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为什么你的孩子长大后不心疼你了?可能你忽视了这3件事!

2023-03-06发布于山西

关注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前段时间,看见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

27.8%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爸爸妈妈喜欢什么;

有33.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

很多孩子,把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应当,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

数据面前,不可否认,现在冷漠的孩子的确越来越多了。

曾经有个女儿,在微信上这样辱骂自己的父亲:“老家伙,养不起本仙女当年就别生啊,什么xx”。后面两个字,不堪入目,只能用XX代替。

她父亲究竟做错了什么,被自己的女儿如此唾弃?

原来,女儿在国外留学,给父亲承诺过,每月花销尽量控制在1万元左右。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女儿刷了很多钱,便发微信问女儿,结果惹怒了她。

“爸爸51周岁了,已经老了,没有能力一直养你。”尽管父亲卑微地解释,令人心寒的是,女儿竟破口大骂。

如此嚣张的“啃老”就如王尔德所说:“你不知羞耻地索取,毫无感激地接受。”

啃老,不仅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子女的悲哀。

这种情况并非少数,似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永远不成正比。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出一座孤岛。

而是养出一个懂得心疼父母、关心他人、具有责任感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感慨,那个小时候搂着爸爸妈妈撒娇,说永远爱爸爸妈妈,长大后要给爸爸妈妈买好多东西的小宝贝,怎么长大之后突然就不心疼你了呢?

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辛苦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一点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甚至变本加厉,对父母要求越来越高呢?从你对他做这3件事开始,就错了。

习惯“听令”于孩子
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


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习惯,经常指示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事:

“爸爸,我渴了,给我拿水来。”

“妈妈,我饿了,给我拿吃的来。”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不会做,作为父母,我们要照顾好他。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错把自己当成了“保姆”,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允许孩子直接发号施令。

见过太多太多的父母,在孩子一出校门时,就急忙把他的书包卸下来,让家长们来背。这个举动,表面看是帮孩子减轻了负担,但实则却让孩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连背书包这种小事也不用自己承担。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受访家长的感受更明显。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父母的大包大揽,并不能换来孩子的体贴和善解人意。

反而滋生出了他们极强的依赖性和极差的共情能力。

毕淑敏曾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
溺爱换来的冷漠


当孩子出生后,我们作为大人,就会自觉将自己的需求让步,而首先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即便孩子长大,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有些需求,是过分的。

比如爷爷想看会儿电视,但孙子也要看,爷爷就得让步;
孩子想吃什么,哪怕绕再远的路、跑好几个地方,爸爸也得办到;
孩子提要求,爸妈觉得不合理不同意,孩子一发脾气,家人马上答应。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觉得所有人都要围着他转,都得让步于他。

卢梭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就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

很多人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很少让孩子分享
自己奉献过多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嫌妈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女儿已经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妈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更令人震惊的是,女儿买回来之后,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

如果换了其他心疼父母的孩子,一定东西买回来的时候就会和妈妈主动分享,而不是把自己吃剩的给妈妈吃。

父母的伟大之处,就是太无私。

“爸爸,这个苹果真好吃,你也尝一口吧。”
不,爸爸不吃,你都吃了吧。
“妈妈,给你一块饼干。”
不,留着宝宝吃吧,妈妈不吃。
“妈妈,这个虾真是太好吃啦,你怎么不吃啊?”
你喜欢吃就都给你吃,妈妈吃别的。

我们无私地谦让,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一个人。

他当下能多享受一些,但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就全部归我所有,别人不能拿。”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自私的性格,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慢慢地,他也就不懂得心疼你了。

怎么培养出会疼人的孩子?

杨绛先生曾说: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是养出感恩的孩子。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养出这样的孩子呢?

一、学会放手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男主从小就告诉女儿:

“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爸爸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

他在女儿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冷酷而又孤独,而当赛场上印度国歌响起的时候,他却又温情地捧起女儿的脸告诉她:“你是爸爸的骄傲。”真正爱你的人,是懂得放手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真爱孩子,就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

父母的没有界限感,终究是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亲手培养出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误了孩子的一生。明智的父母,应该要懂得学会放手,站在孩子的身旁,和孩子一起肩并肩、手挽手,陪伴着孩子走过精彩的一程。

二、多分享,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如今的生活物资丰富,但孩子却缺少谦让的机会。

我们除了在家里要引导孩子多分享,在外也要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多交换、分享零食玩具。

可以多和孩子谈谈别人的感受:“爸爸也喜欢吃这个饼干,如果你一个人全吃了,他会是什么感受?”

“你玩这个秋千已经很久了,你看那个小朋友一直在旁边等着,但你就是不下来,他是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去看到别人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他就能更理解别人,也愿意去多体谅他人。

一个具备同理心的孩子,在情感上可以感同身受父母的感受,在认知上能放下成见,采取开放的态度去了解父母的立场。这样,孩子才能多多觉察到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

不以自己为中心,愿意分享和承担责任的孩子,他慢慢就能长成一个体贴、温暖的人。

三、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当对家庭成员一视同仁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要求是不合理的。

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坚定地拒绝。

比如孩子想吃某样零食,但外面下大雨,我们不能出去,那就只能下次再说。而不是他哭一哭闹一闹,我们就心软,跑遍全城也给他买到。

或者每个人都有看电视的权利,而不是他喜欢就能独占。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被明确拒绝,且知道被拒绝的原因后,他就能慢慢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去理解他人了。

四、教会孩子爱和给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还有社会的关爱带来的。

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去关心别人,感激别人。让孩子懂得去感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爱的。只有懂得给与爱,孩子才会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心疼父母。

父母,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

教育的成功,是帮助孩子在自主成长中找到自我,收获爱和自信,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人生。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变得不知感恩,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要教导孩子懂得感恩,打造出健康的亲子关系。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