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生电信诈骗 清醒头脑远离诈骗龙游
据《中国教育在线》3月3日报道,电信诈骗事件频发,尤其是针对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案件屡见不鲜。犯罪分子利用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孤立感和对国内事务的不熟悉,精心设计骗局,导致受害者不仅蒙受金钱损失,生活也受到严重干扰。中国驻墨尔本,札幌,慕尼黑总领馆表示,自2025年以来,已经接到多起中国公民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求助电话, 主要案例包括冒充中国公检法,使领馆,移民局,银行,快递公司等,谎称涉及案件,需要缴纳保证金或资金转移至“安全帐户”.
为了给大家提供最新的防诈知识,以下是总结出现频率最高的诈骗手段,并附上实用应对措施,助力大家远离欺骗。
常见电信诈骗手段:你惊悚过吗?
1. 身份被盗用导致的债务问题
这是最常见的诈骗手段之一。犯罪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留学生的个人信息,随后冒充公检法机关、移民局、大使馆或总领馆的工作人员,声称受害者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并涉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为了增加可信度,诈骗者会提供伪造的“案件编号”或“逮捕令”,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甚至威胁若不配合将面临严重后果。
真实案例:
2024年12月,一名在美国的留学生接到自称是“中国公安部”的电话,称其身份信息被用于非法洗钱活动,并要求其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该学生信以为真,最终损失数万元人民币。
诈骗特点:
利用公检法机关的权威性制造恐慌。
要求受害者保持通话,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以“保密”为由,禁止受害者向家人或朋友透露情况。
2. 被卷入“他人犯罪”的骗局
诈骗者冒充国内官方机构,声称受害者被列为“全球通缉举报平台”的跟踪对象,或涉嫌参与跨国犯罪活动。为了“洗清嫌疑”,受害者被要求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
诈骗特点:
利用“全球通缉”“跨国犯罪”等字眼制造紧张氛围。
提供伪造的官方网站或文件以增强可信度。
要求受害者下载不明软件或点击链接,以窃取更多个人信息。
3. 冒充大使馆工作人员,要求预付费用
诈骗者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工作人员,声称受害者涉及签证问题、包裹滞留或法律纠纷,并要求支付“报送费用”“保证金”或“罚款”。值得注意的是,大使馆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任何人支付费用或提供银行信息。
诈骗特点:
利用大使馆的公信力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
要求受害者立即付款,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提供虚假的联系方式或网站,诱导受害者上钩。
如何防范?这些调查方法必了解:
1. 保持冷静,直接挂断可疑电话
对于任何声称来自官方机构的来电,如果内容涉及金钱、个人信息或威胁性语言,请立即挂断电话。诈骗者通常会利用恐惧心理迫使受害者做出冲动决定。
2.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如果对来电内容存疑,请通过大使馆或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官方电话进行核实。切勿使用来电者提供的联系方式,因为这些可能是诈骗的一部分。
3. 不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附件
诈骗者常常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发送包含恶意链接或附件的消息。一旦点击,您的设备可能会被植入恶意软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4. 保护个人信息
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过多个人信息,如护照号码、银行账户信息等。定期更改密码,并使用双重认证以增强账户安全性。
5.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
如果您接到可疑电话,请立即与家人或朋友沟通。诈骗者通常会要求受害者保密,但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您识破骗局。
如果已经受骗,应该怎么办?
1. 立即联系银行:
如果您已经向诈骗者转账,请立即联系银行,尝试冻结账户或追回资金。
2.报警处理:
向当地警方报案,并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如通话记录、短信截图等。
3. 联系大使馆:
如果您在海外受骗,请及时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寻求帮助。大使馆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和协助。
如何远离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掌握基本的防范知识,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大家可以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尤其是即将出国或已经在海外的留学生,让更多人了解诈骗的套路和应对方法。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随时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应急热线。如果已丢失钱账,请尽快联系对应银行安排事务,并且尽快向对应地区警方报案。
记住:
1.大使馆不会通过电话要求您支付费用。
2.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
3.任何涉及金钱或个人信息的来电,都要保持高度警惕。
清醒头脑,远离欺骗,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和安全!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