
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教师职称的高低,代表的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高低。
高级职称应该比中级职称的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中级职称应该比初级职称的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
而这些能力,应该有一条统一的标准,符合标准就直接晋升,而不应该给规定比例。
非得人为设置名额,只会加剧竞争,制造困难,带来矛盾,也并不符合职称的本义。
既然职称只是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那么职称应该和收入高低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干得越多,贡献越大,收入才越多。
显然,不是职称越高就付出的劳动越多,做出的贡献越大。
你有这个职称,有更高的能力,但要干更多的活儿,才能挣相应的钱。
打个比方说,诸葛亮的本事挺大,早就有了“卧龙”的“职称”。
但他只有出山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才给他开丞相的工资。
如果只要有“卧龙”的称号就能挣丞相的高薪,谁不知道在家里睡大觉舒服!
但偏偏,我们现在职称是和工资直接挂钩的,评上了职称,工资就涨一大块,而且一涨就是一辈子。
一个是为了能评上职不惜花钱去捞取资格,另一个是一旦评上职称,就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在某些地方,评职已经成了一门生意,而评上职称的老师开始“躺平”,也成了管理上的一大难题。
职称制度在设立之初,是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
现行的职称制度,让很多专业能力较强的老师难以评上职称,让按劳分配成为了空话,让绩效工资的作用难以发挥,造成了一切向职称看齐的结果。
也许职称制度取消暂时还有难度,那么让评职不再有名额限制,然后职称不再和工资挂钩,这是可行的解决办法。
职称的真正作用,应该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使之胜任更重要的岗位。
职称越高,越有资格竞争毕业班教学等的重要岗位,越能承担更多的工作,越能获取更多的报酬,这才是正确的逻辑。
只有走出职称的误区,老师们的心思才会回归教育本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