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我是你仆人吗?”6年全职妈妈被儿子一句话伤透心:越勤快的妈,越养出冷漠的娃

02-28 08:29发布于北京

关注



最近,网上有个视频火了,戳中了不少妈妈的心:

一位妈妈身体不舒服,躺在沙发上,口渴得不行,便要求6岁的儿子给倒一杯水过来。

结果呢,男孩头不抬,冷冷地两次反问道:

“我是你仆人吗?

我是你仆人吗?”

不仅拒绝倒水还又补一句:“我又不是你爸爸,我又不是你老公!”

好心寒的回答啊。按照男孩的逻辑,仆人才应该给你倒水,你爸爸才应该给你倒水,你的老公才应该给你倒水……

而他,仅仅是你的儿子,没理由没义务给你倒水!

据这名34岁宝妈后来叙述,她为了照顾儿子选择辞职,6年来自己全心全意地照顾儿子,照顾这个家,可没想到年仅6岁的他就能说出如此令人寒心的话。

回想自己6年来的付出和牺牲,换来的是这样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甚至连一杯水都不愿意给妈妈倒,令人唏嘘。

为什么孩子会冷漠?

看看家里有没有这些情况

1、言行分裂:父母未能以身作则  

评论区有家长表示:看这小孩就知道他爸爸啥样。

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家庭关系的镜像,若父亲在家习惯当“甩手掌柜”,孩子很容易模仿这种行为模式。

孩子会潜移默化地认为“伺候妈妈是爸爸的事”,或者“家务是妈妈的职责”,从而形成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这种行为模式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也可以逃避责任,而不必关心家人的需求。

2、孩子的"关心开关"没打开

之前类似的视频刷到过很多。

江苏无锡的一位妈妈因阳性而疲劳晕倒,一旁餐桌上的三个孩子全程自顾自地吃着饭,都没有第一时间起来查看妈妈的情况,甚至连询问妈妈的情况也没有。  

广东一位妈妈和儿子在客厅里看电视,因为妈妈白天开了一天车,很累,在站起来后重重的倒在地上!

儿子第一时间发现,随即在门口喊了两声后没人回应,就放弃,自顾自的继续看电视!

孩子的情感感知能力就像手机的信号接收器,如果没有正确安装或调试,就无法接收到他人的情绪信号。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对他人痛苦无动于衷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情感表达匮乏的家庭环境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父母总是说“你不用管这些”

这种话语实际上是在关闭孩子的情感天线。当父母习惯性地让孩子回避他人的情绪问题时,孩子会逐渐学会忽视他人的情感需求,因为他们从未被教导如何去关注和理解。

家人之间很少表达情绪

如果家庭中缺乏情绪表达的示范,比如家人很少说“我很难过”或“我需要帮助”,孩子就会误以为情感是不需要被表达和关注的。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难以学会共情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孩子摔跤后立即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摔倒后,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疼不疼,看这个玩具!”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好意,却阻断了孩子对自身痛苦的觉察和表达。

孩子会逐渐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进而也难以感知他人的情绪。

3、家里上演"单方面付出连续剧"

邻居家7岁男孩,有天妈妈切菜伤到手,他第一反应是:"那你快点做饭啊!" 后来发现,他从小没自己盛过饭、没给家人递过水。
研究发现,长期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大脑中负责理解他人付出的区域活跃度会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类似于一个人每天都在享受免费大餐,时间久了,连“谢谢”都不会说了。
就像视频中小孩脱口而出的“你是仆人吗”,其实是长期单向索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4、父母在当"超人",孩子学不会关心

当父母包揽所有家务和责任时,孩子就像被植入了一个“不关我事”的程序

很多父母出于爱,会为孩子包揽一切家务和责任。然而,这种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锻炼责任感的机会。他们习惯性地认为“这是父母的事”,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依赖,难以主动承担责任。

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而6岁正是培养责任感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学会主动承担责任,比如自己倒水、整理房间等,到了青春期,他们更难主动关心他人或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三步培养暖心娃

第一步:建立情感连接,让孩子感受爱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要认真倾听,不要急于打断或否定。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父母可以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通过倾听,孩子会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会更愿意关心他人的情绪。


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表达爱和感激之情。比如,孩子帮忙做了家务,父母可以说:“谢谢你帮我倒水,我真的很需要。”

种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能教会他们学会感恩。


第二步: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示关心和尊重比如,当父母生病时,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学会关心;当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父母主动伸出援手,孩子也会模仿。


当孩子看到他人难过或需要帮助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这是你,你会怎么感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会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要避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否则孩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分享,比如:“今天只能吃一个糖果,明天再吃第二个。”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学会理解他人的需求。

第三步:创造机会,让孩子实践关心他人


孩子从小参与家务,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还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比如,让孩子帮忙倒水、洗菜、整理房间等。父母可以以鼓励为主,哪怕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表扬他们的努力。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关心家人和朋友。比如,当孩子知道朋友生病时,可以鼓励他们画一幅画或写一张卡片送去祝福。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孩子会学会如何表达关心。

孩子的冷漠就像镜子,照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口。

改变要从家长"示弱"开始——适当展现脆弱,给孩子表达关心的机会。记住:被需要的孩子,才能学会爱人。
这位家长也需要知道,下次生病要水时,试试这样说:"宝贝,妈妈现在喉咙像被火烧,急需一个小英雄帮忙倒水!" 你会发现,孩子内心的小太阳正在被点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