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分享
父母的生活态度及养育风格:
· 当我和自己周围的人都舒适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出现紧张、痛苦和压力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安逸型)
· 当事情井然有序而且很有条理,并且我能控制自己和局面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因为我认为自己应该知道或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尴尬并被羞辱或被批评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控制型)
· 当我能取悦别人并避免冲突而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而不是困难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感到被拒绝、被孤立或者不被人欣赏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取悦型)
· 当我获得成功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觉得自己愚蠢、没价值、没有意义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力争优秀型)
12.15
父母的冷静:
当我们有情绪时,尽量先冷静下来。冷静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等到能接通你的“理性大脑”,以避免你用“爬行动物脑”去解决冲突。所以,某种形式的撤出是有益的。不要只考虑让孩子去做一会儿“暂停”,父母首先撤出冲突会更有帮助。
在你撤出之前,要先向孩子解释你打算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年龄很小的孩子会从你的行动而不是言语中了解这一点。)这种解释可以在家庭会议上做,也可以单独进行。你可以告诉孩子们:“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会去找个地方让自己平静下来,直到我的心情好起来并能和你们一起找到一个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这对你的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有门有锁的地方是家长撤离冲突的一个好去处。把那个地方布置得舒服一点,比如放些书、杂志在里面,甚至放上一台音响。
有些家长喜欢去冲个澡、出去散步或者到商店转一趟,如果他们可以把孩子留给一个朋友或配偶照顾的话。有时候,在你和孩子之间事先约定一个暗号会很有帮助,比如夸张地揪你的头发、像蝙蝠拍打翅膀一样拍打你的胳膊或者亮出一个和平牌。
不论你采用哪种冷静方式,最重要的是尊重的态度。你可以说:“我需要一会儿‘暂停’,我知道我情绪好起来以后能做得更好。”要安慰孩子们,你的离开不是要离开他们,而只是为了照顾你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知道只有当大家的情绪都好起来时,才可能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地解决问题。
12.16
孩子的“积极的暂停”:
如果我们事先向孩子们解释了冷静期,如果孩子们帮助设计了有助于让他们感觉好起来的一个地方,并且在需要时家长或老师能这么问:“你觉得去‘积极暂停’区(或者是孩子们喜欢的任何叫法)会不会好些?”那么,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给孩子一段冷静期会非常有效。
可是,我们很多都会这样说:“到你自己屋里去,想想你都做了些什么。”那语气通常暗示着:“你要痛苦,你要付出代价。”有父母也抱怨说:“把我儿子送回他的房间根本没任何好处.他在里面自在着呢。”
事实上,正面管教向父母们建议,应该在平静、愉快的时候把“积极的暂停”教给孩子:“当你感到烦恼或生气时,到你自己的房间去做些能使你感觉好起来的事情可能会有帮助。你可以读读书、玩玩具、听听音乐或睡一会儿。然后,当你心情好起来了,你就可以出来找我,咱俩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只有当感觉好起来时,才能做得更好。
其实这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突然想起昨晚我家女儿和爷爷的一段对话:
爷爷:你以后不能发脾气了哦,发脾气的时候要说出来。
孙女:嗯,我发脾气,你们就不会爱我了。(我从来没有这样表达过,但我女儿就是这样认为的呢)
爷爷:嗯,所以以后发脾气的时候要说出来。
我当时在另一房间,赶紧出来,抱着女儿说:“宝贝,你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会爱你的。你可以有情绪,这个时候你可以好好地告诉我们。”
总结: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去不爱孩子,不是聚焦去让孩子接受惩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学会认识、接纳、表达情绪,让孩子学会自己让自己好起来(和情绪相处),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12.17
3岁以下的孩子该不该“积极暂停”呢?
3 岁以下的孩子还太小,不该被送去(或自己选择去)“暂停” ― 一哪怕是“积极的暂停”。然而,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暂停”,你和孩子或许都需要。吉姆斯太太在安娜 14 个月大时,就开始在她行为不当时带她回她自己的卧室去,她会把安娜抱在腿上,给她读几分钟的书,然后再带她出来。如果安娜发脾气,妈妈会静静地坐在安娜的小床边让她发泄。当安娜最终安静下来时,吉姆斯太太就会问她:“抱抱好不好?”
记住,这不是在奖励不良行为。这是在向安娜示范一种在生气时尊重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一一有什么情绪都没有关系,但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方法所依据的基本概念是,鼓励是对行为改善最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这也是以可靠的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 ― 一个 14 个月的大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因果关系,还不能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为什么要惩罚呢?
当安娜做出失望行为,例如哭哭啼啼.或者试探性行为,例如在家具上蹦蹦跳跳时,吉姆斯太太就会和善而坚定地带她回她自己房间,陪她一起坐着。有时候,吉姆斯太太会让安娜和她一起找个计时器,设定到她觉得安娜情绪好转可能需要的时间(转移注意力)。有时候,她会让安娜选择:“你想要自己去你的房间,还是想要妈妈陪你一起,直到你感觉好起来?”
到安娜四岁的时候,她已经很熟悉这一套程序了。当她需要时间冷静以便让自己情绪好起来的时候,她或者会自己回自己的房间去,或者要妈妈跟她一起去。有时候,在表明自己已经平静了下来并且感觉好起来之前,她会哭一会儿或撅一会儿嘴(因为她已经知道任何感觉都可以)。
还有些时候,她在自己的房间里会玩一会儿,或者睡一觉。当她出来时,她已经准备好改变自己的行为了——或者找出一个尊重的解决方案.安娜能够用“积极的暂停”来控制自己,因为她不觉得自己必须“抗拒”而被“送”去“暂停”。
12.20 给孩子选择:你来决定
父母除了可以向孩子提要求,更应该足以给孩子提供选择。
当孩子们不回应要求时,常常会回应选择,尤其是当我们在给出选择之后加上一句“你来决定”的时候。给出的选择应该是尊重的,并且应着重于情形的需要。选择和责任直接相关。年龄小的孩子缺乏能力承担很多的责任,所以给他们的选择应该更加有限.年龄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出更多选择,因为他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给孩子选择的方法我(Ms Dai)经常用,比如孩子吃饭不想吃肉,我会说:“你可
以选择现在吃还是待会吃。”孩子乐意回应:“我待会吃”,并且过了一会她也吃了。
孩子在玩玩具,但准备去洗漱了,我会给她选择:“你还玩几分钟?三分钟还是五分钟?”一般情况下,到了那个时间,她都会乐意去洗漱。
12.22 不介入孩子之间的争端
正面管教说:让你的孩子们打架的方法,就是你不断地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父母们很难相信,孩子们打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父母介入。那些能对孩子们之间的争执置身事外的父母,都发现打架会大量减少。
大部分家长都很清楚孩子们以出生顺序为基础打架的标准模式。老大通常最容易被当成“坏蛋”,老小则往往是让妈妈介入后的最大受益者。因而,小的惹大的,这种招惹可以是任何事情,从对老大扮个鬼脸,到跑到老大的屋里捣乱。当老大中了圈套,并且追赶老小的时候,老小就会高声尖叫,向妈妈抗议。妈妈就会过来责骂老大,介入争端。当老大想让妈妈相信是老小挑起的时,妈妈就会说:“我不管他做了什么。你是老大,你应该更懂事。”
如果妈妈能注意到老小脸上得意的表情,她就能够对这种行为的目的(错误目的)有更多的领悟。妈妈是在协助孩子们把打架作为寻求关注、权力或报复的方式。她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信念。
瑞德太太决定对孩子之间的争端置身事外。她选了一个没有冲突的时候,向孩子们解释,她真的不喜欢介入他们的争端,并且从现在开始,她确信孩子们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次家庭会议上,他们讨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如果不能置身事外,怎么办?
1. 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处境相同”。不要偏袒一方或试图确定是谁的错,一定不要成为法官、陪审员和执法官。我们要一碗水端平,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孩子,避免大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小孩成为“欺压”心理。
2. 给双方同样的选择。
“你们要么停止打架,要么到外面去解决战斗。”
“你们愿意各自去自己的房间,等你们觉得不会打了再出来?还是想一起到一个房间里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俩愿意都坐到妈妈腿上来,等到你们觉得不想打架吗?”等等。
那要真的是大的无缘无故打了小的呢?大的难道不该受到惩罚吗?小的难道不该得到安慰吗?
正面管教强调惩罚是绝对不可取的。惩罚是给孩子一个非常荒谬的示范:“我打你,就是要教你不许打人。”
我建议先安慰大的,然后让大的和你一起去安慰小的。再次重申,这并不是对大的“挑起事端”的奖励。明确的是,大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而感到了挫折。也许这个孩子觉得小宝宝把自己赶下了“掌上明珠”的位置;或者他相信你更爱小宝宝。原因在这里并不重要。(但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们何时感到了失望并需要我们的鼓励。
鼓励可以像这样:“宝宝,我能看到你在生气。”(说出孩子的感受就是很大的鼓励)“妈妈抱抱你好不好?”你能想象得到,当孩子得到的是爱和理解,而不是惩罚和蔑视时,会多么惊讶吗?在孩子的感觉好转之后,你可以说:“你愿意去帮助你的小妹妹感觉好起来吗?你想先给她个拥抱,还是想让我先抱?”这样的姿态会鼓励孩子有爱、和平的行为。
假设大孩子因为太生气而不愿意拥抱你,或不愿意拥抱妹妹。你仍然要做出姿态,然后说:“我能明白你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我要去安慰你妹妹。等你准备好了,你可以过来帮我。”
在你花这点儿时间安慰大孩子的时候,小宝宝不会遭受多大的痛苦 ― 而且你会避免滋长孩子的“受害者心理”:“让妈妈特别关照我的方法就是去惹我姐姐。”
或者,有时候可以利用幽默。
12.23 无言的信号:
正面管教的冷静期,及和善而坚定,强调行动,而不是言语,当需要说时,话越少越好。当我们要孩子参与解决问题时,还可以包括一些无言的信号。
案例:
1. 柏瑞先生一家在家庭会议上讨论了儿子麦克倒垃圾问题,用信号提醒麦克该去倒垃圾了,少了唠叨和责骂。最开始7天麦克都记住了,第8天,他哭哭啼啼说:“我饿了,我吃饭完再去倒垃圾,这真是个蠢主意。”
大多数父母都会想说:“得了吧,麦克,你同意了的,别再像个婴儿似的。”如果麦克继续不良行为,他们会使用惩罚(这能制止当时的令人厌恶的行为,但不能解决倒垃圾的问题,也无法让麦克学会承担责任。)柏瑞夫妇“放过”了麦克的大发脾气(记住,事情在好转之前往往会更糟),但由于这是大家同意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解决了一直唠叨的倒垃圾的问题。
2. 碧尔太太为孩子放回学家把书乱扔的行为很烦躁,大家达成共识:如果再看见有书乱扔,就在电视机上放个枕套。效果出奇地好。有一次碧尔太太忘了收拾自己的东西,孩子都用这个信号提醒她。
3. 诺伍德太太和女儿老吵架,决定用信号提醒:吵架时看谁先想起把手放在胸前,作为一个“我爱你”的信号。结果,一般都是女儿先想起来把手放在胸前。
12.24
以下是我女儿幼儿园发回来的《育儿周刊》报纸:
原来有无意说谎,我女儿最近经常会“告状”,但她的描述又是不全对的,原来是受认知水平限制,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同时,在学校,小朋友发生矛盾, 一般都会说指责对方先做了什么。如果换一种方式询问“你们发生了什么?”这样效果好得多。
同时,父母面对孩子的谎言时,不应执着于“证明谎言”,而要为他创造“选择诚实”的空间,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孩子,而不是惩罚他。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