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为何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01
有人说,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直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一晃当了几十年老师,经历了无数次评职称,看到了无数评职的悲欢,目睹了职称制度的不断变化,发现真的是这样。
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总是问题不断,矛盾不断,解决了一个又出现另一个,一直没有一个最完美的方案。
那时候电脑还未进入家庭,学校里更不能做到一人一机,很多老师操作计算机并不熟练,有的根本就不会。
于是,催生了两个和职称计算机有关的行业,一个是培训,另一个是替考。
太具体的就不说了,反正想评职称的老师,职称计算机都拿到了合格证书。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这个规定终于取消了,结果发现老师们的计算机水平并未下降,而是大大提高。
原因无他,电脑进入了家庭,学校里也能够一个教师配备一台,多媒体也进入了教室。
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甚至是幼儿园教师,哪里有那么多的学术成果可以写成专业论文,而且还发表在正式期刊上呢?
我敢肯定地说,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都没有那个能力。
当然,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许多专门发职称论文的期刊应运而生,正规的刊物也扩版增刊加大力度,甚至一些报纸也出现了可以发职称论文的版面。
于是,很多老师都有了职称论文,有的为了多加分,甚至“著作等身”。
反对职称论文的声音也比较大,这个“葫芦”现在也基本按下去了。
04
由于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老师们都想进城,后来出台了职称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终于有盼头了,很多本来评职无望的教师,靠这项政策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
但最近我听不止一位农村学校的校长说,开学安排班主任甚至安排课可难了。
评上了职称,却带来了工作热情的下降,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每所学校各个级别的职称都有固定的岗位比例,只要达到了比例就不再给指标。
可能是听到了老师们的呼声,这几年高级教师的岗位比例在不断上调,评职是更容易了。
但和前面说的一样,岗位比例上调了,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越来越多,同时不想当班主任、不想任课的老师也越来越多。
当然,不是每位老师都这样做,但我们应该承认,真的有一些老师是这样。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评上了高级职称,兑现了高级工资,为什么还要多干活儿呢?
但不管是破格条件还是评职条件,都要求有若干年的班主任经历,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些学校不给安排班主任的老师怎么办,诸如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不适合当班主任的小学科老师怎么办?
尤其那些小学科老师,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就算自己想当班主任,学校也不可能安排,就算学校安排了,恐怕学生家长也不干。
你想想,哪个家长愿意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呢?
于是出现了替代方案,规定辅导学生竞赛也算班主任经历,带领体育生训练也算班主任,等等。
这样对小学科教师公平了,似乎又降低了班主任经历在评职中的含金量,背离了初衷。
反正,职称政策就这样修来补去,始终没有一个万全之策。
并不是有关部门不努力,而是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制度已经不合时宜。
在中小学,现在教师职称代表的已经不是学术水平的高低,而只是代表工资待遇的高低。
既然如此,干脆取消职称,不再要职称这一个“中转站”,以教龄和具体工作定工资,简单而公平。
向班主任倾斜就提高班主任费,向农村倾斜就提高农村补贴,向一线倾斜就提高课时费,比让老师们辛辛苦苦评职称合理得多。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