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我只想说两句话
01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首先要解释一下梁教授的话。
人家这话面向的是有条件的年轻人,而不是所有年轻人。
另一个,梁教授说的“啃老”并非不劳而获、消极躺平,而是重要的自我探索过程。那些有条件的年轻人应当趁年轻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
人家大学是上斯坦福还是上伦敦大学学院,是学哲学还是学经济,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是遵从兴趣还是继承家业,早就规划好了。
这样家庭的孩子,不管是自我的探索还是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都比普通孩子高了几个层次。
先在庞大家庭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历练一番,或者先给他五个亿学着做做生意,这都是小事情。
只不过,有的人只能啃几年,有的人只能啃到大学毕业,有的人能啃一辈子。
而对于能啃一辈子的那些人,其实也不用专家给什么建议。
二是大学和大学教授的职责,应该是帮助和鼓励那些没有条件的孩子就业。
我们必须要看到,“有条件的”家庭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没有条件的。
就算孩子毕业后不用反哺父母,他们也应该养活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打下物质基础。
而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个年轻人大概有四到十年的时光在大学里度过,每天接受专家教授的教诲。
在这期间,他们本应实现所谓的“自我探索,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的目标,而不是要等毕业之后。
专家教授们应该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帮助普通人家的孩子们补上由于条件不够带来的短板。
如果在大学里完成不了那些目标,毕业之后啃几年老,照样完成不了。
梁教授还对年轻人提过建议:“一辈子只需要拿一半的时间去工作就行了,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努力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样的理念无疑没错,但同样适用于那些“有条件的年轻人”。
我知道,我的孩子如果错过了校招,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获得现在的工作岗位。
如果他拿一半时间去工作,很可能另一半时间会饿肚子。
梁教授还说:“我非常建议父母在有条件支持孩子的情况下,应该先谨慎考虑往哪个方向去给孩子投入:是为了此刻的安身,还是为孩子未来十年后的发展而投资?用于买房安身的这笔宝贵资金,是否还有更加能发挥价值的地方?”
如果家里有买得起许多套房子的钱,拿出一套的钱让孩子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无疑是好的。
但如果家里只有一套甚至半套房子的钱,我觉得还是留着给孩子买房的好,哪怕是贷点款也行。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不懂得那么多高深的词汇,但大概来说,人生无非是一个闯关游戏。
我们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当游戏者闯到了一个关口,已经可以得到5000元奖金,如果继续闯关,有可能得到10000元奖金,也可能奖金归零一分不得。
因为5000元对有条件的人无所谓,对没有条件的人却至关重要。
而现实比游戏的残酷之处在于,没有条件的人往往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而有条件的人往往有更多次选择机会,人家最后有较大可能得到那10000元奖金。
一个人的容错率越高,选择权越多,活得越从容,也越容易成功。
否则,很可能一无所获。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